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多坎坷?
优质回答
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是一次惊世大冒险,也是他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
正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最早的国际大通道,可以说他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官”。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那只是长河一瞬,但是在张骞个人的感受中,那却是充满艰险和荆棘的冒险之旅!
张骞是汉中人,在汉武帝在任时的建元年间被选为郎官,正式成为汉帝国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
别看处在官场生态链的最底端,没什么实权,顶多就是个“侍从官”,却是那时候人们走上仕途的第一步,甚至是必经之路。
那时候,匈奴兵经常袭扰边境,烧杀抢掠,边疆百姓苦不堪言。一天,前线送来一批投降的匈奴俘虏,汉武帝正有消灭匈奴的打算,于是亲自审问。
这几个匈奴人倒也不费事,直接把匈奴面临的情况一股脑说了。其中一条情报让汉武帝颇感兴趣。
原来,匈奴曾经大败大月氏,而且用大月氏王的头骨盛酒喝,极尽侮辱,所以大月氏人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愈加痛恨匈奴,却苦于自己的兵力薄弱,没有人可以联手攻打匈奴。
武帝一想,这是个机会啊,大汉朝也因为匈奴煞费苦心,如果能和大月氏联手攻击匈奴,来个两面夹击,那大破匈奴将是指日可待。
说干就干。武帝决定派遣使臣前往联络大月氏人,联络通好合作事宜。但是,要知道大汉疆域和大月氏之间还隔着一个匈奴势力呢,就是说,要想去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地界。
无疑,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和危险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愣是没有看出周围有合适的人。关键是自己不敢去,也不想让别人抢了这份功劳!
无奈,朝廷只能临时招募。张骞虽然是个底层官员,但是很有抱负,也很机警果敢,于是以郎官身份应征。
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准出使大月氏。于是,他便和堂邑侯家里一个叫甘父的匈奴奴隶,带着一百多人一起从陇西出发,开始了西域之旅。
从一开始张骞就知道,这条路路经匈奴,危险重重,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
进入匈奴地界不久,一行人就被匈奴虏获,被押到单于面前。这单于还算通情达理,虽然与大汉帝国多年征战,但对于这样的使臣还是网开一面的,只是将张骞一行扣留下来。
而且理由也很充分:大月氏在我们后面,汉国派使者去那里肯定有联合的心思,那我不是腹背受敌了嘛!如果我派使者去你南面拉拢人,你们愿意吗?
结果,这一扣押就是十几年,张骞始终没有放下心里的使命,时刻寻找机会跑出去。匈奴人还让他在那里娶妻生子,可张骞宁死不从,大节凛然!
慢慢的,匈奴可能觉得张骞应该早就死心了吧,对他的看守也渐渐松懈了,有时候匈奴兵跑去喝酒,一整天都不来看看他。
机会来了。一天,趁监管他们的匈奴兵溜出去喝酒,张骞一行悄悄跑了出来,朝着大月氏的方向一路狂奔。
向西跑了几十天,总算到了大宛国。大宛国人早就听说大汉帝国物产丰富,很想与大汉国通商往来,却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见到了汉人,大宛王很是高兴,便问张骞此行的目的。
张骞如实相告,他说,我为汉国出使大月氏,没想到路上北匈奴扣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得以逃脱。希望大王派人送我到大月氏,等我回到汉国之后,一定有数不清的财物送给大王。
大宛王见他如此坦诚,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亲自送张骞等人上路。他们先是到了康居,然后从康居转到大月氏。历经十数年艰难跋涉,张骞终于抵达了出使目的地。
地方是到了,可形势却并不顺利。原来,大月氏在国王被杀之后,立了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国后就定居下来。而且那个地方土地肥沃,生活安宁,过得相当安乐,已经早已没有了报复匈奴的心思。
真是时过境迁,张骞这下子有点措手不及,与大月氏沟通也找不到共同点,更没有兴奋点。就这样逗留了一年之久,却也没有达成有效的军事协议,只能悻悻然回朝复命。
这次,为了躲避匈奴的阻拦,他们沿着南面的大山朝东走,想经过羌人聚居地返回汉国。可想不到匈奴实力早已延伸到这里,张骞又被匈奴俘虏了!
