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

网友提问: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

优质回答:

前言

在古代没有手机、相机、录像机这些玩艺儿,无法保存光影,任何人事过去就过去了,水过了无痕。这对古人来说莫不是一大遗憾。任你是富有四海、权倾天下、风华绝代,拥有人世间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可光阴如白驹过隙,繁华不过一瞬,一回头什么也抓不住、留不下,人是极其恋旧的动物,而记忆又是极不可靠的朋友,想想吧!多么感伤。所以古人疯狂的写字,他们把文字题在庙宇的壁上、写在芭蕉叶上、衣物上、竹简上、木头上、水上……他们把文字刻进石头里、木头里,刻在血肉里……其实这么做我能理解,这一切不过是把无法弥补的遗憾都倾诉于笔端、给自己给后来人留下点念想而已。

写的人多了,就成了书法。于是,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流传下来。今人在堆积如山的故纸堆里,能见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文字,文字小小的,但不冰冷,你去触摸的时候,滚烫还发着高烧,间或还会听到尖叫声。

书法,古人把这门功课做到了极致。如果你想要去研究书法,闭关修炼或是开馆授课,以期名扬天下,各位可以去翻阅崔瑗《草书势》、蔡邕《纂势》、刘邵《飞白势》、卫恒《四体书势》、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唐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朱长文《续书断》、虞世南《笔髓论》、孙过庭《书谱》等传世著作,遍览临摹列朝列代各大名家的法帖碑拓,再经历数十年艰苦锤炼,也许窥其门径略能有所成就。在当下这个笔墨纸砚世人都认不全的时代,难度也可想而知了。这个话题不在今天讨论的范畴,就此打住。

今天要出场的这位先生叫王羲之,只要是认识汉字的中国人都认识他。他生于一个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同时代的人品评他:“飘如游云,矫若游龙”(《世说新语》),当真是个极潇洒风流人物。这位先生的传奇故事很多,比如在朝堂上做了很大的官,但并未见他对政治有多大的热情,他爱鹅成痴,爱书法成痴,据说王羲之先生崇拜张芝,经常在池边写字,把一池的水都弄黑了,后人称之为“墨池”。唐人尚法。张怀瓘把书法三品定名为:神品、妙品、能品,李嗣真在三品九等之上加了一个逸品。今天出场这位先生的书法造诣,历代备受推崇,古人尊其为“超然逸品”,经过历朝历代书法家鉴赏家们会议研究一致决定,推举其为“书圣”。今天就来说说这位“书圣”,在一次醉酒后,挥毫写下的一篇“草稿”,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关于这篇墨宝的传奇故事,三天三夜大概也说不完,闲话就酒,今天我们挑紧要的来聊聊。

文人雅集是有极高标准的,“书圣”王羲之给后人打个样

今天的文化界人士也热衷举办各式各样的研讨会、沙龙之类的,美其名曰:文人雅集。什么是文人雅集,古人是有着极高标准的,不但你要会曲水流觞、能赋诗、模样长得还得不那么讨人厌,胸怀、见识、人品样样都要好,关键这一切不是刻意而为之,合乎天然之美趣。如何成功举办一次高逼格的文人雅集,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先生就给我们打了样。这一天定格在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对于王羲之先生来说,这一天之前或之后的其他日子,世人都可以pass不记,但是这一天得牢牢记住,千年以后你依然可以身临其境,了解那里发生了什么。这要从他写的《兰亭集序》说起。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参会的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及王氏子侄等四十二人。初春天气,又是节事,大家兴致都很高,饮酒赋诗,各抒己见。会上集结了三十七首诗,十五个没写出诗的个个都罚了酒。大家都推举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先生为诗集作个序,以纪念这个难忘的盛会。这就进入到会议的高潮环节,此时有些醉意的王羲之先生,在众人的簇拥下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了一篇序言,他的文笔如此美妙,像电影镜头一样记录了当天发生的情景,人生欢乐如此短暂,写到动情处王羲之先生内心有了极大的波澜,不觉悲从中来,他涂掉几个字重新书写,一共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又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千六百六十七年前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兰亭雅集的故事情节完美定格,永远成为中国人心头最美的那一帧图画。

