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大班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历史上的曹冲真的称过大象吗?
优质回答
有时候我每每对一些现代专家提出的历史疑点感到可笑,明明在《三国志》和诸葛亮《前出师表》都有记载的“三顾茅庐”,现代人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能,说是一百年后裴松之著的书里说诸葛亮是自己去见刘备的,当着蜀汉那么多文武大臣,互相谁不了解谁的出身入仕情况呢?诸葛亮有必要去夸大其词说假话吗?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请自己,却偏要说三顾茅庐请了自己,他一个蜀汉丞相如此夸耀,就不怕下边的朝臣们笑话自己?《三国志》和《前出师表》都是当朝人所记述的事,难道还不如你裴松之一百年以后记述的准?难道还不如千年以后的今天专家们“考证”的实?曹冲称象这件事也是《三国志》中有记载的,说是在曹冲五、六岁时,东吴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其重量,众人都傻眼了。这时小孩子曹冲却说他有办法,让人先把大象放船上,把淹到船体的水痕标出来,牵走大象,再将一块块石头放到船上,等船体水痕达到前标着的水痕了,就停止放石块,然后把放到船上的石块一块块称重,其重量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不但称过大象,还智救过库吏。看管曹操马鞍的库吏,没注意让老鼠咬坏了马鞍,按当时军律当杀头,库吏害怕极了。曹冲却说没事,让库吏停三天再汇报这事。曹冲就拿刀把自己穿的内衣戳破,像老鼠咬的一样,就一脸发愁的样子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的衣服被老鼠咬烂了,民间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不吉利,所以难过。曹操说那都是瞎说,别当真。过了三天库吏战战兢兢来汇报马鞍被鼠咬的事,曹操笑着说曹冲的衣服尚且被鼠咬,更何况是长时间挂在库房的马鞍了?一点也没怪罪库吏。也许是曹冲太年幼了吧,五、六岁的孩子竟比成人的智慧都高,现代的一些专家就不淡定了,认为曹冲五、六岁时东吴孙权还没拥有交州一带,不可能有亚州象送给曹操,因此曹冲称象不实。难道大象非得在交州地界,就不能有一些移入东吴所控地界?就没有交州之外的人向孙权进贡大象?这牛角尖钻的,真让人哭笑不得。可惜啊,天妒英才,让个曹冲十三岁就得重病而死了。《三国志》说(曹冲)“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操非常喜欢曹冲,曾在一些场合表示将来要让曹冲继承大业,对曹冲的早夭,曹操极为哀痛,曹丕宽解安慰曹操,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也许正是曹冲聪明睿智的过早显露,才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吧。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大班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优质回答
曹冲称得上”等效替代法”的鼻祖,所谓等效替代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学科中,在初中物理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比较典型的有:在力学问题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用一个合力来替代;在电学中,几个电阻串并联,可以用一个总电阻来替代;在光学中,为确定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和位置,用一支与镜前蜡烛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镜后,替代镜前的蜡烛与其成的像比较。都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问题顺利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初中物理中有测量液体密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用天平测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公式ρ=m/V计算出液体的密度。当然,也可使用密度计直接测量。但这些方法对于测量人体血液的密度,显然不适用。但想到”曹冲称象”蕴含的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预先配制各种密度的硫酸铜溶液,分别盛在烧杯中,然后将人的血液在各个烧杯的硫酸铜溶液中各滴一滴,看哪个烧杯中的血滴悬浮。因为均质实心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才能悬浮在液体中,所以只要测出这个烧杯中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自然得到血液的密度。
三国时期的方法,现在还在用,你说好不好?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大班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优质回答
无意争论,曹冲称象体现的是一种物理的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所谓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处理的方法。
曹冲称象,先将大象牵上船,在船舷与水面交界处记个记号。因船和大象漂浮,所以船受到的浮力F浮1=G船+G象。然后,将大象换成石块,使船仍沉到记号处,则船受到的浮力F浮2=G船+G石。因为船两次排开水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1=F浮2,即G船+G象=G船+G石,所以,G象=G石。只要称出石块重也就知道了大象重。巧妙的用石块重取代了大象重,将当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轻松搞定。
在初中物理中,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串并联电路中,一个电阻替代几个电阻;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蜡烛等效物体的大小等,都是等效替代法应用的典型范例。
下面在通过一道物理习题,再一次体验等效替代法的魅力。给你烧杯、密度计、食盐、玻璃棒和水,如何测出鸡蛋的密度?
