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世外桃源是不是世外逃园?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世外桃源是不是世外逃园?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是!
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可以说是一篇美文,也是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人间梦境或者仙境!
为什么说世外桃源是人间梦境,是因为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地方,人是一个社会人,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你有夫妻孩子父母同事邻居朋友,怎么可能割断这种关系,怎么能够卸掉你各种身份各种责任!只能做做梦罢了!
又为什么说世外桃园是人间仙境,是因为里面的人,没有纷争,没有竞争,没有斗争,没有利益,没有关系,没有欲望,就这么活着,可能吗?为什么活着,难不成都是仙人不成!也只是向往而已!
所以说也不是世外逃园,你认为可以逃到世外,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争名逐利,就会有善恶美丑,就会有勾心斗角,你只不过从一个没有桃花的院子,又到了一个有桃花的园子,你是逃不了的!你有父母子女,你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你有喜好你厌恶丑,你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所以说世外桃源不是世外逃园!
世外桃源不存在,即使存在你也逃不过去,逃不了!
哈哈哈哈哈……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世外桃源很隐蔽,可遇不可求,现今社会人人都向往色彩丰富的生活,除了受到某种刺激,没人会去找世外桃源,所以你的观点是蛮对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世外桃源,一定要提的人物就是陶渊明。不仅因为他写出了《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千古文人心中的一个圣地。而且他用他的后半生践行了一个隐居诗人的真实生活。梳理一下他的人生就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题主的这个问题,世外桃源还是世外“逃”源?正好是前一阶段个人思考后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和题主的问题类似,说明当时我们都思考到同样的问题。文章应能够表达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我把它附在后面,希望能有帮助。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一场追求自我的胜利,还是一次失败的逃离》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当然这个评价主要来自于他中年以后的文学成就。
因为他前半生的职业生涯是纠结郁闷的,一生共五次做官。第一次当江州祭酒,任职时间不详;第二次做桓玄幕僚,任职三年;第三次任镇军参军,为期一年;第四次做建威参军五个月;第五次做彭泽县令不足三个月。这些短暂的职场经历都被他自嘲为“误落尘网中”。
他的后半生却是洒脱真实的,41岁归隐田家,最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开创了田园诗派,艺术成就影响到后来唐诗的发展。
陶渊明一生总体看平淡无奇,人到中年时开启了他的田园生活。他所有的诗歌也没有什么奇情壮志,在当朝并没有引起多么大的关注,但是身后却名声大增,他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逐渐成为后世士族景仰的伟大诗人。
比如苏轼就非常崇拜陶渊明,晚年在给弟弟《与苏辙书》中说:“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就是表达自己非常想效仿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态度。清代文人龚自珍评价他“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把他比做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应当万古景仰。
感觉陶渊明这样的人很是特别,儒家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少读书人渴望向外走,而他却逆流而行。这是一个有什么样审美趣味的人?为什么在当时不火而身后地位如此之高?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他。
一、出身可能影响他的审美志趣和清高品格
热爱田园的他并非因为出身农家而热爱田园生活,恰恰相反,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曾是东晋的重臣大司马,比王导谢安的地位也并不低。祖父当过太守,而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虽然出身名门,但家境逐渐没落,陶渊明从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贫困中。虽然他对于自己祖辈的身份也有自豪,但是从不认为自己出身贵族,而自认为是贫士。
他去世后,他的朋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写道“韬此洪族,蔑彼名级”,意思是他隐藏自己高贵的出身,看轻官职和地位。其实正是他这样特殊的出身,才会有如此清高的品格,才不会勉强自己为五斗米折腰。也正是由于家庭曾经的显赫背景,可能让他接受到更多的审美教育,所以才会有更多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艺术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与家庭的背景有关系。
二、热爱田园是他远离世俗的生活态度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此前陶渊明并没有农耕的经历,那只是他返璞归真的途径而已。
在陶渊明看来,为名利所累,以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那样的主流生活,是有违他的本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最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中应作如何评价,毕竟也是古今中外一种很典型的思想潮流。
三、田园生活主要不是他的经济来源更是精神寄托
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他自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也确实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内心非常充实,经常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联想到一名北大学子出家为僧人后也讲过一番话,在寺庙期间从事搬砖、施粥等普通的劳作中、在为别人的服务中感受到了从未有的踏实和快乐。我想他们可能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因为他们体会到了人生踏实的基础,劳作带给人的一种朴实和宁静,没有名利场合虚浮的心累。
所以不必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一样看待,因为这恐怕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更多的是精神寄托。
四、经历过主流社会的不适,实践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其实我们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邃的对于人生经历与社会的思考,这样的思想在古代应该会与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能产生共鸣。
后世一些士族阶层厌倦名利场,心向往朴素自然而未必能付储行动,所以才会有备加推崇的现象,因为要抛却现实中的功名利禄确实不易,精神上有共鸣的多,行动上效仿的还是少。比如很多文人经历了仕途的贬谪,一度醉心山水,但仍心存出仕的渴望,一旦有机会权贵青睐,仍会重归仕途,像陶渊明这样义无反顾地诀别主流社会成为真正隐士,还是少之又少,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陶渊明返璞归真的精神成为一种象征意义,一种阶层的叛逃,一种对自由的渴望,而又不是懈怠消极和自我放弃,这种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无疑对后人极具示范性,实至名归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个流派。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就是一场追求自我的胜利,多少人是有心向往,而无力行动。
其他网友回答
也有这层含义
其他网友回答
世外桃源无疑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心生向往过的生活方式,但能做到的不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独于世外的生活过成世外桃源的。
很多的群体因为在现实生活,社会关系中充满痛苦和绝望,便把世外桃源当成了精神寄托,但纯粹的逃避心理是不能做现代陶渊明的,桃源生活物质倒其次,主要要看自己内心和意境,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做支撑才行,这样才不会因为离群索居而活成原始人,成为世外逃园。
简单的物理隔离隔离不了内心,内心不够坚定,久而久之又会留恋俗世的生活,这是主要的问题所在。
人首先还是要入世,对于人世间有了解读之后再谈出世的问题。
所以,这个因人而异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世外桃源是不是世外逃园你怎么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