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优质回答:
这是我看到的唯一的题目比答案要长很多的问答。
这位退学的博士所说出来的这些现象应该说在科研界还是存在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那我们有没有去反思过,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科研目前会走到这样一个地步,与什么有关系?是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还是跟我们目前的这些目标导向,以及从事科研人的一些价值观念产生了一些变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很多在国外老老实实做科研的人,一旦回到国内之后,就变成了唯利是图的所谓的科研人员。
所以说,我觉得最终还是中国的科研体制一些导向出了问题。
比如说,我们目前职称的评审过程当中,更多的看重的是课题、经费、论文。那么为了能够达到更高一级的职称,大家只有朝着这个目标就前进了,拿更多的课题,申请更多的经费,然后发更多的文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虽然这种现象存在,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在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做科研的人。因为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非常的快的,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也必须有一些踏踏实实的人在做科研才能够取得,。所以说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否认我们国家目前整个科学界对祖国社会的贡献。
而且我们也看到目前国家也发现了这种问题的存在,目前在职称评定方面国家也提出来要破“四唯”,这样的话我讲我们科研界可能会慢慢好转起来!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医学院大学老师前来答题。
这篇文章写得很中肯,下午正好一位专硕的学生私下找我吐苦水,我整理一下,回答问题。中国的科研环境怎么样?
中国外国差不多,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是不是很丧?中国的科研资金来自政府支持;国外的科研资金大头来自个人捐赠。所以,都需要靠人脉关系啊。没有人资助的实验室,开不下去。文章中提到权力寻租,讲真,我还想说有规章制度可寻,还算指出了一条可以发展的路径。当你的实验室资金全部依靠捐赠(或者部分依靠),没有经费支持,实验就无法做下去的时候,谁都会觉得困难。所以,不要把依靠人脉拿到资金看得特别不齿。因为国外的实验室获取资助的方式,可能让你更加不齿 。只要符合条件,符合要求,通过了审核,这就是一种能力 。不然,为什么国外的大学那么看重社交能力?中国存在的问题,国外一样不少;科研界存在的问题,非科研界更多。当我们无力改变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成长到可以改变环境的时候,改变它。
科研在取得成果之前,都是一个“说服”的过程。中国是通过申请材料,说服评审专家,说服政府和国家获取支持;国外是通过各种方式,说服财团、大企业、大资本家获得支持。同样都是说服,为什么要分高低贵贱呢?这是做科研的一个过程。
学术会议的祛魅
学术会议的光环,私以为,真的没有学生们想想中那么“高大上”。除非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举行的(例如中美、中英青年科学家交流会之类的),或者能请到若干/一位的诺奖得主的会议,或者能请到业内前3的科学家来做深度报告。其他的会议,是大佬与大佬之间的社交,大家彼此见见面,谈谈科研进展,有什么资源可以互惠互利,谁的学生想去哪里深造,谁的学生毕业想去哪里工作。
学术会议从来不是搞学术的地方,听几个PPT就能让你脱胎换骨,立刻获得学术真经?那是传销,不是学术。
学术会议存在的意义,最初就是交流。对学生来说,参加学术会议,是为了有效交流。了解业内最新理论前沿,与业界大佬面对面互动。不要把学术会议当作镀金平台,它做不到。
科研经费的使用,越来越严格
诚然,我们现在科研界存在各种各样的乱象;尤其是针对经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滥用。针对这个现象,预算报批和审计非常严格,严格到现在我们项目组打印纸和矿泉水都要按预算批复。
我不知道文章中的实验室,至少我身边的、我自己的项目,现在餐费控制在30/人;如果是学术会议,一天带住宿、餐费、会议场地费,一天300。如果与会者有行政级别,只有具有行政级别(司局及以上)的领导,增加100块人民币。剩下的,依旧是300/人。
预算审批严格、审计严格、成果核算严格。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我自己觉得,是好事。做科研,不需要觥筹交错。30/人的工作餐,在北京可以吃得很好了。
至于提到的买实验器械,尤其是为了风险均摊买的机器,在文章中认为是浪费。在我看来,这是经营和发展实验室的“苦心”。为什么不买呢?你给我一个不买的理由。
当年我们穷的时候,需要大老板去“化缘”才能买机器。或者通过课题申请,或者有企业家赞助。“化缘”得到的钱,买了一台机器,大老板特别开心:“快,我们能做XXX实验了。”那种心情,可能小朋友们不会懂。就靠这样“化缘”,实验室里成长出一个又一个教授、副教授。当然,当年带着大家“化缘”的人,成了院士。
也有人说,科研要做冷板凳。拜托,现在人文社科都需要大数据分析了,数据采集、分析的费用也不菲。为什么非要对社会适应不良、每天苦哈哈的,才算是知识分子?
不要说在国外就有成果,回国就出不来。那是本人不行。
为什么这么说?国内有的是科学家没有出过国,但是文章也发得很顺遂很好;也有很多科学家,回国之后发展更好,因为有了比在国外更多的经费和科研自由度。
为什么一定要盯着一些你认为发展得不好的人,但是看不见发展得好的人?
