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项羽的军事才能 如何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评价项羽?

网友提问:

如何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评价项羽?

优质回答:

项羽,下相人,24岁起兵,他的叔父叫项梁,爷爷叫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攻杀。项氏世代为将,封于项,所以姓项氏。

项羽是贵族出身,所以他的人生起点很高。由于项氏世代为将,他们这个家族精通军事,对政治不太精通,这是家族职业的局限性决定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大意。”

由于项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加上项氏家族世代武将,这就决定了项羽政治上很不成熟。项羽起兵后,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屠城和杀浮。这看起来是军事行动,其实政治行为。屠城和杀浮,固然可以减少敌人的抵抗,但是这样不仁慈和不人道的杀戮,让项羽在政治上丢分很多,部分的丧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项羽从起兵开始,不断地屠城和杀戮,坑杀秦卒二十万,达到了登峰造极,入咸阳又屠杀,更是让秦地的人民痛恨项羽,坚决的跟着对手刘邦走了。

项羽政治幼稚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居然分封了十八个异姓诸侯王,而没有分封一个项氏同姓王。这和项羽不好好读书有很大的关系,项羽没有认识到周王朝的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封制已经不适合秦末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秦的郡县制,会逐步取代分封制,作为全新的郡县制,和没落的分封制,将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并且相互制约。而,项羽政治幼稚,即便要分封异姓王,为了制约异姓王,也应该大量分封同姓王,让同姓王屏藩自己而制衡异姓王。很遗憾,项伯呀、项庄呀等等项氏,项羽一个也没有分封。

政治不成熟和幼稚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项羽不能够很好的使用人才,也不能够认真地听取谋士的意见。项羽手下人才济济,亚父范增、韩信、陈平、项伯、等等,项羽都不能很好的利用他们,没有让他们人尽其才。韩信、陈平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范增给气走了死了。项羽,派人杀死义帝,也是政治上的一大失误,把自己至于不仁不义的地步,让刘邦找到了对抗项羽的政治把柄。

从军事角度来说,项羽受到家族的熏陶,从小就具备很强的军事素养,但是项羽不认真学习兵法,又造成项羽对军事理论只懂了个大概,没有全面深入的吃透军事理论精髓。但是,项羽有两样特长,第一是胆子大,第二是力气大。胆子大,往往让项羽在军事上能取得先手,力气大在战斗中让项羽威震敌胆。这一点,从项羽刚起兵时诛杀会稽太守,并力斩几十人,一举起义成功而体现出来。

项羽的军事才能和胆大,钜鹿之战时也得到体现。章邯军围攻钜鹿,章邯命王离、涉间进攻钜鹿,章邯帅主力筑甬道,给王离输送粮草。当时的形势,赵国军队被围在钜鹿城,而诸侯军有十几路援军,合计总兵力也在三十万以上;而章邯军总兵力也有三十多万,王离帅十万人围攻钜鹿赵军,章邯帅二十多万,筑甬道给王离输送给养,二是阻挡十几路诸侯援军。必须说明的是,秦长城军团早已溃散,进攻钜鹿的秦军就是章邯军团,王离是章邯的部下。双方实力相当,而章邯军的战术是典型的:“围城阻援”,而十几路诸侯援军心思各异,谁都不敢当出头鸟。

钜鹿之战,项羽的胆量起到关键作用,其次才是用兵谋略。钜鹿之战,双方陷于僵局,王离围攻钜鹿、赵军拼死固守;章邯阻挡诸侯军,诸侯军不敢进攻。但是,时间一长,王离一旦攻破钜鹿,形势就会逆转,天平就会向章邯、王离倾斜。而项羽毕竟读过兵法,他看到了这个僵局的不利因素,就是要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而要打破双方对峙的僵局,一是需要军队要有士气,将帅有勇气,二是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破敌。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冒险,兵法的原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军事突破口,就是王离和章邯之间的甬道,项羽军队抱着必死的决心,对甬道发起了九次冲锋,最终大破甬道秦军,三十万秦军被一分为二,钜鹿赵军杀出来,十几路诸侯军一拥而上,十万王离军被歼灭,杀苏角俘虏王离,二十万章邯军退走。

项羽的军事才能,从彭城之战也体现出来。彭城之战前后的楚汉军事态势,也反应出项羽在军事战术上勇猛有余,而在军事战略上稍有不足。彭城之战发生的诱因是齐王反叛,项羽将主力调往齐地平叛齐王,而造成项羽的根据地彭城空虚。这说明一个问题,项羽在军事战略上整体谋划的能力不足,项羽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严重缺乏战略层面的安排谋划。刘邦纠集五路诸侯,合计兵马五十六万。当然了,司马迁刻意贬低刘邦,刘邦军队实际到位的顶多26万,另三十万在韩信手里,根本就没有到位。刘邦败了以后,到了荥阳,韩信才带兵前来和刘邦汇合。

彭城之战体现出项羽战役指挥的能力非常强,项羽在知道刘邦攻陷彭城后,一方面暂停进攻齐王,立即调集三万楚军骑兵,骑兵的机动性强,骑兵在平原上打步兵,那就两字“屠杀”。史记里,项羽赶到彭城附近时,停顿了一下,等待汉军从彭城出来。从这一点来说,项羽的兵法没有白学。骑兵攻城,那是以短击长,所以项羽故意停了一下,人数众多而刚攻占彭城的汉军,有点得意忘形了,就出城来试图围歼项羽。这一下正中项羽下怀呀,三万骑兵快速冲击步兵,那就是一场大屠杀。杀十万汉军,有十多汉军退进睢水,又死了很多,尸体把小小的睢水堵塞了。

彭城之战,从战术层面来说,项羽打的很漂亮,刘邦的家属除孝惠外,其余人等都被楚军俘虏了,当然也有司马迁刻意夸大的成分。但是,彭城之战的胜利,没有变成战略层面的胜利,并没有奠定项羽的战略胜利,也没有奠定刘邦的战略失败。为什么会这样,项羽缺乏战略头脑,没有整体的战略规划,依然是没有战略重点的军事行动。刘邦败退到荥阳后,韩信和刘邦汇合,而受到巨大打击的汉军,依然应该是项羽的主要打击对象,项羽应该继续整合军力,乘刘邦没有恢复元气,一鼓作气围攻荥阳。

但是,项羽并没有这样做,这就给了刘邦喘息的时机,加上萧何经营的关中根据地,源源不断的给刘邦输送兵源给养,在以后的两年里,项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加上政治幼稚,背叛项羽的诸侯王也越来越多,军队越打越少而刘邦却越打越多,最后项羽垓下被围,十万楚军士气低落,最终项羽失败。项羽垓下突围后在东城,被灌婴手下的五员将校所杀,身被五裂。“亦将剩勇追穷寇,莫要沽名学霸王。”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一位卓越的义军领袖,英名盖世的军事统帅,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几乎没有之一,其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之相比,他一生七十余战,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几乎百战百胜,就算韩信大军在垓下包围了项羽,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用四面楚歌的办法瓦解楚军的斗志,唯此一败即以自刎了却。

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周恩来总理评价项羽:“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作这首诗时,项羽已经被包围在垓下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不是不能、不想、不愿、是不肯过江东。“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时势造英雄,时也命也。

政治上实在不想对一位千古英豪、盖世英雄作以评价。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评价项羽.jpg”/>

与怎么评价项羽的军事才能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