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和“儿行千里母担忧”各有什么含义?
优质回答:
这两句都是写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无尽牵挂。
不同的是: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是无论何时,婴幼儿、长大了、结婚生子了、白发苍苍了,无论子女身在何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头、在远方,哪怕是在母亲的肚子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地牵挂着、惦记着。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子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在自己母亲的身边,而在其它地方或去了远方,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会时时刻刻牵挂着惦记着盼望着……
能诠释“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的真实故事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的故事。
湖北通山县有一个老奶奶,由于她年轻时不知道近亲是不能结婚的,盲目和自己的表哥结婚了,很不幸有三个儿子是智障,但是从来都没有嫌弃他们,从小到老她都在照顾。
九十几岁的老奶奶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好好地劳动,她很担心自己去世后智障儿子没人照顾,会饿肚子,花了几年的时间攒下了三大缸稻谷,大约共有上千斤。
可能是营养不足,72岁的老大先她而去,老奶奶难过得不吃不喝,没多久也去世了。剩下的两个儿子得到了政府照顾,帮他们盖了房添了衣物办了低保,生活才有了些保障。
最能表达“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人古诗是唐朝孟郊的《游子吟》。
《游子吟》
唐朝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我们都很熟悉,
后面那句“母行千里儿不愁”就不熟悉了。
《游子吟》是孟郊在50岁时才写的,已到知天命的时候了,也许在那个离别之际猛然发现自己母亲那深深的皱纹和那浓浓的爱意,可能50岁前还是不用为母亲发愁的孩子。
现在虽然有了手机电脑,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不再是什么问题,有空多联系,语音视频都可以。但是手机电脑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人,做子女的最好还是尽量陪在自己父母身旁,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做子女的都要好好地对待自己父母,尽量不要让他们孤零零一个人念念叨叨。
其他网友回答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说的是从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父母的心思就全在孩子身上。每一次哭闹、不适都牵挂着父母,孩子养到100岁,要为他担忧到99岁。
出处:“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清《劝孝歌》(译文:做儿子的在当娘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所以当娘的即使或到了一百岁,也时时念叨着自己已经八十岁的儿子,觉得他不会照顾自己,觉得他还是跟八岁一样需要自己惦记。),后世改为俗语“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当为父母时,这种担忧就是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人类的天性。
“儿行千里母担忧”表达的就是父母对千里之外的儿女时刻担忧的是心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表达了天下父母期盼子女平平安安的殷切期望。
故此可以看出父母的担忧不会因时间、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对于中国的父母是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的担忧主要在两方面:
从物质方面来讲,最担心孩子的健康、安全问题。
从精神方面来讲,最担心孩子作出世俗所批判的行为。也就是中国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所不允许的行为。比如;早恋,对性的好奇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和“儿行千里母担忧,”各有什么含义?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它的出处是“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是清代的《劝孝歌》。
[它翻译过来的译文是:做儿子在当娘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所以当娘的即使或到了一百岁,也时时念叨着自己已经八十岁的儿子,觉得他不会照顾自己,觉得他还是跟八岁一样需要自己惦记。后世才改为俗语:“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当为父母时,这种担忧就是源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人类的天性。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对于中国的父母是最真实的写照,ta们担忧主要两个方面:
一是从物质方面来讲,最担心孩子的健康安全问题。
另一个是从精神方面来讲,
最担心孩子作出世俗所批判的行为,也就是道德标准所不允许的行为。
“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意思是:子女出远门,在外做母亲的心里总是牵挂不已,它代表了母爱真挚深厚。
它的出处是: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其他网友回答
共同的特点是表达了做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前者是对儿女的放心不下,总怕冻着饿着,偏重于生活方面;后者也是对儿女的思念之情,但更多的偏重于安全的考虑。希望子女在外平安,在家健康无忧。
其他网友回答
爹妈永远挂念着子女,不用特意去区分,这两个词是兄弟,都是颂扬父母之恩父母之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和“儿行千里母担忧”各有什么含义?.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