张骞很意外很失望,但仍然没有绝望,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已经娶妻,却也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只要能回国复命,忍一忍总会有机会的。
果然,第二年单于过世,一个王爷攻打太子打算自立为王,匈奴因此大乱。张骞趁机再次逃脱,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侯家的甘父趁乱逃回了汉国。
当年出发时候的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颠簸流离,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两个人回到大汉国。
这次历险,张骞一行走过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他的坚强和毅力,他的坦诚相见,让那些蛮夷之地的人们都很喜欢,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劫难。
甘父虽然原本是匈奴人,擅长射箭,在路上每逢粮食补给陷入绝境时,都会射猎鸟兽给大家解决燃眉之急,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到朝廷,天子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几年后,张骞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了解当地地形和水草所在,使得军队补给从未出过问题。由于这份功绩,他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被封为博望侯。
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张骞担任卫尉和李广将军攻打匈奴。哪成想张骞延误了会合日期,论罪当斩,最后只能花钱办事,赎为平民。
后来,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域大败匈奴,一直打到祁连山,浑邪王不得不率领部将前来投降。匈奴被赶到了漠北,不敢再侵犯大汉百姓,最多也就是偶尔派几个探子过来看看。
但对于这时的张骞来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可你以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那你就错了!
过了两年平民的日子,张骞突然被天子频繁召见,屡屡问起大夏诸国的情况。
这时候,张骞已经失去官职和爵位,曾经的西域之行又帮他迎来了转机。于是,他乘机给天天子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臣被扣押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乌孙王名叫昆莫,而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国君。匈奴攻打乌孙,杀了昆莫的父亲,把当时刚出生的昆莫扔在荒野之中,本以为他必死无疑。
没想到,有乌鸦竟然叼着兽肉飞来喂养他,母狼来了也不吃他,而是主动给他喂奶,就这样昆莫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匈奴单于觉得很奇怪,老百姓也把昆莫看做神人,于是单于就收养了他。等昆莫长大成人,就让他带兵打仗,屡建奇功,于是就把昆莫父亲原先的部下都交还给他,让昆莫长期驻守在匈奴西边。
昆莫带着他的部将攻打附近的小部落,势力逐渐壮大,渐渐拥有了数万能骑马射箭的兵士。单于死后,昆莫又率领部众继续西迁,在大夏诸国中保持中立,也不再朝拜匈奴。
匈奴派兵前去攻打,却大败而归。后来昆莫成为乌孙王,在匈奴西边逐水草而居。这些人都贪恋我大汉的财物,如果现在去联合他们,结为兄弟之邦,就等于断了匈奴的臂膀,此举可保大汉便可进退有余,而大夏诸国也会向大汉国俯首称臣了。
公元前119年,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人,每人配备两匹马,赶着数万头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钱财和丝绸布匹,浩浩荡荡出使西域。
张骞还专门带了多名副使,带着大汉符节,只要道路畅通,就会派他们到路上临近的国家,一路上犹如开枝散叶,外交辐射比第一次出使更加广泛。
毕竟此时不同往日,这一趟比第一次出使西域要顺利得多。抵达乌孙后,却没有想象中的隆重和顺利。乌孙王只是用接见单于使者的礼节接待了张骞一行。
张骞一看,这哪行啊,我们可是贵为大汉使臣啊!他知道乌孙王贪恋财物,就说,按照规矩大汉天子赐予财物,诸王都要下拜叩谢,要不我就得把这些财物带回去了!昆莫这才起身下拜,接受赏赐。
这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其实也昭示着张骞这次出使也不会太顺利。当张骞向乌孙王表明了此次出使的意图,乌孙王却犹豫了。
原来,当时的乌孙国正在闹矛盾,老国王昆莫十多个儿子中,因为太子早逝,发生了诸子夺位的事件,整个乌孙国已经裂为三股势力。
而且老国王年迈,也不了解大汉到底有多强大,而且远离自己的领地,而匈奴近在咫尺,万一匈奴来犯肯定难以自保。
最终,无论张骞如何劝说,老国王还是婉言拒绝了联合策略。张骞当然不甘心,便希望乌孙派出使臣一同返回大汉国,也让他们看看我大汉国的繁荣和强大。乌孙王欣然应允。
