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
优质回答:
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便想着如何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反省自己。”这是孔子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是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但要向“贤”者学习,也要向“不贤”者学习。见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就应该努力向他看齐,学习他这一方面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思考自已是不是犯过与他类似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真是至理名言,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如果能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自我反省”的良好校风,不但能在师生中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争创一流的良好竞争氛围,而且对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校风,首先要引导师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那些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更要虚心向人家请教,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者超越他们的水平,这是聪明之举,也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选择。比如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善于学习的老师是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他们每堂课必到,既向比自己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学习,也向暂时不如自己的年轻教师学习。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误之处,他们都会记录在案,成为学习的资源,抱着这样的态度研究教学,业务水平能不提高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倡导这种见贤思齐的良好学风,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全体学生共享,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与见贤思齐相对立的是妒贤嫉能。有些校长在赴外地参观学习时,与优秀学校不比管理比师资,不比成绩比条件,不去深入研究这些学校到底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人家取得的办学成就不以为然,吹毛求疵;有些老师妄自尊大,把自己封闭起来,当别人在教学上取得成绩时,不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自以为是,或者故意贬损别人,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参加,当教学上出现失误时,则强调客观理由,不从自身找原因。事实证明,妒贤嫉能不仅是学习的大敌,同时也会加重一个人的精神负担,造成人格扭曲。试想,一个人整天躲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总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想方设法打压比自己强的人,不精神失常才怪呢。
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见贤思齐的机会。比如,举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学生励志报告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业务比赛活动等,为师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学习的样板。如果本校资源不够,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充分挖掘外地学习资源,提升学习的层次。
再次,要引导师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反思别人成功的地方,看一看对自己的成长是否起作用,还要反思别人失败的地方,看一看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应当怎样克服等。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想一想每天的课堂教学,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失败?有没有改进的措施等。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班主任要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我与优秀学生差距到底在哪些方面?应当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与孔子倡导的“内省”之说异曲同工。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历史上许多圣人伟人,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韩愈《师说》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曾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北魏孝文帝胡服骑射,孟母三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都是善于学习的故事,这些伟大的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事实证明,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非投机取巧,而是聪明之举,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快走向成功。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我们应该辩证的吸收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精粹,把我们祖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转化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让这些文化得以传承并发展。
古圣先贤几十年如一日,一生苦修,砥砺奋进,今天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要保持自谦的精神、自信的状态、自律的意识和自强的勇气,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以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勤奋拼搏,努力学习和工作,我们民族才有希望,我们每个人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说白了,就是向好的看齐!
好说难做呀!
知行合一何其难!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对冉由说,教给你怎样做人道理。知道了就教给别人知道,不知道的就不要编造蛊惑别人,这就是智慧。
孔子说,怎样才能见贤思齐呢?就是见到别人做坏事,自己审察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有那些与之相同的不对的地方,思想,言语,动作行为上加以改正修正。见贤思齐,就是向好人,正直的人,君子,贤人,圣人行为上能自觉改正错误有修行证真的一切善人效仿和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都把他们当做老师,自己做得好要坚持,别人做得好要效仿学习。自己做得不好要内省吸取教训后不在造作,别人有错误,检查一下自己有同样的毛病吗,有就把他改正过来。错误的思想言语造作使自己觉悟过来,同样把他们看作老师,他们教给自己不这样做。只有把自己看做学生,其他都是老师,智慧才增上。前途越来越明。
其他网友回答
所见之“贤”不一定是某个人,也可能是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段音乐。
见贤思齐,激发的是人本性中的“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