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
优质回答: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若满岸柳风往西回。
其他网友回答
春主生发,草木萌动而生,渐增之义;秋主肃杀,万物至此而凋零,渐减之义。
结合具体语境,用“春水”比喻作者心中的愁绪符合自然规律,亦很形象,也符合亡国之君心里的忧伤、愁思象春水一样生发不绝,汹涌泛滥!
另外,词中也点明了时序。“小楼咋夜又东风,”东风一般代指春季。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它写作季节亦可用。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要区别两个喻体“春水”与“秋水”的不同:
春水的特点:春夏是涨水期,春水多,越来越多,动荡,有些浑浊,急速流动……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写出了春水渐生渐增,不停荡漾。
秋水的特点:秋冬是枯水期,秋水少,平静,明亮,缓缓流淌……如“眼如秋水,唇若涂朱”,写出眼睛的明亮清澈,干净平静。注意,南唐不是北方的国家,它大部分国土在江南,它的都城在金陵(今南京),在长江之畔,长江一般没有结冰期。
公元975年,宋军攻金陵,李煜出降,南唐灭亡。李煜被封为违命侯,解到北宋都城汴京,沦为阶下囚,基本失去了人生自由。
公元978年中秋节,李煜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由帝王沦为阶下囚,地位改变,心理落差极大,同时国破家亡的现实令他痛苦不已,作此词以抒怀。
词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突出强调个人的愁之多,之长,之绵绵不绝,之汹涌翻滚,而且借这个写乐景的比喻,来反衬自己的亡国之哀恨……
如果“愁”像一江“秋水”,就写不出“愁”之多之长之源源不断之长势恣肆,也写不出词人心里的动荡不平。
可以想见,国破家亡的李煜内心该奔涌着怎样一条汹涌澎湃的忧愁之河啊!
其他网友回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句出自李煜《虞美人》,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正如这无穷无尽的愁绪,悠长深远、汹涌翻腾。至于为什么是“春水”而不是“秋水”,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首先,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在词的上阕,已经点明了时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处的“东风”,在诗词里经常会出现,而它常常是春天的象征。诗词里,常用“东风”形容春风,“西风”形容秋风。
东风,催开百花,催绿杨柳,当然,也能凋零百花。诗歌有云“东方风来满眼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这里的“东风”,与后文的“春水”相呼应,点明了词作的时节。
其二,诗人常常伤春悲秋,但在“伤春”与“悲秋”的情感是不同的。春光美好,万物生机勃勃,百花盛放,但花期却又是那么的短暂,一风一雨过后,花瓣凋零,美好的春光似乎也已不再,哀怜美好春光的逝去,惜春、怀春、伤春之情随之而来。
而在这一词中,词人的愁当然不是伤春这么简单,更是因为这伤春之情暗合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满江的春水,盈盈而满,正如这胸中无法排解的愁绪,绵延不绝。
其他网友回答
春水代表年青,精力旺盛,开创事业,或者是事业鼎盛的时期。
东流就是流入大海,任何陸地上的水在江能掀起波涛,在河能掀起大浪,波涛和大浪可喻为事业的大小与兴旺。一入大海就是沧海一粟,你的青春你的事业你的一切成功与名利都会变为一滴咸水,什么都灰飞烟灭。这就是一江春水船含义。为什么不用秋水,秋是一年四季的第三季代表逐渐走向岁末,秋水也可以喻为精力事业走向衰退阶段。这只是本人浅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不是一江秋水向东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