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

网友提问: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

优质回答:

我觉得,陶渊明的归隐主要是化解自己对孤独的恐惧。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放渊。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

早年的陶渊明也曾步入仕途渴望着功名利禄,终因性格“不适俗韵”,与官场相左,而顺从“爱丘山”的本性退隐村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饮酒》),此时的陶渊明虽然耳根清净,自然也是孤寂的,但他没有执著地在人群中寻求知己,也没有在游宴聚会中去释放孤寂的缠绕,而是以一种诗人的眼光在最世俗、最平凡、最真实的人生层面寻觅诗意、捕捉美丽,由此来化解人生里的孤独。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记录着自己的田园生活。

他也在《归去来辞》中表达着自己的人生自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息,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在陶渊明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亲切、洋溢着诗情画意。浮云、飞鸟、琴书、浊酒,欣欣向荣的草木,涓涓细流的山泉,亲戚之情话,农人之叮咛,乃至于深巷里的一声狗吠、一声鸡鸣、日暮黄昏中徘徊于村墟之上的一缕缕袅袅炊烟……这一切看似平凡、世俗,都足以使人心旷神怡,生命悠然,由此而进入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越之境。

这也就是一个人的狂欢吧。

忽然想到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他看似有梅与鹤的陪伴,其实不是一种孤单吗?

其他网友回答

陶渊明的归隐山林,是由于他的本性使然,正因为他性本爱丘山,所以在妹妹去世之后,他借此机会辞官归隐,回家后引壶自酌,倚窗寄傲,怡然自得的生活跃然纸上,于他来说回归原野才是自己内心的最终归处…

其他网友回答

宿命论决定了陶渊明的一生。

宿命论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悠久的发展过程。子夏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曾为陶潜所引用,也可以说是陶潜宿命论思想的概括。

在陶潜的诗文集中,随时可以发现这种思想的流露。陶潜的名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感士不遇赋》等文对这种思想表现得更为显著。

应当指出,陶潜的宿命论思想并不是认为人在世上可以无所作为,而是要人不把得失成败放在心上,做好应作的事。

因此,他给人以豁达的印象,有时还使人感到他清高。

长期以来,他一直受人尊重,固然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同时还是因为他的作风好,给人留下了一个好的风度。

陶潜指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而士人怀才不遇只是其中的一种现象。陶潜辞官归田和他的饮酒无度都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消极抗争。

陶潜的宿命论思想也是社会情况在思想意识上的曲折反映。

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武陵人在偶然的机会中到了这个地方,但在离开这个地方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在生活上,桃花源居民自给自足,无论小孩或老人,都能怡然自乐。

照此看来,陶渊明的思想明显受到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29岁出仕,41岁为彭泽令,在任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寻找自己心中的那片乐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出他对不得志的一种无奈和自我麻痹。归隐田园,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生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jpg”/>

与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