同时,张骞还派出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以及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基本上把当时西域的小国都走遍了。
这便是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乌孙的使者看到大汉如此昌盛繁荣,回去向乌孙王报告,乌孙也越发重视与大汉的往来交流。
此后一年多,张骞派去大夏诸国的使者也都带着那些国家的使臣回到大汉,往来交流愈发频繁。
公元前115年,他被任命为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行令,位列九卿。只是一年多后,便去世了。
但从此,西北各国也开始了与汉朝的交流和往来。由于这条路是张骞打通的,汉朝在日后派遣去往西北各国的使者都自称为博望侯,以此与诸国长期往来通好!
概而述之: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他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且都不算太成功,但是由此产生的其他积极效应却远高于其军事功能。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最直接的就是交通,张骞和他的随行者们打通了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的通道;
2、最明显的就是外交,开拓性地让西域各国开始重视与汉帝国的交往,让当时的西北诸国看到了汉朝的强大和繁荣,故与交好;
3、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中国从此借由这条出使之路输出丝绸、瓷器等物产,而西域各国也由此把葡萄、骆驼、良马、玻璃等物产输入到古代中国。这条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4、影响最深远的是文化,自张骞出使之后,大汉开始接触到希腊、罗马、印度等古文明,借由此路传过来的文化和宗教等,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化风貌。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为什么司马迁评价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功?
优质回答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张骞出使西域事出偶然,就在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处于胶着之际,一个投降大汉王朝的匈奴人透露,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是一直找不到共同进攻匈奴的伙伴。为了“断匈右臂”,汉武帝决定招募天下勇士出使大月氏。
痛恨匈奴经常侵占汉朝领土的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张骞欣然应招,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率领百人使团,由匈奴人堂邑父担任翻译,取道陇西,踏上了茫茫戈壁滩。当时的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都是匈奴人的势力范围,所以,张骞刚进入匈奴控制区,就碰上了匈奴的骑兵。匈奴人把张骞诸人扣押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这一扣就是10余年,匈奴人为了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不仅给他提供了丰厚的生活条件,还送给也一名美丽的胡女为妻,但是,张寨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一直暗中保存着代表汉使身份的符节。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其随从逃脱了匈奴的控制区,西行数十天,到达了今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张骞来自遥远的汉朝,热情地款待他,并送上日行千里的白马,派出翻译将他送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到了大月氏。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大月氏王尚健在,他们仍在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一带游牧。就在张骞被困匈奴这十几年里,大月氏已经完全征服了阿姆河以南的大夏,战败的塞种人逃到了赫尔曼德湖地区,原希腊统治者赫里奥里斯及其家族也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退居到了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希腊人统治区。
肥沃的土地让背井离乡的大月氏人欣喜过望,特别是大月氏王去世后,王后当政,她认为,这里远离匈奴和乌孙,再与匈奴重燃战火,不如在这里休养生息,至于匈奴曾经带来的痛苦,时间总会让人忘记,再者说,如果没有匈奴人的驱赶,又怎么能让大月氏人在这里发现一块沃土?假如与汉朝结盟共同对抗匈奴,匈奴一旦反扑,汉朝又离这里那么远,又怎么能得到汉朝的支援呢?