王羲之《兰亭集序》写了什么:超越三际,以哲人的清醒发出了一声喟叹

我们先不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超逸高妙,就《兰亭集序》文本来说,这也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作品。我初读《兰亭集序》时即为其文字着迷,默诵日久,体会越深。兰亭雅集毕竟是人生中一件极快乐的事情,王羲之先生开始写时间、地点,周围美妙的景物,当天的天气,以及人们在聚会时做的事情,这些都带有记录的意味,他的笔调是愉悦而轻快的。而他又是一个极智慧极旷达的人,很快就由这快乐时光的短暂易逝转而感伤生命的短暂易逝,人总是要老死的,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所经历的这一切很快就成为过去式,一去不复返,连哀叹一声都来不及。王羲之先生对时间的描述无疑是客观的,他从小我写到大我,突破了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三维的束缚,几乎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发出了一声喟叹。晋人崇尚清谈,多以老庄思想为宗,谈玄论道,不重视现实生活,对死亡也不太当回事。王羲之提出“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的观点,在魏晋那个时代是清醒的、是振聋发聩的,是有远见卓识的。

有很多人觉得《兰亭集序》的思想太悲观了,我觉得没有完全理解王羲之先生的意思。王羲之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是通透的、达观的。正因为时光易逝、生命短暂,我们才要去思考怎样度过这一生,虽然他没有明确给个答案,但不管是悟言一室之内,还是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之外,俯之仰之,首先要窥破,要清醒面对,人对欢乐与悲伤的情怀感受大概是一样的,所以,良辰美景更要珍惜啊!即使贵为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读了这样的文字,大概也深有同感“若合一契、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从而引王羲之先生为知己了吧!

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先生在《兰亭集序》里道出人生的真谛,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面对生死之壁。过去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是一样的,平常心。平常心。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之美:随手草稿瞬间定格,道法自然,天然神妙

欢迎各位又来到了梁山好汉排座次的节目时间,王羲之先生的《兰亭集序》是古今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这个名头如此响亮,世人谈论极多,以至于凡是写中国字的人,没有不知道《兰亭》的。去看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东坡《寒食帖》,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像是草稿,急就章,行文间有涂抹更改,观众们隔着时空似乎能感受到书写者刹那间情绪上的喜悲,仿佛能触摸书写者灵魂里的凉热。这里可窥见中国人的审美观,更喜欢活泼自然有灵魂温度的艺术形式。《兰亭集序》的书法是在王羲之醉酒状态下一挥而就完成的,可以说是心契冥通,灵感神遇,王羲之酒醒之后数次临摹,都写不出原稿的神韵,自认为是有神助而成。古人对右军书法的品评有:“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世人之所学”。

今天有很多人都责怪唐太宗李世民因喜爱而带《兰亭集序》陪葬,致使世人再无法见到右军真迹。其实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铁杆粉丝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广告传播,王羲之《兰亭集序》在后世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信诸君可以去查看北宋《宣和画谱》著录,六千多幅现今存世不足十余幅。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唐人五大摹本”,已经很是难得了,这也是一种幸福。至于真迹之神韵,诸君就自行脑补吧!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褚遂良临另一个兰亭序摹本—黄绢本,因第四行“领”上加“山”,故又称“领字从山本兰亭”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现代虽然有了手机、照相机、录像机这些东西,人生的不同时刻可以留影纪念,但是人心反倒是更空虚了。时间依旧迅疾,水过了无痕,我们依然时刻要面对生死之壁。忙忙碌碌之中,已经很少人静下心来,感受风过掌心,感受生命中一个个微妙的瞬间。其实《兰亭》之美已经刻在我们的血液中了,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尔东说话)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都和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在古代尤其是魏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到水边沐浴,以洗去不祥,称为“修禊”“祓禊”等,后来又增加了郊游、宴饮、祭祀等内容。所以《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记录了这次集会。。《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挥毫而就,写得行云流水,出神入化,有如神仙相助,被中国历代书法学者奉为极品。据说王羲之酒醒后,再去临摹。却再也写不出原版的神韵来了。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因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概。

其他网友回答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上是兰亭序全文。

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历史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jpg”/>

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