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人说人生有四喜,为什么“久旱逢甘霖”排在第一位?
优质回答: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人生四大喜,也是人生四阶段,四境界。人是有阶段有层次的,先是由低阶段低层次向高阶段高层次进发奋斗,这是会自然规律的。
人首先要解决温饱吃喝图最起码的生存问题,最起码的生存问题有保障了,才言及其他,生存是基本根本的,生存没保障,谈生活,讲更高要求,都是不切实际的,先讲生存,然后讲生活,能生存有生活之后再向高层次奋斗,这才是合理的。民以食为先,谁人能离开吃喝而生存?所以吃喝必须是第一位的,最简单的吃喝无法保障,其他一切都奢谈无用的。所以,久旱逢甘雨,排第一位,是合于自然,合于人心理本能需要的。
农作物久旱之后,最需要什么?水,是最关键,雨就是水,无水再旱就活不了,必需有水,水是最迫切最急需,久旱之后有水润才能生,所以称甘雨了,物是如此,人亦如此,物与人同,人也是先解决好温饱的吃喝问题后,方可顾及其他,温饱吃喝也顾不了,言及洞房性喜,金榜名喜都是不切实际的。吃饱思淫逸,人无食受饿还挨渴煎熬,生死不保,怎谈名利淫逸?凡事均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近到远而发展变化,如上台阶一般,一级一级而上的。人生是有阶段,有层次的。解决好最基本最起码的生存问题之后,才讲生活,才再言及其他。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人要与人相处,能遇故知旧识,又是一喜,这就上了一个层次了。人生存有保障,性是少不了的,洞房花烛夜,是人成婚而性了,是人生又一大乐事,又上了一层次。人生会有更高追求,为名为利是少不的,金榜题名就可实现名利的追求,这可算人生更高层次了。前三个层次于今社会,要达到不难,想金榜题名,不经一番努力,刻苦奋斗,讲些策略技巧,就难于达到了。人生真能有四喜,可算生活得不错,很幸福快乐的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排在第一位,说明人生于世饭碗是第一位的。
仓檀食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平民百姓解决温保问题,才能保持社会稳定。社会安定了手工业,商业,文化,科技等各个行业才能发展。
古代是以农业立国的,百姓耕种土地,交赋税服徭役,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如果遇到水早蝗灾导致粮食绝收,社会就会出现动乱。
比如明朝末年天下大早摧毁了农业,政府无力救灾,只能听之任之,西北地区连续三年大早,1628年爆发了农民起义。
明王朝在内忧外忠下失去江山,可见,丰调雨顺,粮食丰收了才是国家根本。百姓吃饱肚子寸有余力读书学习,从事手工业,商业等各项社会活动。
因此,人生四大喜之中久旱逢甘霖才是最重要的,手里有粮心不慌。在一场大旱之后再下一场透雨,是人生最大希望。
其他网友回答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传了900余年的四喜诗,为什么将久旱逢甘雨放第一句,我们现在或可做这样解释,农耕为主的时代,久旱意味着绝收,对农民来说来一陣雨是天大喜事,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出处,恐就不会这样理解,诗的来源一说这四句是宋.洪迈容斋随笔.得意失意诗,一说是宋汪洙神童诗中的一首,我查了一下,汪洙1100年进士,而洪迈1123年生。汪洙,幼聪敏,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他写了不少便于儿童记诵的五言绝句,塾师们将其汇编成集题为汪神童诗,为历来训蒙儿童的教材,流传极广,除四喜外,还有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从封建社会科举在文人心目中地位和神童诗所宣扬的精神看,(今曰何尝不是如此)四喜诗主句无疑应是金榜题名时,前几句只是衬托而已,并且四句这样组合,读着也顺口,其实,注意一下古诗词,最精彩最重点的句子往往在后面,前面起衬托和引出的作用,如杜牧山行,最后的霜叶红似二月花才是重点,画龙,也是最后才点睛。流传的神童诗中部分是汪洙写的,还有的是后人从隋唐以来的其他诗中选的汇集一起,因此,四喜诗究竟是汪洙还是洪迈所作,就很难说了。在他们之前,己有画家画四喜图,此四喜是否是彼四喜,就不知道了。北宋趙昌四喜图,赵昌画此画时间应在汪洙和洪迈之前。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总结出来的人生四喜:①久旱逢甘霖,②他乡遇故知,③洞房花烛夜,④金榜题名时,这四句为什么要把久旱逢甘霖放在第一呢?在有人类的时候就知道生存是放在首位,吃饱了饭才能去干其它的事,在古代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靠土地来种植各种农作物以此来养活自己,而且严重的依靠老天爷,一旦出现干旱就意味着庄稼颗粒无收,所以在古代时期每逢遇到干旱老百姓都会敲锣打鼓盼望老天爷下雨,当雨水滋润着大地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喜悦的心情那是可想而知,毕竟民以食为天,这是多么的顺和民众生存有希望了。其实久旱逢甘霖寓意就是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当处于绝望的境地时,那怕是出现了一丝希望都会欣喜若狂。所以说久旱逢甘霖排在第一位反映出了古人的智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人说人生有四喜为什么久旱逢甘霖排在第一位.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