想到等效替代法,问题迎刃而解。1.将鸡蛋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2.往烧杯中的水中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慢慢搅动,直到鸡蛋悬浮;3.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即等于鸡蛋的密度。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大班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三国里的曹冲到底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证明了曹冲的聪明。当时,他只有六岁,称之为神童名副其实。曹冲还一定的军事韬略,一次,曹操大军外出了。敌人派了很多细作进入城中打探消息。曹操问几个稍长的儿子如何处置这件事,曹丕、曹植都建议紧闭城门,挨家挨户的搜查。曹冲却说如此会打草惊蛇,不如大开城门,让细作自由出入。敌人知道曹操回军,就不敢来犯了。最后曹操采纳了曹冲的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曹冲为人仁厚而善良,很少处罚属下,曾极力劝阻曹操施行严苛军法。为此,曹操对这个德才兼备的儿子疼爱到了极点。曹操经常在人前夸赞这位深谙韬略、绝顶聪明、善良仁厚的君主。视其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而且特地邀请足智多谋、娴熟世故、能征惯战的司马懿做他的老师。很显然,此举是将其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但是,天妒其才,本来有锦绣前程的曹冲却在13岁就突然暴毙身亡了。公布的死因也有蹊跷:说是被毒蛇、毒鼠类动物咬死的。这让人心生疑窦:因为,史料中查不到他死前任何被毒物咬死的症状。曹操对曹冲的死有精辟与意味深长的表达,他对另外的儿子说:他死了,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尽管很委婉,却不难理解:曹冲死了,你们众位哥哥才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这不仅更进一步印证了曹操有叫曹冲当接班人的意思;而且,文学素养不低的曹操,也隐晦地表达了曹冲之死,与他的哥哥有一定的干系。曹丕是文武全才,不缺他父亲的心狠手辣(看三国志!),在地位与权力面前总是当仁不让的!曹操死后,他逼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曹植写七步诗就是证明。当时的格局是:出类拔萃的曹冲死后,根据立贤立长的继承制度,曹操无法立贤,只能立长了。而大哥曹昂已死,立长呢?曹丕继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曹丕从来不是省油的灯,他是文治武功的人!他有动机、有胆量、有下手的机会(看三国志)!估计曹操对曹丕害弟一事也心知肚明,但斯儿已逝,也无可奈何了。总不能再杀了剩下儿子中综合能力最强的曹丕吧?所以,雄才大略的曹丞相隐忍未发。
从政归司马氏的结局来后:如果曹冲继位,司马懿任何伎俩都逃不过他的慧眼,“高平陵 政变”也不会发生!可惜了,一代英才,本可成为天骄的人物,不明不白地死于权力的明争暗斗中了。他的死确实是怪自己太优秀了。他也用自己年轻的,如花的生命证明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的至理。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大班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应该是真的。
曹冲称象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记载中有“邓王冲尚幼”,与本传“生五六岁”契合,可知此事发生于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间,当时孙权刚开始统治,献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按照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致在刘宋之前,长江以北尚有野象栖居,之后才限于江南,三国时期的吴国境内有象且由孙权进献给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也有人认为是假的
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曹冲称象是假的,因为他认为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了。
“曹冲称象”是真的吗?
“曹冲称象”是发生在三国时邺城(今邯郸临漳县)的故事.对此事的真伪多有疑见。台湾科学史协会主席、台湾大学的刘广定教授曾经明确指出:“这段记载有疑问”。
其实,早在清代学者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一书中,就曾对曹冲称象一事提出质疑。指出“此事妄饰也”。他认为亚洲象生活在印度和我国云南南部,从气候条件、交通运输、动物饲
养等情况看,当时“中土”不具备有大象的生存条件。他推断“置水刻船,疑算术中本有此法”。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当时吴国无象,因此曹冲称象故事纯属文人抄袭所致。戴念祖先生否定此说,说这是历史地理概念之误。《初学记》引《吴录地理志》日:“九真郡庞县多象,生山中。”九真郡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公兀前111年入汉,这正是东汉末年孙权管辖地,三国时期一直是吴国辖境。据《艺文类聚》引《江表传》日:‘‘孙权遣使诣南驯象二头”。可能孙权所献的象原是九真郡献给孙权的驯象,并非指江南地区产野象。直到西晋时期.当时的南越还向晋朝廷献象呢。
陈寅恪先生还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可能来源于佛经。他举出印度佛经《杂宝藏经》上载有“弃老国禄”的故事,书中日:“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儿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而后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时有人提出质疑:上述佛经是后魏时才译成汉文的,三国时并无此经书。对此,陈寅恪解释道:“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于中二匕,遂附会为仓舒(即曹冲)之事,以见其智”。陈先生推测该故事源于佛经而张冠李戴地安在曹冲头上。这样解释也似觉牵强 有的学者提出,曹冲称象载于《三国志》,此时佛教虽然已传人中国,然儒学的传统是排斥佛教的,更何况在曹冲称象到《三国志》成书时期,有关称象故事的佛教经典未见有译本传入中国。因此,以舟称象非但是中国本身智慧的产物,甚至佛教故事反而有可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张建华主编的《邯郸辞典》(1996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认为实有其事。该掌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日:‘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曹冲利用浮力原理,以水浮法称大象,轻而易举解决了称量大象体重的难题,是浮体规律的一种自觉应用。其称象的地点在邺城附近。据记载,曹魏时期,在邺城城外,修筑有几个大型园囿。其中之一是城东北的毛象坡,内蓄有东吴孙权送给曹操的巨象。张子欣、褚新民同志提供的《临漳县志》载:“毛象坡,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围五里。古畜象于陂。<魏志>吴孙权致巨象于曹操,畜此陂中”。
综上所述,孰是孰非,也许需将来考古发掘成果来验证。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大班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称象》,课堂教学如何设计?
