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网友提问: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正好这段时间我正在学习《左传》,下面听我和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这件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是一个兄弟阖墙的故事,因为文章精彩,意义深刻,被《古文观止》收录在第一篇,名为《郑伯克段于鄢》。故事是这样的,郑庄公在出生的时候难产,他的母亲姜氏因此就非常讨厌他,喜欢他的弟弟共叔段。而且过分的是想废长立幼,让郑武公(庄公的老爸)立共叔段为世子,郑武公没同意。

到了郑庄公即位后,姜氏依然不知收敛,毅然决然的想让共叔段登上大位。她找到郑庄公说:“你看你也当上郑国的国君了,共叔段是你亲弟弟,你给他分封到制邑去吧。”郑庄公一看这哪行,制邑这个位置太敏感,搞不好要出事,就对姜氏说:“制邑这个地方太险要,而且之前虢叔就死在那里,不祥,你再换个地方吧。”然后姜氏就要求把共叔段封到京邑,郑庄公咬牙同意了。

这时候大夫祭仲就劝郑庄公:“根据周礼和我们国家传下来的制度,分封的城邑最大不可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这个京邑明显超过规格了,这么做会给您带来麻烦。”郑庄公说:“可是姜氏贪得无厌,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啊。”祭仲说:“姜氏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除非共叔段当上国君!您还不如早早就把她希望的肥皂泡戳破,不要让她和共叔段痴心妄想。”大家注意了,问题的答案来了。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说,咱们等他们走夜路走多了自然就会碰到鬼,我们就在这瞧好吧。以上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最终共叔段也确实如郑庄公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被郑庄公打败,流亡到了共国。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答案,请大家关注我,我会为大家奉献更多的精彩内容。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出自于《左传》: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后面其实有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讲的什么呢?

讲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因为是逆产,所以他的母亲武姜很不喜欢他。过两年,顺产了一个儿子段,史称共叔段。武姜很喜欢这个小儿子,什么都向着这个小儿子。

但是宗法制啊,嫡长子接班啊,所以郑庄公的父亲去世后,郑庄公成了国君。当然,武姜做了很多努力,都没有改变这个结局。

但武姜没有放弃,反而怂恿小儿子去造反。

弟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地盘做了很多坏事,比如占领不属于自己的小城,公然的招兵买马。

这时候,就有大臣站出来提醒郑庄公,让他小心自己的弟弟,郑庄公就说了这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在二十年后,郑庄公才开始布局,假装去洛邑朝见周天子,武姜见大儿子出去了,赶紧写信叫小儿子共叔段来造反。郑庄公一个回马枪,平定了叛乱,最后逼迫弟弟自杀,还把母亲流放到边区地区。

那这句话,好像是正义的,是别人自己积累了不义的事,自己会倒霉。

其实不是的,孔子的《春秋》是这样记录的: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左丘明写《左传》是注释《春秋》的,他就觉得这里面有一些讲究。

比如他解释道,这句话用郑伯克段,里面直接称呼段的名字,这是因为弟弟没有弟弟的样子。

另外,用克这个动词,是因为兄弟争国,各据其城,就像两个国君一样,所以不用征,而用克。

最后,称郑庄公为郑伯而不是庄公,是批评他有失兄长的职责,因为他作为兄长,应该好好教育弟弟,在弟弟开始犯错的时候,就应该指正,甚至批判处罚,而不是故意放纵、精心安排,让弟弟走上造反的道路。

可见“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是消极的对待错误,这对敌人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的亲人,就有点过分啦。大家应该要积极面对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错误萌牙的时候就消灭它,而不是等到多行不义,因为那时候,就是你死我活,一拍两散啦。

关于春秋这点事,大家可以关注脑洞历史观在今日头条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就会发现,老祖宗的笔下门道很多。打开今日头条,搜索脑洞历史观,点其专栏就可以看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jpg”/>

与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哪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