我身边有本硕博都是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文章发得很好。还有的大佬,他的学生在住院医期间就发了NEJM。也是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并不是海归,博士毕业前有海外临床经历(是博士培养规定动作,每一个人都有),毕业后去了国外做博后,现在回国继续做医生、发文章。
还有在中国完成博士培养,哈佛博后,青千回国,现在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风生水起。我就认识本人,哦,她回国后还获得了中科院评选的“最美女科学家”称号。
希望年轻人能更多寻找发展的方向,努力努力再努力
这也是我下午跟学生聊天的主题。青年科研工作者,往往对人生、工作、科研环境都有一些美好的预设,一旦希望落空,便会觉得受挫。
那么,我们聊回科研本身。科研,从来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愈挫愈勇。不断面对否定,不断寻求改变,不断找寻方法。这是什么,这就是创新。
创新没有仪式感,不是你坐在实验室的窗边发呆,突然发出“叮”的一声,你便获取了灵感。创新是不断重复错误时偶然发展的正确路径;是在一堆又一堆被证明无效、无用、不成立的实验结果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有用、成立的“东西”。
当我们认识到不足,认识到需要改变,那就证明你已经走在创新的路上。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想对年轻的学生们说的是:如果不满,那就努力成长。当你成为拥有话语权的人,记得体恤当年像你一样的小朋友。这样我们的科研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大家好,我是@喝奶茶不长胖 ,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专注医学教育和信息传播。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互动。感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
我也是中科院毕业,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从中科院退学,我真没有这个勇气
不得不承认,尽管我也曾在实验中遇到各样的问题,有时候也会闹情绪。也有为发文章焦虑的时候,但是我读博的时候真的没有勇气退学,想过但是真不敢。
这个退学的博士已经在中科院待了三年,然后退学,想来应该是遇到某些重大且不可调和的事情。
2.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我也曾有过
我读博期间,做的是基础研究。也不好发文章,更不可能看见应用。当时心里也是非常的渺茫,觉得科研好像非常没有意义,科研的确不是自己原来那样想的:解决人类问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既然是科研,既然是探索,那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大部分的实验一定会以失败告终。不然,如果都是一做就成功了,那为什么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呢?那些很容易出成果的,一般早就出来了。当然这里也的确有相对容易发文章的领域,比如纳米材料之类。
读博士,不是保证了我们有光明的前途,或者年薪百万。当然可以一定程度的为我们的工资水平设定一个下线。具体的可以毕竟本科,硕士,博士的起薪。博士是本科的差不多2倍,比硕士多3000。具体可以参考我的头条号图文《为什么劝你读博士?——起薪》。
读博士,会给你的思维,学习能力,系统逻辑能力带来训练。让你科研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法。具体可以参考我的头条号图文《博士教育能给你带来什么?》
3.学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工作
学术或者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工作,工作部分高低贵贱,只是领域不同而已。为什么要崇拜科研呢?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科研是顶级的科学家。想想科学已经发展这么多年,我们知道的科学家有多少呢?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是默默无闻的在“搬砖”。
既然科研是一份工作,当然就需要职业化、规范化。现在的任何行业都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就连艺术和文学,不是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吗?
4.科研不单与智商有关系,也需要运气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
我并不完全赞同上面的说法,科研当然需要高智商,比如自己实验设计,对比实验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分析,虽然有一套标准化或者流程。但是智商就像在任何行业一样,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运气在科研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的确是一些意外的产物。甚至杠开始的时候,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比如准晶的出现,虽然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准晶的发现者Dan Shechtman的经历却是一波三者。
甚至,在刚开始的时候,Dan Shechtman的发现被所在团队视为“羞耻”,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公开质疑道:“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
所以,搞科研,不单单需要高智商,运气,还需要一颗坚强的心。
5.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这种种怪现状的确存在,但是正如社会也有其他的不公平。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也不能改变,我们只能选择离开这样的环境。
这也是现在大家都在呼吁改革的地方,而有时一言难尽的事情。
作为一个小小的博士,我也只能希望这样的怪现状越来越少。
6.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的确有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回国以后没有很好的成果,以上的问题也的确是一部分的原因。比如高校的以论文为导向,也是一个原因。
因此国家现在正在破除唯论文主义,到底效果怎么样,能不能帮助更多科研工作者安心进行研究,我们拭目以待。
7.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仪器和设备,每年的确为那些欧美国家创造了不少的收入。但是,我们如果想要在科研方面赶上去,这是一个必经之路。先要模仿,才能超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欢迎@侯博说地,从不一样的视角看待生活和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说的对,所以国内留不住真正的人才,人才不是靠钱就能留的动,人才在哪里都能搞到钱,不能吸引人才,不尊重人才的地方留不住人才。
其他网友回答
写的很正确,非常真实,观察思考得非常深入。这个就是社会现实,社会的进步是很缓慢的,谁也没有办法一人之力改变。就连施一公这样的牛人也很难从局势上扭转,不得不妥协和让步。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评价《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