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大英雄,战神吗?
优质回答:
项羽算不上大英雄,因为根据最近出土的秦简可知,大一统的秦国并没有史书上写的暴政,诸侯群起推翻秦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已。但项羽确实是个战神,他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但项羽算不上足智多谋,他取胜靠的是勇冠三军。
在项羽那个时代,决定战争胜败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为当时的科技条件有限,交战的双方难以在装备上拉开差距,这就给了万夫不当的项羽所向无敌的机会,因此项羽起兵后几乎一路开挂,他的勇猛让他的军队战无不胜,这种敢打敢拼的战术在巨鹿之战发挥到极致。
公元前207年,面对秦将王离的15万大军,项羽仅用5万人就取得了会战的胜利(此时项羽身后的诸侯联军和巨鹿城的赵国守军也发挥了巨大优势),眼看败局已定的章邯也选择率20万大军投降。
身经百战的楚军就这样走向了历史巅峰,在项羽带领下大的汉军节节败退,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一战,项羽用3万人就击溃了54万诸侯联军,教会了所有人什么叫“夫战勇气也”。
但项羽依靠勇猛作战的特点也是有致命伤的,在与刘邦长期的消耗战中,士气高昂的楚军逐渐被打磨的失去了斗志,仅在彭城之战的2年后就陷入严重的绝境,甚至是雪崩式的战斗力下降。
刘邦的措施就是声东击西,自己在荥阳一线拖住项羽主力,收买英布和彭越搅乱楚军后方,再让军事天才韩信北上收复各个诸侯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采取有效措施摧毁楚军的士气,实现了形式的逆转,促成了项羽的兵败如山倒。
身边的战将两次大败,折损了大部分的楚军精锐。
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带着精悍的楚军围剿在后方作乱的彭越,做梦也没想到答应他坚守成皋15日的曹咎坚持了6天就忍不住出城决战,结果还全军覆没兵败被杀,成皋是个重要的粮仓,曹咎战败让坚守荥阳的钟离昧岌岌可危,由于缺粮前线出现了崩溃的征兆;
紧接着在11月,派去协助齐王抵挡韩信的龙且也全军覆没了,连带损失的还有10万楚军精锐,项羽怎么也不能接受这种现实,曹咎也就罢了!龙且可是当时的名将,刚刚在剿灭英布淮南国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派他去对付领着入伍2个月新兵的韩信怎么就全军覆没了呢?
韩信在井径之战中搞定赵国后,手里的精锐都被刘邦调去支援荥阳战场,他手里只有一些刚刚招募起来的新兵,而齐楚联军当时拥有20万正规军,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进攻齐国就是找死,谁都不会想到他能击败名将龙且。
这种突然的失败让项羽有些不知所措,他不愿意放弃荥阳战场,但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抵挡占据齐国的韩信,自己的大后方彭城面临来自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
项羽最后的机会是外交,可他手下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谋士的建议,撕毁鸿沟之盟,趁着汉军士气高涨、粮草充足而楚军兵困马乏、缺衣少食的有利时机,与项羽展开决战。
可让刘邦也感到诧异的是追上楚军后还是战败了,固陵之战楚军饿着肚子打败了追上来的汉军。而且,英布、彭越、韩信并没有遵照刘邦的命令前来会战。这说明有机会依靠外交让这三人按兵不动、保持中立,但项羽没有游说人才,也没有能满足这三人胃口的资本。
谋士张良、陈平看出玄机,上述三人在没有得到刘邦的封地许诺前是不会参战的,刘邦就大方的将齐国封给韩信、淮南封给英布、梁国封给彭越,换来四路大军围剿项羽。
项羽行动太慢,觉察到危机到来时还困在鸿沟附近。
项羽急忙达成鸿沟之盟后,很着急的要返回彭城,只要回到大本营他就有希望卷土重来,因为饥饿的楚军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无法配合项羽以勇力作战的常规战术,更不要说四面楚歌、思乡厌战的情绪也在蔓延了。
再加上彭越地盘处在荥阳前线和彭城后方之间,项羽不想恋战因此选择绕道南下返回彭城,这就给了刘邦缠着他决战的机会,也让无兵可守的彭城岌岌可危,不久就被韩信攻下,项羽的10万大军成了无家可归的丧家犬。
最后决战也是相遇翻盘的最后机会。
只有像2年前的彭城之战那样,一口气击败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联军,项羽才能扭转败局卷土重来。
但刘邦是个很会总结的人,他意识到2年前的彭城之战失败,不仅仅是自己大意轻敌导致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军队无法媲美楚军的勇猛,正面交手哪怕是5比1也没有必胜把握。
因此,汉军抓住楚军兵疲粮少、后方尽失、人心不稳的有利条件,在垓下围困楚军打一场持久歼灭战,因为手握天下的刘邦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和兵源,而项羽是绝对耗不起的。
韩信谋划了依靠绝对优势兵力组成的“五军阵”,也就是《史记》上说的十面埋伏,任凭骁勇善战的楚军四面冲杀,也逃不出天罗地网,被迫陷入持久战,并逐渐耗尽最后一点斗志。