不管张骞如何使出全身解数,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始终没有说服大月氏人与大汉夹击匈奴,万般无奈之下,张骞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大月氏。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归途中,张骞改变了行军路线,打算经塔里木盆地南部,经青海羌人部落回到长安。但是,想不到的南路羌人部落也成为了匈奴的附庸,张骞刚走进匈奴控制区,就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一年后,匈奴单于去世,张骞才与胡人妻子和翻译堂邑父趁乱逃回了长安。
张骞十三年前离开长安的时候,随行的队伍有数百人,回来的时候仅剩2人。张骞虽然此行未达到预期目的,却意外地了解了西域及南亚人文世界,为中国发现了一片比汉朝还要广大的崭新世界,因而被司马迁称为“凿空”了西域。
张骞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是汉武帝并没有怪罪于他,并且升其为太中大夫,封博望侯,就连那位胡人翻译堂邑父也被封为奉使君。
自此,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传入了中西,西域的各种物产,比如,石榴、葡萄、胡桃(核桃)、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萝卜等至今那些带“胡”字的水果、蔬菜源源不断地传入了汉地,怪不得后人曾感叹道:“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丝绸之路吗?
优质回答
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消除边患、巩固西汉政权是首要目的,丝绸之路是意外收获。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地处中原的人们而言一直是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对西域的了解仅仅是从东西往来的行商口中得到的一些零散信息。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张骞历尽艰辛、不远千里出使西域,去探索这块陌生而又神秘的地域呢?当然不是张骞突发奇想的个人行为,而是当时西汉所面临的重大紧迫形势——匈奴问题。
匈奴在秦汉时期始终是对中原地区构成巨大威胁的所在。在秦代,匈奴曾被蒙恬击溃,盘踞漠北十余年不敢南下。但在秦朝之后,匈奴借楚汉相争再度崛起,攻占东胡、楼兰,打败月氏等西域各国,南沿长城与中原相邻,频繁袭扰侵犯汉朝边境,给当地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方地区安宁,甚至一度深入到距离汉长安城仅350公里的地方,成为西汉的重大威胁。
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消除边患,便提出了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史记?匈奴传下》中记载,匈奴人在打败月氏人后,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饮器),共伐匈奴的想法。为此,汉武帝招募到了“能使者”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通过和亲、通商等方式联络大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了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但是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答:“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 . 西域传》,西域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是指汉武帝时期,大汉朝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汉武帝初年,一次和匈奴交战,抓到了不少俘虏。得知在敦煌和祁连山附近,也就是伊利河流域有一个大月氏的游牧民族。中国古书上称“禺氏”,与匈奴有世仇。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大月氏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匈奴老上单于时,大月氏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大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汉武帝了解这一情况后,认为大汉可以和大月氏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于是,公开在全国招募能够出使大月氏的人才。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38年),有一个叫张骞的“以郎应募,使月氏”。 (“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而且办事灵活而又信实。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他们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部队,张骞他们全部被匈奴抓获。
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即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意思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的。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匈奴当然不会同意大汉联合大月氏来消灭自己的。于是,张骞一行被匈奴强行扣留和软禁起来。从此,张骞等在匈奴生活达十多年之久。匈奴人逼迫他娶了一个当地匈奴女子作为妻子,并且,他们生有儿子(历史没有记载生有几个子女)。然而,张骞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暗地里时刻想到如何寻机逃跑。
至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等人的监视。一天,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领着妻儿、带领其随从使者,逃出了匈奴王庭。十年的匈奴生活,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但是,他们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乌孙国在匈奴的支持和唆使下,西攻大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他们征服了大夏,便在大夏国居住了下来。张骞他们所带的粮食、饮水无法满足到大夏的需要。于是,他们改道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大宛国答应了张骞的清求,派出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塔吉克斯坦)。然后由康居到了大夏(今阿姆河流域)。在大夏人帮助下,才将张骞他们送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但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后,发现这里土地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远离匈奴和乌孙的攻击风险,大月氏人改变了态度,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不再与匈奴为敌。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他们只好在元朔元年(前128年),动身返国。在归国途中,张骞极力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重越葱岭,不走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谁知,羌人此时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年)初,匈奴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逃离匈奴,回到大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有他和堂邑父、还有他的匈奴妻子三个人回到长安。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特别报告了西域各国的位置、特产、路线、城市分布等。为后来开发“丝绸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为班固后来编撰《汉书·西域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打击匈奴,拜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张骞率领300多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其中,还有不少丝绸。这时,汉朝军队已控制了河西走廊,道途也比较好走。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无功而返。他只好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回到了长安。此后,汉朝还派出的使者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仪式。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逐步建立起来了。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物质交流。张骞从西域带回了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的种子,逐步在中原栽培推广。龟兹的乐曲、胡琴等曲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也得到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名曰“天马”),首次来到西汉内地。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各国都不产丝绸,也不懂得铁器铸造,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丝绸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张骞出使西域,赢得了西域各国的尊重,各国使者纷纷来汉,促使各国与大汉共同交流、贸易往来,为不久后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广阔道路。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西域各国闻知,都表示叹息和哀悼!谢谢!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请问:张骞受西汉皇帝派遣出使西域,他的翻译和路费如何解决?
