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禹锡竹枝词,到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是闻郎江上唱歌声?
优质回答: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唐诗宋词全鉴
但是在其它版本上也看到过“踏歌声”
其他网友回答
刘禹锡《竹枝词》中,到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是“闻郎江上唱歌声”,两个版本一字之差,意义也大不相同。因踏歌声应用更广。李白有绝句《赠汪伦》,诗里“踏歌声”让人有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之感,所以对刘禹锡的《竹枝词》也被传以踏歌声,这显然是误传了,我认为刘诗应为“唱歌声”。在此我们可将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李白的《赠汪伦》进行对照讨论。
刘禹锡的《竹枝词》全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李白的《赠汪伦》全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踏歌是众人的活动,不由一个人表达
踏歌是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一般认为起源于汉代,流行于巴蜀一带,多用于迎送场合。歌者手拉手边唱边跳,脚踏地面合着节拍,给人以欢快热闹之感。但踏歌一般参与的人很多,单一的人应不会形成踏歌,即便是踏也踏不多大点声音,形成不了气候,所以一般不会一个人去踏歌。刘禹锡诗中是指一女子听到他心怡的郎君在江上唱起了歌声,郎君唱歌是给谁听的呢?当时是给她了。但女子肯定只能听到歌声,不可能闻到踏歌之声。郎的歌声很撩人,如果是踏歌效果反而差了,所以诗中应当是唱歌声而不是踏歌声了。诗人结合天空的晴和雨,晴与情暗合,天与人相通,诗的意味别具一格。
李白的诗则不同。李白离开他的朋友汪伦将上船时,汪伦领众人踏歌而来为他送行。因为人多,边唱边跳,歌声和脚踏之声由远至近,声音与动作的完美结合,以及诗人对汪伦不舍之情均体现在诗里,这当然是用踏歌声了。
二、踏歌是应在地上,而不是江上
刘禹锡诗中,歌声来源于江上,郎君在江中小舟之上对自己心上人高歌,在于一种内心的表白,夸张的动作毫无意义,晃动的小船也不可能做到尽情踏歌,所以诗中当然是”唱歌声”了。
李白诗中,体现李白将行,汪伦率众人是在岸上缓缓而来,边唱边跳为诗人送行。与刘禹锡相反,在船上的不是歌者而是听者。所以诗中”踏歌声”用得自然。
古人的诗用词讲究,炼字到位,讲究即精炼又丰富。这两首诗感情色彩很浓,声情并茂,虽浪漫夸张,但又不脱离实际状况,都为流传千古之佳作。而刘禹锡与李白的诗肯定没有重复用字。
其他网友回答
昨天晚上央视一套节目,播出了《中国好诗词》第五季的第五场,在其中一个划去错误项的题目中,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一句。在“闻郎江上踏歌声”和“闻郎江上唱歌声”两句中划去错误项,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闻郎江上踏歌声”是错误的。对于这个答案有些争议,有些人觉得“闻郎江上踏歌声”是正确的,并以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为证。到底是“唱”正确呢,还是“踏”正确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尊重原作,有的网友说这两种用法的版本都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再从去从诗词的格律中看看,用哪个字合适。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平水韵中押庚韵。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平仄平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平仄平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由以上分析看,无论是用“踏”或“唱”,都不违律,因为这俩个字都是仄韵。那么到底是哪个字正确呢?虽然“踏”字比较生动,但我觉得还是用“唱”字比较好一些。李白在“忽闻岸上踏歌声”用的是踏字,因为前提是,汪伦是在岸上,可以载歌载舞。而“闻郎江上唱歌声”的的前提是在“江上”,拟或是一只小船上,就不可能是像岸上那样放纵的也唱也跳了。由此说用“唱”比较贴切。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唱吧?笔误。但我读书少。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把刘禹锡的诗和李白的诗搞混了造成的。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昨天晚上看诗词大会,起初我也以为“闻郎江上踏歌声”是正确的,后来主持人宣布错误,我才反应过来。
踏歌,又唱又舞蹈,载歌载舞,用于送别,真的热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江上,如果指的是江中,那可不适合踏歌。如果指的江岸,则勉强说得过去。
江岸上唱歌和江中唱歌,哪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优美?
忽闻与踏歌声搭配,天造地设。
闻与唱歌声搭配,天经地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刘禹锡竹枝词到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是闻郎江上唱歌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