四面楚歌在依靠勇气作战的古代,胜过千军万马。
四面楚歌这个故事一直被怀疑真实性,因为在当时刘邦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早在固陵之战前楚军就已经士气涣散了。
而当韩信削平彭城的大军汇集到垓下之时,楚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士兵们再也没有心情跟随勇猛的项羽奋勇杀敌了。
人性中有一则铁律,“一个男人,往往不会因自身的安危而改变立场,但总是会因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这就是垓下之战10万楚军没能重现彭城之战奇迹的真正原因,士兵们不想打仗了,项羽一人之勇真就成了摆设。
其他网友回答
项羽,神勇千古无二,却并非真英雄。
项羽的神勇-巨鹿之战
项羽杀掉主帅宋义后,经过一番整合,率领五万楚军渡河,对上了秦国最后一个名将章邯。
章邯是谁,是那个率领一帮刑徒军大败诸侯精锐联军的魔王。他的手下还有个厉害的将领叫王离,王离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翦曾经攻灭楚国,杀掉了项羽的祖父,楚国主帅项燕。
项羽可谓和秦国有着国仇家恨。
结果怎么样?项羽破釜沉舟,九战九胜,生擒王离,逼得章邯不敢面对其锋芒,至此项羽一战成神,诸侯莫不敢从之。
项羽的神勇-彭城之战
项羽出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见到有机可乘,亲率五十万大军攻打楚国。项羽得知后,留下大部分军队继续围攻齐国,自己则率三万精锐回返,先后击败了樊哙和灌婴,然后仅用半天的时间就击破了刘邦的中军,使得刘邦落荒而逃,连自己的老婆和父亲都顾不上了。
我相信这次的战斗给刘邦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使刘邦明白,有时候,老虎的屁股是真摸不得的。
项羽的神勇-垓下之战
项羽面对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的联军,以一敌众却并不落下风。当一头老虎被群狼撕咬,虎奋力搏斗时,狼群也无可奈何。
直到有头披着狼皮的虎,用了一招十面埋伏,才使项老虎受到重伤。这另外一头老虎,就是韩信。
但他们忘记了一点,病虎也是虎,当它发威奋力一搏的时候,任何猛兽都得退避三舍。
所以你看到乌江之边的项老虎,虽然仅剩二十八起,但仍然如入无人之境,杀得汉军四散奔逃,战战兢兢不敢靠近,项羽意犹未尽,再次冲入敌阵,还轻松收获了一名汉军大将的首级。
看着敌人畏缩不前的样子,项老虎这才满意地自刎于乌江——没人能杀得了我,除非我自己!
但是,神勇就是真英雄吗?
未必真英雄
真英雄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见人所不能见,最后功成名就,名流千古。
以这个标准来看,项羽还差那么一点。
鸿门宴里不杀刘邦,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项羽认为没必要杀他。
咸阳宫前杀子婴,也不是残暴不仁,而是项羽为私仇而忘掉了公义。
长沙彬县杀义帝,更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弃天下大义于不顾。
这个满心思恢复「天子-霸主-诸侯」体系的旧秩序和旧时代的维护者,已经忘记了这早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始皇已经自称为帝,天下唯我独尊了,他还在幻想自己像春秋时代霸主那样的荣耀,分封诸侯时的意气风发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丝毫没有察觉到你死我活的时代已经来临。
更不说那句“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谁能知之乎”的洋洋自得和自欺欺人了。
历朝历代对项羽的评价,在肯定其勇武的同时,大体都逃不过一句“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丧失大义”的定论。
其他网友回答
项羽一生都没当过皇帝,司马迁却把他放在只写王朝和帝王的本纪里,可见对他的推崇,但司马迁毕竟身为汉臣,不可能大肆夸奖项羽,真实的项羽应该比《史记》所记载还要更强才对。基于现有的史料,我觉得有三句话可以评价项羽:
1、万夫莫开的战神级勇士
史书记载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身材高大,并且能抬动300多斤的大鼎,这样的天赋異稟决定了项羽肯定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体现项羽个人战斗力最明显的,就是垓下之战,当时项羽被汉军围困,四面楚歌,身边只有28个骑士护卫了,这是项羽仍然自傲的说:“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随后项羽把28个骑兵分成四队,向四面突围,刘邦的军队围了有几重,项羽对身边人说,“吾为公取彼一将。”说完他就单骑冲入敌阵,经过之处汉军无不倒下,并且斩杀了一个汉军将领,汉军一个叫杨喜的将领追击项羽,项羽怒目一瞪,杨喜人马俱惊,不敢向前。
万人之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光凭气势就能吓退追兵,项羽的武勇可见一斑。
