网友提问:
杜牧《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是去考察民风还是去寻花问柳?
优质回答:
杜牧,晚唐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一个官二代。杜牧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个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一直在地方作了十年幕僚,到了三十六岁才内迁为京官。后又受当朝宰相李德裕挤兑,外调至黄州、泄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以后,杜牧内调为司勋员外郎。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在地方为官之时,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也想有一番作为。他在读书时非常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善于论用兵之道,这方面留下不少涉及军事题材的诗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杜牧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爷爷曾官至宰相,再加上晚唐社会呈现出一股奢靡之风,无论是游览还是所谓的考察民情民风,当他来到充满金粉气息的南京秦淮河畔,有感而发作出了这首《泊秦淮》的著名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常期受到排挤,官职起伏不定,难免不会在生活上追求灯红酒绿,借察访之名寻花问柳,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中心,河的两岸商贾云集,茶楼酒肆更是不计其数。自然不乏声色犬马之场所,游人逢场作戏也是很寻常之事。(2020/08/14)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一下杜牧其人
一、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他生活在晚唐时期,唐朝杰出的诗人,经历了唐代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官拜刺史。唐武宗时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二、《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杜牧的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的地方。
只听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能听见她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繁华一时,一直是权贵富豪休闲取乐之地。杜牧目睹当时的唐朝晚期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他担忧国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无限感伤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借《后庭花》(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巧妙地将历史故事、现实社会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三、杜牧青年时期颇为关心政治,研究兵法,留下了《孙子注》、《原十六卫》、《战论》等作品。杜牧死后的几年,各地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杜牧经历了唐代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时期,而这个时候的唐朝宦官当道。虽然唐朝的统治者有意要振兴盛唐时期的辉煌,但已经无法避免各地割据和起义的趋势了。宦官干预朝政,牛李两党派斗争,边疆战事不断,国家已经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了。生在这样的年代,杜牧担心国家的安危,想要在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挽救国家。然而杜牧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没有施展和实现的机会,壮志难酬。
在政治危机日益深重的晚唐,杜牧忧国忧民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政治抱负无法施展以诗歌抒发情怀。虽然他也是风流倜傥、行为放荡不羁遭人非议,但是他的诗歌或写景言志,或咏史寄情,如这首诗所表现的: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短短的28个字含蓄、精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息,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所以,我认为杜牧《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既不是去考察民风,也不是去寻花问柳,就是去秦淮河游玩吧。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没有摄像头,究竟干啥难说准。
其他网友回答
杜牧《泊秦淮》中的夜泊秦淮近酒家,是去体验生活,还是去寻花问柳。我认为是二者皆有之。为什么这么说了,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大李杜二人。由于他胸怀报国之大志,但不得志,施展不出抱负。所以常常也出入灯红酒绿场所,以至于落得个艳词诗人称号。虽说有些许冤枉,但也不乏实情。由于身体底子差,不得志而气节受损,四十九岁便早逝。
创作背景:杜牧早年极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深感忧虑,看到腐朽奢靡的统治集团,看到拥兵自重的各藩镇,看到战乱不止的边塞,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朝前景堪忧。在这种忧世伤世的思想驱动下,创作出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晏的场所。秦淮也就成了奢靡的代名词。诗人杜牧夜泊于此,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在忧世伤国的思想基础上,便写下了这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以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感慨。
其他网友回答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创作时间大约大中二(848),当时杜牧由睦州赴京,途经金陵,路见秦淮酒家歌女唱《后庭花》,乃有感而发。近人陈寅恪认为:“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异文,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盐商妇》)可知诗的主旨是针对当时吟诗作曲流于绮靡的风气而发,侧重于听歌时一霎那的感受。当时杜牧不是船家,乃乘舟途径金陵,所以在秦淮津渡停泊时,夜间寄宿在酒家。所以不是考察民风,更不是寻花问柳。
欲解诗,先知人。大家知道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人号“小杜”,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因受晚唐诗歌风气影响,注重辞采,故而他的诗文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乃名相杜佑之孙,妥妥的官三代。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生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仅23岁的杜佑作《阿房宫赋》,震惊文坛。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的杜佑进士及第。然多年在外地任幕僚,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生活在晚唐的杜牧,虽然没有像杜甫那样经历安史之乱,受流离之苦,但是当时虽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宦官当道,牛李党争,尤受李党排挤,郁郁不得志。此外边疆战事不断,国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忧国忧民的杜牧心系社稷,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却没有施展和实现的机会,壮志难酬。所以途径金陵的杜牧,见歌女隔江犹唱后庭花,忧思激愤之情自然难遣,遂写下《泊秦淮》。这怎么联系到寻欢作乐呢?所以,今人读诗即阅人,要慎之审之,不要妄自揣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牧《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是去考察民风还是去寻花问柳?.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