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的经济学理论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

网友提问: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

优质回答:

农业上有这么一种奇特现象

丰产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往往反而不如遭灾的年份。这种现象叫做“谷贱伤农”

丰收的年份,农民可买的粮食多了,怎么反而收入上不去呢?

这就涉及一个经济学逻辑——价格弹性。

农产品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低,供给价格弹性高的产品。

说的简单直白一点,丰收年份,农产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经销商不愁收不到粮食,粮食价格就很低,而消费粮食的人,饭量也是有限的,不会因为粮食特别便宜就多吃几碗饭,粮食消费量基本没有变化,那么多生产的粮食甚至烂到地里也卖不出去。

而欠收年份,粮食产量低,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升高,粮食消费又是有刚性的,消费者不会因为粮食贵而少吃饭,所有生产多少粮食,都会被经销商收走,欠收年份粮食产量虽然下降了,但是价格有很高提升,而且基本全部不愁销路,不像丰收年份有很多粮食卖不出去,这就是“谷贱伤农”

现实生活中,一般不是遭灾,而是“大小年”,比如今年种西红柿的少,种西红柿的赚钱了,第二年村里种白菜的都来种西红柿了,西红柿产量过剩,反而价格下去了,种白菜的少了反而赚钱了,市场反复在这样的转换中调节平衡。

其他网友回答

这并非单个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机会成本,投资收益,心理预期等,但最重要的是供需平衡理论,即一种必需品,在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会往实际价值以上偏离,反之则相反。

英文版经济学原理第一个案例就是:当美国中西部地区小麦丰收时,农场主是该高兴还是烦恼呢?

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蕴藏着一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即我们平时所说,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但这这种供需理论,在诸如农产品领域才表现的明显。

第一,农产品是必需品。

人要吃饭,所以市场必须需要粮食。如果不是必需品,比如海参鲍鱼,奇缺也可能能保持稳定的价格,原因在于涨价太多,有些人可以放弃消费。

所以,非必需品表现不明显,必需品表现就很明显。

第二,不能短时间补充。

农产品必须有个生产过程,而且周期较长,受到的影响因素又很多,因此无法保证短时期内解决供应短缺的现象。

当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就成为了稀缺资源,在局部短时期内,供应小于需求,价格就会上涨。

第三,农产品储存周期有限。

虽然现在技术发达了,但农产品的储存还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在粮库,还是转化为食品,都有一定保质期。

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又必定会消耗大量农产品,无论是使用还是浪费,都减少了实际的供应量。但当供应过量,也就是供应大于需求,又无法储存,就会出现价格向低于价值的方向偏离。

谷贱伤农和供需关系

基于农产品以上三个特性,我们来分析,谷贱伤农的道理。即在农产品供应过量或其它因素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后,减少了农民的收益,会对农民的投资能力及积极性造成打击。

比如,这几年玉米结构调整,东北很多地区玉米价格降至最低3毛一斤,比种植成本都低。这个时候,很多人要么改种其他作物,要么干脆不种地了。

谷贱伤农,意思就是农产品价格低了,影响农民的收入,继而影响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和种量积极性,更影响他们的消费能力。

欢迎关注农机内参,你可以向我提问农机专业问题,我也会经常发布国内外最新的农机产品和技术视频,并专业撰写农机市场和技术文章。关注很简单,点右上角就行。

其他网友回答

是国家政策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篇课文叫多收了三五斗。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本性,有利而为,无利不起早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谷贱伤农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jpg”/>

与谷贱伤农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