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优质回答:
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回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端午节也不例外。一、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二、端午节主题的演变
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擦雄黄酒、戴香包、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这个风俗至少传袭到汉代(“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
后来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节日活动,原来的祛病、防疫主题,则逐渐淡化了。
三、中韩端午之争
因为端午节,中国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
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码事)。
直到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才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近年来,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组织申遗,一方面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设立保护基金等,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与中国国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基本销声匿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和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随着太阳直射的改变,冬至起阳能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了。夏至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阴气来了,而阳能开始下沉。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敲黑板看重点。冬至阳生,夏至阴生,并不是说冬至是最冷的,夏至是最热的。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所以,冬至过后有“三九”,夏至过后有“三伏”。一天之中,气温最高时段也是午时过后一两点左右。
端午,是与夏至紧紧相随的一个节日。
端,初也。端午,即午月第一个午日。
午,在甲骨文里,本字是“杵”,舂杵。舂米一上一下,象征着阴阳交替。天干地支中“午马”,中午的马蹄子一上一下的起落,也是象征着阴阳交替。
一方面,天地阴阳交替,正阳之气开始受到阴邪、湿毒的影响、威胁。
另一方面,天气越来越热,蚊虫蛇鼠等出没,疫病流行。
这样,端午节就应运而生了。人们需要一个节日来祭神祈福。
辟邪、驱虫,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个寓意。我们插艾草,就是为了辟邪;我们佩香囊,是为了驱虫。
端午节的起源,体现的依然是先民们对生存和生命的关注和呵护。
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大的习俗。粽,属“籺”的一种。籺,历来都是用来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另一大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加强体质锻炼,呼唤生机和活力,让族群拥有更健康与昂扬的姿态。
除了上面提到的插艾草、佩香囊,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习俗,祭龙、采草药,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放纸龙、纸鸢、拴五色丝线等等。
随着社会发展,端午节更是成为了一个休闲娱乐的节日。我想,在传统习俗之外,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的庆祝活动呈现出来。
祝大家端午安康,生活越来越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是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插艾叶。纪念屈原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忧国忧民的文人志士的朴素而热烈的情感,鼓励更多的人为国家丶为民族勇于探索丶勇于直言丶勇于任事。在现在社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端午节成了假日经济的延伸形式,既缅怀先人,又获得休息和活跃经济!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上古吴越先人拜祭龙祖飞天,而在北方中原则把端午节看做是恶月恶日,因而注入“解毒驱邪防疫”的风俗。,现如今的端午节是融合了南北方风俗的重大传统节日。当然端午节南北方各地的风俗习惯,还是有差异的。
北方鲁地,包粽子、吃粽子,插艾蒿,给儿童缠五色绳,源于五行观念,寓意为辟邪、祈福纳吉,等等;
北方晋陕,前一天包粽子,当天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蒿辟邪驱虫,给儿童带香包驱虫,消灾免难,长命百岁,等等;
北方中原,插艾蒿,挂蛤蟆,佩香囊,五月初一给孩子带五色绳和蛤蟆项链,在端午节那天扔到河里,让水冲走,寓意冲走疾病,等等;
南方江浙一带,就如《新白娘子传奇》的所在地苏州,有包粽子、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比赛,等等;
南方荆楚之地,为端午起源之地,早已开始了非遗保护,其端午节的隆重甚于春节。有办诗会,赛龙舟,插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纪念屈原,并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魔,等等;
南方闽粤等地,划龙舟,又采香草、芦花等给孩子烧水洗澡,以祛除百病,等等。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加之中华九州的地大族多,各族各地端午风俗肯定不能一致,如司马迁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风俗背后的历史寓意大都一致:解毒驱邪,健康长寿,风调雨顺。
而眼下全国人民取得了抗疫防病毒的胜利,但世界人民仍处于疫情、病毒的灾难中,国内也存在局部个别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因此端午佳节不忘传统文化习俗,牢记在此次灾难中牺牲的、付出努力的所有可爱的人。希冀通过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经典剧,将经典进行分享,并将其中的端午风俗与各位一起讨论,共防病毒,并沉淀一点文化,传播一点文明。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