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描写宫女的诗 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女?

网友提问:

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女?

优质回答:

题主好,先更正一下你的问题,据统计,唐代女诗人竟然有207个,著名的有:李季兰、薛涛、刘采春、鱼玄机、上官婉儿、江采萍、葛雅儿……所以不能说唐代诗人都是男的,当然还是男诗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只能是:在唐代为什么有很多男人喜欢写闺中少妇、宫中女子?

一 闺怨诗是诗歌中一个很大的题材

远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很成熟的闺怨诗,《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谷风》、《氓》、《日月》等诗歌都是很典型的闺怨诗。《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出色的闺怨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自然闺怨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代读书人有两条成功之路,一条就是科举考试,一条就是从军建功立业。无论哪条道路,都涉及到长时间的离家分别,这也是唐代闺怨诗非常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闺怨诗虽然是表现闺中女子的愁怨之情,但它常和战争、戍边、游子羁旅、薄幸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诗歌反应社会现实,尤其是在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诗人通过闺怨诗来表现现实的哀乐这种自觉性变得更强了。唐代著名的闺怨诗不可胜数,列举一二于其下: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朱庆馀《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二 美女作为一个政治理想或美的追求而存在于诗歌中

《诗经》中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开了以美人代表理想的先河,屈原将其进一步明确化。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脉相承的用此方法。

唐诗中此类用法不少,到宋代,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也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足见影响之大,用者之多,唐诗中写闺中、宫中女子的诗歌,有不少不出这一藩篱。此处就不再举例了,有兴趣的自己可以网上查找。

三 女子从容貌、神态、身材、服饰等方面的审美性,也是她们常作为诗中描写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庭筠有《菩萨蛮》二十首,全是以写闺中女子情态为能事,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写女子早上起床的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唐诗中以这种欣赏的眼光来描写女性的诗词很多,尤其是晚唐诗中,这一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婉约派宋词。其实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女人爱美,女人本身就体现着美,所以现在油画摄影中的人像、人体大都以女性为对象来刻画,道理都一样,诗画相通。

四 爱情和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唐朝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唐诗中表现爱情的不少诗歌自然会涉及到闺阁中女子或宫女。最著名的大概要算“红叶题诗”的故事了吧:

顾况在洛阳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从宫墙内流出的水面飘来一片红叶,上面写有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过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拿来给顾况看。红叶上写着: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张籍的《节妇吟》实在是高明,他用这样一首诗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不能接受藩镇高官的邀请,又不得罪藩镇。当时的藩镇两度刺杀了朝廷宰相,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也对此无能为力。虽然是比喻,但所描绘的情形在逻辑上也不脱离当时生活中的真实爱情故事。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至于韦庄词中的“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牛希济的“回首犹重道,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就更是一种家庭亲情的温暖了。

结束语

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虽然在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生活和活动空间狭小,但在男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中是不能没有女人的,他们写诗常写到女人就很正常了。就像现在,我们不写诗,但也常会谈论到女人,从不提及女人的男人恐怕没有吧。

其他网友回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包容,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初唐时期,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初唐四杰对唐文学改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诗歌创作规范;盛唐时期,以李白、王维、王昌龄为代表的士人,怀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形成了昂扬的精神风貌,被誉为盛世气象;而到了晚唐时期,安史之乱打破了文学发展的宁静,文人面临国家战乱、百姓流离、仕途坎坷时,常以闺中少妇、宫廷侍女为文学素材,表达人生志向、社会遭遇等。本文从文人科举道路坎坷、礼教束缚松弛、用情爱来讽喻政治三个方面来探讨唐朝诗人为何写闺中少妇、宫廷侍女。

文人仕途受阻,寄情闺阁寻找补偿和慰藉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败,受到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影响,统治者日益苛捐杂税,导致官员日益腐败,朋党问题严重。自隋唐日益成熟的科举制,在这样的环境下遭到破坏,许多出身贫寒、学识渊博的有才之士长期困于政治遭遇,甚至终身不第。即使少数人能够幸运中举,却很难再像初唐、盛唐一般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文人面对衰微的末世王朝和坎坷的政治境遇,常常怀着压抑、悲凉、愤懑的不平之气,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男性诗人便将这种苦闷寄托于男女情爱上,如温庭筠在《春愁曲》中写道: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温庭筠作为晚唐诗人,他一生潦倒不得志,因讥讽权贵遭到官员憎恨,他的诗中以闺阁女性入诗,创作手法十分浓丽,表达仕途不顺,寄托男女情爱的慰藉,被誉为“士行尘杂”。在这首诗中,作者将女性生活起居、倚栏眺望的孤独景色展现的细致入微。前两句写闺阁妇人做的帘子如同瀑布,晶莹透亮,妇人闺房中的山水屏风、熏炉中的炭火营造出一幅梦幻景象。三四句写妇人梳妆打扮的场景,“凉簪坠发”写出了春意的寒冷,“玉兔煴香”写出了妇人的娇嗔,让读者能够想象出美人空床独眠的冷清。后两句以“蜂蝶拥簇的热闹、草木兴盛的姿态”和“春雨送春,梨花飘落”来反衬自己闺阁中的孤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足本》评价温庭筠的诗时说:

飞卿词,大半托词帷房,极其婉雅而规模自觉宏远。

在陈廷焯看来,温庭筠的诗词中多以帷房之事入题,十分委婉含蓄的表达闺怨之情,实际上却蕴含着十分宏远的意识,让后人不忍与温庭筠终身的仕途坎坷联系起来,表达温庭筠内心的苦闷与孤寂。此外,还有李贺、李商隐、吴融等文人也多以爱情题材和艳丽诗风开拓了晚唐诗风的创作题材。

