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跟错了人。他追随刘备,尽最大的努力,形成三国鼎立,就这个地盘,结果被关羽丢了荆州;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几乎败光了家底,只得跟随贪图享乐的刘禅;为报先主知遇之恩,多次出师北伐,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
若他不跟随刘备,跟随曹操,曹操不会败于赤壁。赤壁一战,曹操一旦取胜,天下就是曹操的了,就不可能有东吴的政权了,也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百姓也不会经历这么多战乱之苦。若跟随孙权,至多两国对峙几年,最终东吴还会灭亡。看来诸葛亮还是跟随曹操是对的,因为此时的东汉王朝气数已尽,就凭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和对主子的忠心,蛮可以做魏国的丞相,就是官职小一点,也是能光宗耀祖的,不会给后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诸葛亮确实有才,和当时的郭嘉、周瑜、庞统、荀彧等人都是齐名的,现代人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他明知道跟随刘备不可能统一天下,却跟随刘备,确实是一生最大的失误。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先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又主张让关羽出兵取樊城!以致造成以后败绩!〇第73回,曹操汉中败走,刘封王平等攻取上庸诸郡。此时刘备得两川兼荆州上庸之地,此时应向荊州增兵添将,以刘备守西川,孔明以荆州为大本营北伐曹操…。但孔明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力劝刘备称王汉中。表到许都曹操大怒,欲起倾国之兵伐蜀,后用司马懿之计派满宠去东吴,联合孙权出兵取荆州。本为吴蜀联合变成吴魏联合,关羽听命先出兵取樊城襄阳,犯骄兵之忌,先胜后败失荆州而阵亡!〇后有刘备以私废公出兵伐吴,也犯骄兵之错,亦先胜后败,托孤于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国家政权入后主手中,不思进取,从此蜀国便走上下坡路。可以设想,若荆州不丢,关羽不死,刘备不伐吴,没有全军覆没之败,刘备再执政七八年,励精图治,前途必然可观!○造成以上的败绩,都是由刘备先称王,又命关云长主动出兵取樊城,这些错误的行动造成的![而产生这些错误的实质是,孔明刘备都过于轻敌。]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的向汉中遗民。
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求流芳百世,辅佐已经名存实亡的汉室,令曹魏晚统一了天下。
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先后曾组织六次北伐,而这六次北伐又分为六次战役。
蜀军北伐的第一个战役便是街亭战役。街亭战役失败的因素有很多,许多人想到的是诸葛亮的检讨,从检讨中看出丢失街亭是由于诸葛亮错用了马谡,事情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即便是马谡守住了街亭,蜀军还是要撤退的。街亭战役的失败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着,比如,粮食供给,运力不足就是导致街亭失败的主要原因。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蜀军主力从汉中出发到达祁山地区后,然后亲自率部进攻陇西郡、南安郡,马谡则进占街亭,高详屯守列柳城。
诸葛亮则率蜀军主力进驻到,祁山之北、街亭之南的邽城之郊,并将行营设在此处,蜀军的粮草也储备于此。
邽城离街亭大概有一天的路程,一来是方便去救援街亭,二来是方便将粮草运送到祁山前线及各部队前线。
从蜀军的粮食储备来看,邽城储备的粮食几乎全部来自于汉中,而汉中的粮食又来自于成都,因此运粮的任务可谓是相当繁重。
当时,蜀军北伐的人数多至10万,为解决这10万人的粮草供给,将直接考验着蜀军的运力问题。
从汉中到祁山,虽没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但是崎岖难行的秦岭,也是让蜀军苦不堪言,更何况此时还没有发明木牛流马。
整个街亭作战用时46天,从祁山撤回汉中用了12天,那么前线主力用时就是34天。
假设作战部队每人用粮2斤,10万人34天用粮就是680万斤,如果运粮兵每人挑粮100斤,自己用粮30斤,送到祁山也只有70斤。
假设5万人运粮,也只能运到350万斤,可谓缺口巨大,即便有畜力运送,考虑到草料、武器、衣物等物资,再加上山路难行,直接可以抵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有人会说,那可以增加运力,但是蜀国的人力资源会将其直接制约。假设一年运粮是300天,每人运粮是5趟,自己往返消耗30斤,实际送到的才是40斤,5趟总计送粮200斤,而这10万人,一年消耗需要5000多万斤,而为了运送这5000多万斤粮食,需要20多万人常年奔波在成都到汉中的运输现上,这对于蜀国来说,绝对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运力不足导致祁山前线缺粮,祁山前线缺粮的必然结果就是街亭战役肯定会失败。
北伐的第二个战役是陈仓战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道:“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北伐第三个战役阴平战役,勉强算是个收复的战役。