有人说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有些夸张,但要知道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距离项羽很近,当时很多参加垓下之战之人的后代都和司马迁交谈过,这些记载虽然可能有司马迁的文学修饰,但总体应该是真实的。
2、毫无城府的个人主义
跟刘邦相比,项羽就像个任性的孩子。
在一些重大选择上,情感总能代替理智控制住他,《史记》中记载了项羽7次发怒,战争中的发怒,他会选择屠城来解气,其他时候的发怒,他会立刻找来当事人对质。
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鸿门宴。当得知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后,项羽本准备与其决战,当时项羽40万大军,刘邦只有10万,战事一起刘邦必亡。于是刘邦就主动参加鸿门宴,送礼物,说好话,项羽竟然原谅了他,放虎归山。
这就是项羽的性格,他完全没有政治家该有的城府和狡诈,而是被自己的心情所控制,生气了就大肆杀戮,高兴了就网开一面,完全不考虑长远的政治影响。
项羽的多次屠城实属于残暴之举,可有一次有个13岁的孩子好言劝了项羽两句,他立刻就放弃了屠城。可见他并没有什么长远考虑,一切都看当时心情。
项羽的成熟度,可能还不如那个13岁的孩子,所以他虽然在军事能力上全面压制刘邦,却不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3、残暴与仁慈的错位
项羽其人,或许是过于的情绪化,他总是该仁慈的时候不仁慈,该残暴的时候不残暴,所以他一错再错最终兵败人亡。
战胜之后屡屡屠城,甚至坑杀降兵,这都是项羽的所为,他这种做法在那个战乱年度弊端远远大于好处。毕竟项羽以楚为名,还是很得人心的,但他弑杀的行为却让人民大失所望,谁又敢轻易投降呢?而项羽不但对敌人滥杀,还杀了名义上的天子“义帝”楚怀王,这让他完全失去了正义性,难免众叛亲离。
而对于该残忍对待的敌人,他却总是优柔寡断。最典型的就是鸿门宴放过了刘邦,甚至刘邦的妻子、父母和孩子他也放还,失去了控制刘邦的最好机会。对于秦朝降将章邯,他也网开一面,还奉他为王,章邯可是杀死了他的叔父——曾经的楚军领袖项梁的凶手,这个行为肯定让项梁的旧将大失所望,而项梁的弟弟项伯之所以跑去刘邦那告知他鸿门宴的内情,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项羽是一个英雄,他身上具有足够多的传奇色彩,某种程度来说他还是个好人,但他绝不是个适合当帝王的人。如果做一名镇守一方的豪杰,或是攻伐匈奴的前锋,项羽将会成为千古名将,可历史把他推到了错误的位置,只能以悲剧收场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正面的褒奖的,是英雄也是战神。
项羽是抗击暴秦的第一英雄和功臣,项羽少年成名志向远大。项羽推翻了暴秦然而却败给了刘邦,在乌江自刎而死古来评价颇多。中国人讲究成王败寇,然而对项羽却是个例外。
对项羽最权威的评价莫过于太史公了,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评价颇高。项羽白手起家,两三年就灭了秦国,成立霸王,虽然最后失败,但是项羽的功绩是有史以来第一人。在太史公看来项羽推翻暴秦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也非常认可项羽,在《史记》将项羽与帝王共同列入本纪,足以见太史公对项羽的褒赞与敬佩。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本纪》
项羽是英雄这一点也毋庸置疑,词人李清照对项羽赞赏有加,认为项羽是一个大英雄,即使死了也为“鬼雄”。项羽的英雄气质在他少年时期就有所展现,公元210年始皇游于会稽,项羽见到说:“彼可取而代之”,同样刘邦见到却说:“大丈夫当如是”。由此可见项羽少年时期的英雄志向,就像一个充满斗志的革命者,而刘邦却羡慕与始皇的权利和财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咏项羽》
项羽是一个战神这一点更没有争议性,就霸王举鼎古来几人能及。项羽除了天生爆表的武力值,他的兄弟义气和军事才能更让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战神。项羽少年举兵一呼百应,生死存亡之际将士不离不弃,足以见项羽之义气。以少胜多,三年亡秦,足以见其军事才能。
总而言之项羽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即使是评价项羽失败的一面,也多表达惋惜。看待项羽既要看到项羽不足的一面,更要肯定项羽的历史功绩,总体上来说项羽是功大于过的。所以项羽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战神。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王安石《乌江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其他网友回答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还有“坐不安席”、“秋毫无犯”、“不拘小节”、“暗渡陈仓”等成语与项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大英雄战神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