优质回答
一、首先回答翻译的问题: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张骞找了一个副手,叫做甘夫。甘夫是一个被抓获后归顺汉朝匈奴人,他既懂西域部分语言,也懂汉语,成为张骞的向导和翻译。
之后张骞在被匈奴软禁了10年里,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期间张骞详细了解西域各种风俗习惯(语音、文字等)和地理形势,并学会了西域的很多语言。
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基础,而且拥有一支相对强大的出使队伍。
二、路费及生存资金来源:
刚出去时,汉朝政府按人头比例带足了路费,中途张骞一行被俘,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张 骞和他的随从们并没有太多生命危险。这倒不是完全基于“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惯例(以张骞此行的目的来说,对于匈奴而言,其实可以按间谍处置了) 。
但对于象匈奴这种游牧体系来讲,他们生产落后、生活方式局限,使得他们无论在单纯的人口潜力,还是人才的培养环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因此针对更高等级文明区汉朝地区的人口(人才)资源的掠夺、吸引,也是匈奴帝国保持、提升竞争力的必然手段。 正是在匈奴对人口, 尤其是人才资源的极度渴望下, 象张骞这种因各种原因为匈奴所获得的汉人精英,一般并不会有生命危险。经费自然不成问题,后来匈奴还“帮助”他们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其实是匈奴人所使用的方法,其实是想优化人种,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是十分有效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除了军事上的意义以外,还有哪些意义?
优质回答
张骞大夫出使西域,这件事除了当时有军事意义外,可谓是利在当时,而功在千秋!
<一>,所谓利在当时,是指:
1,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丶经济交流,这对世界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张骞大夫出使西域,使汉朝得以在西域站稳脚根,这极大的压缩了匈奴人活动的纵深,从而变相的切断了匈奴的后路。
匈奴自从被汉朝打败,导致伊致邪单于战死后,匈奴就再也没有彻底复兴过。其根本原因就是汉朝极大的压缩了,匈奴的战略纵深。
<二>,功在千秋,是指:
1,张骞大夫出使西域,为大汉将军李广利征西创造了条件,为大汉朝将西域纳入华夏版图,奠定了基础。
2,自汉武帝时期开始,西域就一直归于华夏版图,有时归于中原王朝,有时归于少数民族王朝,例如吐蕃丶辽丶西辽。
3,自汉以来,西域归属于华夏的法理依据就非常清楚,无可争辩。两千多年前,汉朝就在西域设立监管机构丶设立税收机构。当时,包括维吾尔丶哈萨克在内的少数民族,还没进入西域,其民族称谓,甚至还没出现!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自汉朝将军李广利征西以来,西域无论在法理依据上,还是在事实依据上,都归属于中原。西域自始自终都没有彻底脱离过中原政权的管控。这就是新疆是我国不可割的领土的法理依据丶历史依据!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100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