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呢?
优质回答: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来也指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如果说到建都问题,应该是指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五帝”是个综合称呼,又不拘于究竟是哪五个人,一般来说就是指:黄帝、神农、伏羲、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几个人。
所谓的“建都”在上古期也就是指一个部落的主要聚落,并在此基础上建起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制度,具有多项功能的城邑。比如有城墙,有宫城,田宅分离,有作坊等等,体现一定的社会或礼制思想。
关于上古部落的活动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于江、淮,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司马迁说的这个范围西到空峒就是现在甘肃平凉,北到涿鹿就是现在河北张家口,东到大海,南到长江、淮河,这个大范围的区域之内都是上古部华夏部落的活动地区。
黄帝、炎帝都生于少典部落,三国谯周说少典是有熊的国君,西晋皇甫谧认为有熊在河南新郑。皇帝成于姬水而姬为姓,炎帝成于姜水而以姜为姓。根据古代关于姬姓的传说流传的区域,黄帝的部落发祥地大致在现在陕西北部。炎帝部落发祥地“姜水”大致在陕西渭河上游一带。《水经注》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
伏羲应该是比黄帝、炎帝生活时代早的人物,但是《礼记》把他算到五帝里面。伏羲的生活时代应该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里说伏羲生于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又说他都于陈,有种观点认为“陈”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伏羲和女娲属于上古的苗蛮集团,生活的中心在现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有的观点认为伏羲和太昊是一个人,而有的观点则认为伏羲和太昊不是一个人,河南淮阳的是太昊陵不是伏羲陵,太昊是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五帝上帝里的青帝。只是在汉朝以后,太昊才被和伏羲合而为一了。《左传》里说“陈,太皞之虚也。”任、宿、须句、颛臾这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是风姓的太昊后裔,封地都离济水不远,掌管太昊和济水的祭祀。太昊部落的迁徏路线应该是从济水一带而迁到陈,即淮阳。
东夷部落另一个早期首领是少昊。《左传》里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这是说周公东征践奄,灭了这个东夷古国,成王就把商与奄的遗民封给周公之子伯禽,让他在少昊之虚建国,这就是后来的鲁国。少昊建国立都的地方在现在山东曲阜。
颛顼在《山海经》的记载里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有的观点认为颛顼属于华夏集团,当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黄土高原东迁时到达河南、山东、河北边界的平原,这时与东夷开始有了争夺,继而又各自相安,也就难免文化、血统交错相杂,所以会有少昊孺颛顼这样的事。颛顼与共工氏相争,共工氏在河南辉县,颛顼在与之不远的濮阳。
帝喾这个人关于他的资料太少。帝喾高辛氏,《史记集解》说“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高辛”这个地方在河南商丘。《帝王世纪》说他“三十登位,都亳。”
尧帝的封地“唐”在山西。《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宗国都城记》“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竹书纪年》说后来尧年老德衰,舜将尧囚于阳城而夺得天子之位。“阳城”在现在的山西临汾。所以有种观点认为陶寺遗址是尧都。
《穀梁传》说“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舜的都城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舜都在蒲坂,唐代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还有一种认为舜的都城有潘城,就是河北涿鹿。《水经济》“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关于蒲坂也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是平阳,有的认为是永济。
禹的居住地在不同的史籍里有不同的记载:《孟子》“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也说“禹居阳城”《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纪》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反正不是阳城就是平阳、安邑、晋阳。阳城,有可能在登封。安邑在运城夏县。
夏代的都城现在未有定论,而且早期王朝也不会是自始至终只有一都。夏朝的主要活动区域最集中的两处:河南中部洛阳平原及周围还有山西西南汾河下游,都有可能有夏的都城,包括登封、禹州、巩义、偃师等等。从史籍里看,夏朝的主要居住地提到很多处:阳城、阳翟、帝丘、斟鄩等等。
史载商王朝第一座都城是“西亳”。商朝前期都城迁徏非常频繁,如《竹书纪年》所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说:祖乙迁邢、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又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后来考古挖掘的河南安阳“殷墟”就是盘庚时的都城“北蒙”。
周的都城在先周时岐山周原建有旧京,位置在现在宝鸡的周原遗址。文王作丰、武王作镐,丰镐在现在山西西安,就是所称之“宗周”。成王营建新邑,就是洛邑,称之为“成周”,是东周时期的王城所在地。
其他网友回答
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呢?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一开始是没有都城这个概念的,只知道有居住地,慢慢的才知道有都城这个概念。但是到伏羲氏的时候,就很明确了,羲氏定都在陈地。
夏朝时期
夏朝就比较顽皮了,471多年间,一共有16个都城,其中有15个都城在河南境内,只有一个都城在现在的山西境内。
商朝时期
商朝一共统治500多年,在这期间一共有六个都城。其中有四个都城是在河南境内,有两个都城,竟然是在山东境内。
周朝时期
周朝,虽然存世时间最长,约有791年。但是在周朝的时候只有两个都城。西周时期,周朝的都城是镐京(宗周);东周时期,周朝的都城是雒邑(成周)。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夏朝大禹时的都城在山西的闻喜县附近,都名安邑。禹的儿子启即位后又在河南的禹县,古称钧台,建立夏都。后来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又把都城搬到了河南巩县附近的一个叫斟鄩的地方。后来一个大部落在河南商丘建都。是商朝的开始。多年后商王寒足灭了夏王后相。太康的儿子少康即位。又传几代,夏桀即位。这时商丘的商汤渐渐强大起来,商汤为报夏桀关押之仇。就起兵灭了夏桀。夏亡商继。商成汤便在商丘的毫地建都。后商王子足已又把国都搬到了河北邢台县。后商王武丁又把国都搬到了河南安阳。商纣王帝辛即位后又在安阳的朝歌建立都城。即现在的淇县。此时在陕西武功的周慢慢强大起来。定都镐京,即西安附近。后又定都洛邑。即如今的洛阳。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管是哪里都是砖家根据史书和传说定的,只拿“亳”来说吧,有南亳北亳东亳西亳,只知道有个亳州,亳州在古代也是叫亳州吗?河南安阳市内黄县有个亳城镇怎么没人提呀?
还有伏羲是甘肃人,以古代原始生产力和条件还有平均年龄他老人家怎么翻山越岭去的淮阳,估计到了淮阳他老人家寿限也到了吧,哪还有时间研究河图洛书,还创建八卦图。
还有我们濮阳的颛顼帝丘都是“据传”。
还有黄帝陵在古代某年某月某日有一黄道大师(肯定是在全国有名)看此风水必定是帝皇之穴,但是有一墓地就臆测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陵墓,伏羲陵已有那只有皇帝了。
个人见解,可喷 但别带家人和祖宗。
我是汉族,只要你是汉族骂我祖宗就是骂你自己(都是炎黄子孙)以你家户口本和身份证标注民族为准。
其他网友回答
正确答案:三皇五帝出河北。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是河北的山,物是河北的物,人是河北的人。河北有人证、物证、山证,三证俱全,皆可证明《山海经》原为河北人所作。根据这些证据,元师傅做出最终判断:《山海经》就是《河北山海经》!
证据之一,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
1.郦道元,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受《山海经》影响而作《水经注》。
2.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受《山海经》影响而作《镜花缘》。
3.纪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封禁《山海经》。
4.元师傅,河北河间人。破解《山海经》。
为什么这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这不奇怪吗?
这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这恰恰证明了:
1,《山海经》乃是河北古籍。
2,《山海经》的中心在冀州之野。
更多证据,元师傅会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更多知识,看这里https://www.toutiao.com/i6680051708367733255/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