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烛之武凭三寸之舌退百万秦师,为何太子丹只能派荆轲刺秦王?
优质回答:
燕太子丹就是个心胸狭窄的愤青,属于政治低能儿,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最终被以暴治暴。如果他用人得当,有烛之武这样的能人,完全可以化解秦国对燕国的威胁。
烛之武抓住人性弱点
烛之武之坐个破筐子放下城墙,可以看出郑国国君郑文公正确评估了自己和对手实力的差距。
烛之武说服秦伯,就是从利益出发,他认准人性的弱点,秦国不会做折本的买卖。他一针见血,郑国和秦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秦国和晋国联合打郑国,等于秦国给晋国白打工,还得贴上士兵、钱、粮等本钱。晋国很贪婪,吞并了郑国强大后,可能就有会蚕食秦国了。看秦伯认同他的分析后,马上火上浇油,使出离间计:“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难道你忘记了。”秦国权衡利弊后,也怕晋国强大后会对其造成威胁,于是和郑国签订攻守盟约,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燕太子丹不能正确面对现实
燕国的太子丹实在太差劲,从人品上说心胸狭窄。想当年与赢政一起质押在赵国,同病相怜,成为好朋友。后来他又被送到强盛起来的秦国当人质,这时他不能正确的估计自己位置,以为到秦国会受到厚待,结果热脸贴到冷屁股。
赢政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作为太子准备接班强秦的天子。太子丹身处的地方虽然改变,但身份依然没变,仍然是作为质押品的人质。封建时代,地位的悬殊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况且赢政如果过多的和质押国太亲近,很可能会被当作谋反证据,引火烧身, 不把丹放在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如果太子丹正确评估自己国家的实力,摆对自己的位置,勇于承担一个太子维护国家安危的责任,忍辱负重,向强大的秦国服软,秦国可能放过这个相距很远、不相邻的弱小国家,甚至成为盟国。燕国不但可以赢得机会休养生息,养精蓄锐,还可以借助强秦的力量,摄取利益,一旦国家强盛,地域扩大,秦国对其也无可奈何。然而太子丹却没有看到两国几年来发展的差距,无法接受被好朋友冷落的残酷的实,从秦国逃跑,造成外交失信,两国交恶。
太子丹对待政治问题简单粗暴
燕国和秦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韩、魏、赵,至少需要攻克赵国才能抵达燕国。当时秦国虽然强大,但有些膨胀,向南进攻强大的楚国,向北灭掉韩国后,大兵聚集在赵国城下,树敌太多,战线拉得过长,国力消耗过大。太子丹回国后,如果派能言善辩之士出使比邻的赵国、魏国、齐国,甚至正受攻击的楚国,与之联盟,秦国虽然强大,也会忌惮联军的力量。
然而太子丹不懂制衡之道,简单的认为杀了秦王就可以摆平秦国,于是他采取了最低级、最粗暴、最卑鄙的手段——刺杀秦王。
这充分暴露了太子丹的根本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政治素养,他没有看懂一个国家的强大和政治策略的制定,并不是只靠一个君王智力,而是以强盛的经济为基础,拥有众多的文臣武将为动力,完善的政治机器为后盾。刺杀一个君王,如投石入水,只能激起更大的波澜,加速燕国的灭亡。
燕太子丹用人不当
郑文公听取大臣意见,正确的选用的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并对早年没有重用他表示歉意;”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能力强,加之关系到他自身的安危,正像郑文公说的,如果郑国覆灭,作为臣子,他也没好果子吃。他去秦国抱着必胜的决心。
太子丹选择荆轲是个大错误,荆轲从齐国流落到卫国,后在燕国落脚,他是个喜欢云游的剑客,心里没有把燕国当成依托之地,随时可以拍屁股走人,燕国存亡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当田光推荐他去刺杀秦王时,荆轲犹豫不决,一直在找理由推托,没想到太子丹不但化解了荆轲提出与秦王接近的理由、武器问题、助手人选等一系列难题,而且怕他变卦,死缠烂打,逼着他快点行动。当荆轲已经与秦王一臂之远,图穷匕见,一刀可以解决问题时,荆轲仍然没有必死的决心,而是一把拉住秦王的袖子,想达到既完成任务,又保全性命的完美结局。荆轲没有信守刺客信条,激化了矛盾。
政治素养很差的太子丹在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义气用事,急于求成,选择了错误的方法,用错了人,导致秦燕两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速了燕国灭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烛之武凭三寸之舌退百万秦师为何太子丹只能派荆轲刺秦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