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是李白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

网友提问: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

优质回答:

李白在蜀中长大,他二十岁左右曾漫游峨眉山,明静,皎洁的峨眉山月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月是故乡圆,以后,不管他到哪,心头总会漾其那轮亲切,温暖,明静的峨眉山月。

二十五岁时,意气风发的李白认为,大丈夫应志在四方,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家乡,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历代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思入清空,响流虚远,灵机逸韵,浑然天成,妙绝千古,为何这样说呢?

首先,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巧妙地叙写了李白乘舟,顺水行驶千里的出蜀行踪。古人写诗,忌用人名,地名,何况是连用五个地名,换作别人,肯定不行,只有李白,才能把它们熔铸在一起,并且毫无呆板,堆砌之嫌,读来仍然让人感到自然,流畅,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非凡的艺术天才。其次,诗歌展现了空灵优美的意境。首句,写静态之景,诗人站在舟中仰望,雄伟秀丽的峨眉山上空,高悬着明静的半轮秋月。次句,绘动态之景,清澈的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的映影。

江上行船,只有乘舟人顺流而下,才能看到山月随波的曼妙景色,本句也暗示了诗人顺流东行之意。

另外,峨眉山月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蕴意丰赡,且引起人无穷的遐想。

诗人乘船从平羌江,进入岷江,到达清溪驿。过了渝州,即重庆,就可以向三峡进发了,可以想象,虽在秋季,江水依然浩大,船行疾速,可谓一日千里。思君的君指什么呢?郦道元在《三峡》中写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也就是说,三峡山势高峻挺拔,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所以,这里的君当然指“峨眉山月”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诗歌贵在含蓄之美,思念故乡月,当然也蕴含了思念故乡的亲人,朋友,山山水水。如果说仅指某些专家所说的朋友,就缺乏灵性,太呆板了。

出蜀几十年后,李白在另一首峨眉山月歌里写道“月出峨眉照苍水,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见,诗人描绘峨眉山月,是为了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之情。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这首诗写得绝。它绝就绝在地名用得多,但又不失呆板。

一首七绝二十八个字,光地名就五个共十二字,字数几乎占三分之一。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这么多地名写在一首小诗里,又不显得拥挤,清晰自然。这就是后人评价的浑然天成的绝唱。

这首诗对后人的启发很大,就是万事万物皆可入诗。但是不宜直接模仿,容易闹笑话。我记得郭沫若先生有一首诗很类似(忘了诗名),却写得不太好,原因可能就是直接摸仿,我记得里面出现了巴黎、鸟兰巴托等好多地名。毛泽东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就仿得不错。

其他网友回答

读李白的诗,首首都是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毫无斧琢痕迹。这正是李白的诗高于其它诗人的显著特点。李白被称为“诗仙”,原因就在于此。除了必须下的功夫,最主要的还是李白的作诗的天分高,是作诗的天才,非人力可为也。读读杜甫的一些诗,就会明白这个道理。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下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但一些诗,读起来仍令人感到艰涩凝滞,诘屈聱牙,十分吃力和费劲,和李白无法相比。“仙”要高于“圣”。仙是天才,圣是人中修炼的成功者,但仍是人。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哪首诗不是浑然天成?都知道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而李白被称为“诗仙”,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努力(比如关于李白铁杵磨成针的传说)所能达到的。李白天赋异禀。

其他网友回答

峩嵋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写的思念之情,如山月之随江水,滔滔不绝。诗中用了五个地名,依次而去,别开生面,为诸诗所少见。惟后来的杜诗中的:即从巴峡向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可以匹敌。李白此诗之意气天然而来,自成一格,故后人评为千秋绝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jpg”/>

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何被称为浑然天成的千秋绝调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