优质回答
名师课堂:《称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纪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
本课参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荣获教育部优课奖项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标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会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朗读,以读促学,从而理解文意,并且让学生利用小道具充分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把称象过程简练的小标题记录在书上,作为积累,学有痕迹。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能“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因此,在课中,我适时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说说称象的过程,从而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崔峦老师的讲话《和“分析式”的阅读说再见》这篇文章,明确指出课上要避免在文章内容上反复咀嚼,繁琐的分析。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这节课上运用“整体阅读”,“将字词教学与阅读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称象》是一个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在这节课上,要让学生明确称象的缘由,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称象的过程,知道曹冲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也要多观察、多思考,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情况: 本节课是《称象》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是处在二年级第二学期中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浅显文章,理解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文字量不大,文意简单易懂,学生阅读起来不会太困难;这篇课文是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的文章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比较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但是,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在学习时,我使用了一些小道具(大象图片、船图片、石头图片、在黑板上画出河水)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同时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做事情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 这讲授这节课之前,我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班中近50%的学生之前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其中只有近10%的学生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做法,因此,我在执教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看演示等方式来理解。 处于低年级段的学生喜欢读故事,尤其喜欢看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绘本故事等。在这节课上,我在学生理解了称象过程之后,出示了四幅顺序错乱的连环画,让学生排排序,再让学生把排好顺序的连环画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之所以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这种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课文把握的考查,同时,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课件
技术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做演示、给连环画排序、复述过程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
3.通过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做演示、给连环画排序、复述过程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
难点: 通过读课文、做演示、给连环画排序、复述过程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复习词语
曹操 大象 又高又大
称象 官员 议论 直摇头
曹冲 办法 点头 微笑果然
2. 填一填,复习量词 一(头)大象 一(杆)大秤 一(块)石头 一(艘)大船 一(堵)墙四(根)柱子
3.说一说,利用“复习词语”中出示的词语,试着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先来完整地读一读课文,再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读课文,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老师出示范例,让学生读一读。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象。曹操想称一称这头大象有多重,官员们议论纷纷,说出了一些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后来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曹冲听了点头微笑,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设计意图:复习本课生字词,再把这些字词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串起来,让学生试着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是对上节课字词掌握情况的考查,一方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同时还为后文的复述课文作了铺垫。】
二、学习课文 以读促学
(一)知“称象”缘由 过渡: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有人送给曹操一头象,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头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呀?
1.默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2.出示句子: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出示图片)你能用朗读让我们听出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吗?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的特点,从而知道称象的原因,象太大是称象面临的困难,有了这样的困难,才有后面官员们和曹冲想办法称象的故事发生。】
3.感受曹操收到礼物的心情。 这可是曹操收到的礼物啊,他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读第一自然段。(高兴)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曹冲收到礼物后的高兴的心情,为接下来官员提出把大象宰了这一方案之行不通做铺垫。】 面对这样一头大象,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二)议“称象”方法
1.曹操命人想办法称象,官员们想出来什么办法?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有的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人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还有的人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官员们办法: A砍树称量——提不动 B宰杀大象——直摇头(回想曹操心情——高兴)
2理解“直摇头” 什么是“直摇头”,学生模仿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官员们想出的办法都是曹操不满意的,理解这些办法的不可行性,从而明白曹操“直摇头”的原因,才有下文的曹冲的巧办法,让这些办法与曹冲的办法形成对比,更突出曹冲办法的合理性和巧妙性,从而更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
(三)解“称象”步骤(突破难点)
1.画句子,找方法 出示自学提示:读第4自然段,想想曹冲想了个什么办法,用直线画出来。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自学提示”的出示旨在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明确的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把重要信息画下来,多读一读,为接下来的信息处理、理解做好铺垫。这是突破难点的第一环节——“画句子 找方法”。】
2.做演示,述过程
A让学生先自己读读课文,自己理解。
B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同学听,互相交流理解。
C再找学生利用小道具(大象图片、船图片、石头图片、黑板上画出水波表示河流)上台,边演示边说自己的理解,老师相机补充引导。
D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小标题的形式作出总结(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装石上船、称出石重)学生跟着老师把以上四个步骤记录在第四自然段每句话的旁边。 老师板书,学生抄记。 做完笔记后,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同桌讨论的方法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指名让学生利用道具,说自己的理解,老师相机补充引导,并用小标题的形式作出总结,并且让学生记录在书相应的位置上,学有痕迹,作为积累,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第二环节——“做演示 述过程”。】