北伐第四个战役阳溪战役,收复了武都郡,夺取了阴平郡,魏延一战成名,蜀汉影响力深入到羌中。
北伐第五个战役祁山战役,“夏六月,亮粮尽退军…”
北伐第六个战役五丈原战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北伐六个战役,三个战役是“粮尽退军”,另外三个是“亮每患粮不继”,由此看出北伐的六次战役都不能说粮食充足。
蜀汉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富足丰饶,加上诸葛亮善于治国,粮食生产自然是没有问题,蜀军缺粮,关键是能不能将粮源源不断的送到北伐前线。
粮食运输的困难不单单是“秋夏之际,值天霖雨”,更多的则是道路遥远,深沟高壑,道路崎岖难行,从汉中到街亭、到祁山、到陈仓、到阴平、到五丈原无不是数百里崎岖难行的山路。
而汉中的粮食又全部来自于成都,运粮者大部分又是军人。从成都到汉中有1000多里,除了300多里的平坦之路,剩下的全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平坦的路可以用畜力运输,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只能靠人挑。而此时蜀国的男女人口一共才94万,除掉老弱病残,带甲将士,青壮年男性也只有20余万人,还需要种田、商贾,人力就显的相当紧张。由于人力的紧张,蜀军运粮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完全从成都运粮到汉中,犹如扬汤止沸,绝不是长久之计。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不如在汉中就地供应,多产粮食。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适宜人类居住,如果以农民为主力在汉中开垦,多产粮食,自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蜀军粮食问题。
诸葛亮虽然在汉中也安排了军人军垦,但是战事一来,蜀军又基本上顾不上军垦,以至汉中军垦形同虚设。
不知道诸葛亮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为何没有及时向汉中大规模的移民,唯一的移民记载也就短短的一句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千余家移民汉中,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汉中大规模的开垦问题。
当时汉中的土地能容纳9万户,大概40余万人,按照两户农民养活一个军人的比例来算,汉中可以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也可供应10万蜀军100余天。
没有大规模及时地向汉中遗民,这也许就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古人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看来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天下奇才,善于治国,还是有所局限,目光有所欠缺,不能从国家长远处出发,进行谋划。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武侯一开始就知道刘皇叔不可能一统天下。诸葛武侯选择刘皇叔的目的,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是为了振兴诸葛氏,为自己博得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诸葛武侯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自恃聪明,进而导致其为人处世不纯粹,进而在实现他个人的人生目标方面,做得不够完美。
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既然诸葛武侯的初衷是为了振兴诸葛氏,是为了个人能够青史留名,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太合适了。具体来说:
1,既然知道蜀汉无法统一天下,迟早会被他人兼并。诸葛武侯就不应该去过频繁的发动战争,而是应该休养生息丶发展生产丶造福民众。因为蜀汉人口越多丶物产越丰富,蜀汉就会支撑得越久。
然而,诸葛武侯长期打仗,导致蜀汉疲惫、民生困苦、人口大减,以至于武侯登仙后,蜀汉难以为继,突然间就灭亡了。
2,虽然蜀汉内部的本土集团丶荆州集团丶东州集团,相互争斗不休,但是以诸葛武侯的智慧,是完全有能力调和蜀汉内部矛盾的。用不着靠对外战争,去压制内部矛盾。
3,武侯博学多才,聪慧绝顶。此君若将智慧用于发展生产,改进生产工艺上,那么蜀汉国力必将大增,天下人也受益匪浅!
倘若武侯不忘初心,造福当时的百姓,泽被后世之万民,那么他的个人成就,就会大得多,也许蜀汉政权也能延续得更久一些!
不知智巧的人,是高尚的人;知智巧而不用的人,是明智的人。诸葛武侯最不该犯的错,就是倚仗智巧,而且对智巧的迷恋,到了癫狂的程度。因此,诸葛武侯最终自我迷失了,甚至几乎忘却了追随刘皇叔的初衷!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为了快速展现自己的才能,喜欢自娱自乐的纸上谈兵,自认为才智当世无双,自认为自己的才智当世无敌,轻看对手,所以诸葛亮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三流军事人物,用大哥好人力和物力,为自己建功立业,出征伐魏,从复昨天的故事,出征战必败,而责任都是下属的,所以到死,没有为蜀国建功立业,反而将蜀的人力和资源耗尽,加快了蜀国的灭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