唐朝时期的男性诗人将闺阁女性作为创作素材,正是由于他们在仕途的失落与困顿,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遭遇比作女子的柔弱和惨淡,形象化的点出当时社会政治的衰弱,也试图寻找到了心理的补偿和慰藉。

礼教束缚松弛,享乐淫逸、狎妓宴游成为时尚

唐朝经济繁荣的背后,为音乐、舞蹈的兴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诗歌的发展向来与音乐联系紧密,这种情况到了唐朝更加发展壮大,据统计《乐府诗集》中有2239首乐府诗,合月的有1754首,《唐诗记事》中有1150首诗,200首与音乐密切相关,到了《全唐诗》,诗歌的发展开始与音乐、舞蹈组合起来,到达了十分繁荣的局面,随着佛、道文化的融合,文人也多脱离了儒教的束缚,开始追求自然洒脱的主体意识,这一变化满足了士族文人的娱乐需要,他们多沉迷于歌楼舞妓的欢愉和宴游做乐的享受,如杜牧的《杜秋娘诗》在诗序中写道: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錡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在这首诗中,杜牧将视角转到一位女子杜秋身上,杜秋是金陵人,十五岁时了李錡的侍妾,后来李錡叛乱被诛杀,杜秋未能入宫受到后代皇帝的宠爱,等到唐穆宗即位的时候,让她做了皇子的保姆,皇子长大后因得罪宰相,被废除王号,削去封地,杜秋也因此被刘芳故乡,孤独终老,杜牧看到杜秋的余生,写下《杜秋娘诗》。杜牧身为晚唐诗人,他心怀济世之志,却未能得到重用,但他并未怀着苦闷的心绪渡过余生,而是以豁达的心境感叹人生短促,关心国计民生。这首诗中,杜牧正是借“女子一生的坎坷不平与孤独终老”来揭露统治者们宴游享乐、沉溺美色的黑暗,以及对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晚唐时期,在儒释道三教冲击与合流下,在社会发展繁荣时,士族文人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他们或宴游做乐,或陶醉于曼妙歌舞,均是从妇女、爱情、闺楼绣户出发,将男女之情与市井生活相融合,体现主人公的命运遭遇,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

借男女情爱讽喻政治,力在劝讽和警醒君王

晚唐时期的文人在不得志的仕途中,仍然关注国家命运,在身阶低微、性格耿直的文人群体并不忌惮被削籍降职,他们根植于社会百姓的需要,立足世俗市民的视角,开启了以闺阁妇人、宫廷妃嫔为主题的诗歌探索,政治主题的作品写起来往往涉及政治的敏感,而晚唐文人偏偏选择情爱来模糊了政治与市井之间的分歧,打破了两者的壁垒,却体现了对君王的讽刺。其中,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就多达百余首,如晚唐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篇抒情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白居易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改编,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言语之间却流露着讽刺之意。诗的开篇就点出唐玄宗“好美色而不理朝政”、“杨贵妃持宠而娇引发安史之乱”呼应了题目“长恨”的理由,其中“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两句更是凸显了杨贵妃已经脱尽撩人性情的世俗情味儿,而成为一个女神般的人物,惹得唐明皇“从此不早朝”,白居易浓墨重彩的刻画杨贵妃的美,看似有所赞扬,其实是在讽刺“君王不早朝”的政治腐败,刻画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性。晚唐时期,文学家主张讽喻和美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主张诗歌写作应该: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白居易强调文人作诗作词应该注重讽喻纳谏,以流丽的文采、真挚的言语、深切的事实、规则的体律来含蓄的表达对政治的见解。而晚唐诗人借闺中妇人和宫廷妃嫔为写作对象,实际上也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力推现实主义文风。

唐朝社会文明的开化,扩大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题材,以男女情爱为主的闺怨诗多被男性用来表达对政治的讽刺与不满,诗歌从历史角度出发,注入闺怨情思,不仅开拓了诗歌意境,更有助于广泛的社会传播,达到“意激而言质”的直白、浅俗的讽喻作用。

结语

唐朝士人采取积极的入仕态度,在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国力背景下,将诗歌推向灿若星河的发展状态。然而,随着唐朝的历史分期的变迁,晚唐时期社会发展渐趋微弱,文人在仕途受阻时,开始将诗歌题材转向闺阁妇人,借男女情爱来寻找精神补偿和心灵慰藉;又在礼教束缚松弛、宴飨做乐盛行的末世繁华下,文人醉心于仙姿妙舞、君王沉浸于美色奢靡,使敏感的文人在痛苦时窥见女性命运的悲惨,以此入诗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此外,诗歌强调借古讽今、兴寄讽喻,唐朝诗人更是从市井世俗角度入手,用闺阁情爱为载体,讽刺了君王的奢靡昏庸。

作者:蔡小记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闺中少妇、宫女哀怨呀!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说某某诗人怀才不遇,有理想报复,但总是得不到重用。

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后宫佳丽三千,宫女不计其数,只要是宫里的女人,除了他妈,其他的都是她的,他想干嘛就干嘛。

可是皇帝就一个,女人却一窝,这怎么分的过来呢?

所以许多女人只能在高墙之内虚度年华,得不到恩宠,一辈子孤寂老去。

诗人借此表达自我的不受重用的哀痛,以及报国之情。

这些诗人包括杜甫、柳永、李商隐等。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描写自己老年壮志未酬,“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体谅百姓疾苦的诗篇。

可惜此时他已经已经从朝廷失势,有心无力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女.jpg”/>

与唐代描写宫女的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