3.连环画,排顺序 给学生出示四幅称象过程的连环画,但连环画的顺序是错乱的,让学生排一排。 【设计意图:连环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在完成了前两个环节之后,让学生给错乱的连环画排一排顺序,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理解这一过程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对称象过程理解的巩固。这是突破难点的第三个环节——“连环画 排顺序”,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看图片,讲过程 学生借助刚刚排过顺序的四幅连环画,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四幅连环画,以及板书的四个步骤的提示,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称象的过程,既考查学生是否充分理解称象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悟“称象”道理
1.感受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出示两个句子比较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多了一个“才”字,给你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才”字表明了曹冲年纪很小,就能想出如此巧妙的方法,从而更加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
2.感受曹冲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 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他之所以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有没有受到官员们方法的启发? 以船代秤、利用水的浮力、一块块的石头代替一块块的大象 从而总结出曹冲是个会利用手边的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板书: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3.曹操对曹冲称象的办法满意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点头微笑、果然) 引导学生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三、回归全文 拓展作业
1.让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
2.拓展作业: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搜集一些。
板书设计:称象
1赶象上船
2沿水画线 善于观察
3装石上船善于思考(道具粘贴区:大象、大船、石头、河水)
4称出重量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1.教师评价 课堂上,老师评价学生对词语、故事梗概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朗读、理解、给连环画排序的情况; 课后,老师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课后思考题的完成情况。
2.学生评价 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朗读、评价称象过程的理解情况; 课后,学生之间互相听评对课后题的完成情况。
3.自我评价 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用自己的话试着说称象过程。
本节课的特点:
1.以读促学 提升朗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充分的朗读平台。其中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称象的困难;学生通过读官员们的办法,明白官员们的办法的不可行性,理解曹操“直摇头”的原因;最后,通过朗读曹冲的办法,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从而知道曹冲是个聪明、勇敢、自信的孩子;在学习课文之前和之后,都对全篇进行朗读,学习之前的朗读是要回顾全文,整体把握全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学习之后的朗读是要再次对全文有个整体回顾,是充分理解后的朗读。
2.分层理解 突破难点
在学习第4自然段中曹冲称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理解,逐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第一步“画句子,找方法”,在这一步中,我让学生先找出曹冲称象的方法,画在书上,先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小组互说来理解过程;第二步“做演示,述过程”,在这一步中,我让指名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小道具,边演示边表达,再由师生共同做出总结,用简练的几个字概括四个步骤,并且由老师带领着学生抄记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三步,“连环画,排顺序”,让学生给错乱的连环画排序,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一方面为下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一过程做准备;第四步“看图片,讲过程”,学生利用刚才的连环画,把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就像讲故事一样,把连环画讲一讲。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老师逐步讲解的传统方式
教学反思:
1.读出来
在本节课上,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朗读平台。在课一开始,先让学生完整读一遍课文,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以“试着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题,让学生利用词语提示,说文章的内容;在感受大象又高又大的特点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大象特点,明白称象的困难在哪里;在突破难点——理解称象过程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曹冲的话,通过多读让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最后,在学习了全文,再让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这样,在一节课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机会,有整体读,有分段读,有自己读,有分组读,有全班读,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把握内容。
2.讲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两处让学生“讲出来”的机会。第一处是在课堂一开始,学生整体回顾全文,让学生利用给出的词语提示,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一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难度,但是,有了词语提示,就给学生降低了难度,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第二处是在理解曹冲称象具体方法这一难点时,我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四幅称象过程的连环画,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看着图和文字提示,像是在讲连环画一样,说这一过程。
3.记下来
在理解曹冲称象过程时,我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利用小道具说说这个方法,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称象的四个步骤——“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装石上船”、“称出石重”,在出示这些词语时,我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分别记录在相应句子的上方,并且老师和学生一起板书这四个步骤。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留有痕迹,把这些关键的字词记录在书上。
4.想起来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后,老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曹冲是如何想到这样好的办法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明确曹冲首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河水、石头、大船等,把这些资源加以运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另外,曹冲很善于思考,他听取了官员们的方法,把这些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船代秤,利用水的浮力,利用石头好称量的特点,把问题解决。学生在展开想象的过程中,学习了曹冲身上的品质。 当然,这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可以再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如:在找学生到黑板上演示道具说理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说完,再让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再由学生解答,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充分,也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