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长平之战不用乐毅 长平之战乐毅为什么举荐赵括取代廉颇?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乐毅为什么举荐赵括取代廉颇?

优质回答:

这纯属瞎说嘛。

根本没有乐毅举荐赵括这件事。

这里我来说说乐毅在伐齐之后,干了些什么。

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上台,关于乐毅的流言又死灰复燃。这些流言大体是说:乐毅伐齐,就剩两座城池一直没攻下来。乐毅实际上是想拖延战争,等齐国民心归顺后,自己就当齐王。现在齐国人不怕乐毅,只怕燕国调派其他将领过来,如果那样的话,齐国最后两城必破无疑。

这些谣言,并没有新意,仍然是诽谤乐毅心怀不轨,谋求称王。诬以谋反,可以击破九成以上君王的心理底线。生于忧患的燕昭王不信谄言,但他的儿子燕惠王就被这种流言吓倒了。一个平庸的君主,面对一个卓越的部下,心中总难免产生自卑感。不仅如此,在燕惠王还是太子时,与乐毅就有矛盾,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撤掉乐毅总司令之职。他派一位名叫骑劫的将领顶替乐毅,并召乐毅回燕。

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对自己非常提防。他担心一旦回到燕国,会遭到燕惠王的毒手,思来想去,最后他决定前往投奔赵国,回到自己的故国。此时的乐毅已是名满天下的将领,赵惠文王对他的回归非常欢迎,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作为其采邑。

乐毅一离开,燕师就不行了,被田单乘机反击。田单成为齐国的”解放者“,他不可思议地开始伟大的进军,一鼓作气把燕师赶出齐国,解放整个齐国。

现在燕惠王终于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了。可他非但没有责备自己,反倒责怪乐毅了。他写了一封信送到赵国,交到乐毅手中,大意是说乐毅对不住先王的知遇之恩。燕惠王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咬一口,拿乐毅出气,可见心胸是多么狭窄。

针对燕惠王的责难,乐毅写了一封回信。这是一封非常有名的信,只是信太长,我在这里不做全文引用,只择其要点。

在信中,乐毅先回顾自己投奔燕国并受到燕昭王重用的经过,以及伐齐之役的前前后后。他盛赞燕昭王“有高世主之心”,就是说,有超越当今君主的思想,并评价说“自五霸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燕国以弱国击破强国,这确乎是其他君主所未能做到的。

紧接着,乐毅为自己去燕归赵做辩护,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如果他忍受别人的侮辱、诽谤,当初燕昭王杀进谗者不也是错误的吗?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谗言的攻击。更进一步说,自己要是蒙受这种不明不白的罪,让那些奸佞小人得逞,这就助长了歪风邪气,从道义上说,也不允许牺牲自己来让小人得志。

虽然是为自己辩护,乐毅仍表现出名士之风范,正如他所说的:“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他并没有过多地指责燕惠王,只是指出“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燕惠王身边的佞臣。事实上,他还尽力避免燕、赵之间爆发冲突。

在田单复国后,赵惠文王曾经想图谋燕国,他对乐毅说:“燕军在齐国遭到重创,燕王听信谗言,以致于国人都不愿归附他,能不能趁此机会图谋燕国呢?”乐毅一听,跪倒在赵王面前,流泪说道:“臣以前尽心竭力辅佐燕王,就如同现在尽心辅佐大王一样。假设臣现在身处他国,哪怕是对赵国最卑贱的刑徒奴隶,我也不忍心图谋,更何况是燕昭王的后嗣呢?”赵惠文王感于乐毅的忠心,便放弃了攻打燕国。

乐毅什么时候去世的,史书没有详说。但是在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邯郸之战中,都没有看到乐毅的影子,应该是已经去世了。否则,乐毅作为一代名将,赵国怎么可能在国家危亡关头,还置之不用呢?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说本人不懂历史,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说错了请各位帮忙指证,帮我改证错误。乐毅的名气在于合纵多国部队伐齐,乐毅的政治水平远高于其军事水平,联合5国军队击溃齐国,并无法说明其军事水平有多好,只是口才类似诸葛亮,舌战群雄,所以严谨的说乐毅不能算个兵家。齐魏燕联军也曾打的秦国毫无还手之力,打齐国是5国,谁也扛不住啊。长平之战时,乐毅已经死了吧,怎么可能是乐毅推荐赵括啊?

赵括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赵哥接管部队时,赵国粮草补给已经消耗殆尽。坑杀赵卒40万?为什么会被坑杀?是因为投降了,赵国兵马胡服骑射,有名的彪悍为什么会投降?那是因为粮草没了,所以才会投降,廉颇守了三年,耗尽了国力,赵国地少,所以赵括不出战,最后赵国也会被困死,只是赵国的大黑锅让赵括背了。赵括如果早三年接管部队,不守直接开干,就算是白起也不可能坑杀40万赵卒,楚云飞说过,就算是猪,也得抓半天吧,更何况是40万赵军,所以,这就是一场弹尽粮绝的困兽之战,没粮食,部队必然生变,所以赵必输,无论谁为主将赵国都会输,战争面上士兵之战,实为国力之战。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秦国和赵国是势均力敌的两个大国。长平之战在廉颇当政时,已经相持几年。古代打仗,双方投入兵力部署都在四十万人马,这是何等大的开支,双方都在耗尽自己的国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在战略层面上看,秦国明显比赵国棋高一招。秦国的白起,号称战国时期的战神,用离间的方式,挤走廉颇,引来青年才俊赵括领军,又刻意隐瞒自己身在秦营统领,放风自己病入膏肓。你一切都満过赵括。年轻的赵将军毕竟稚嫩,不幸入得谷中。以一比一的人马,被秦国白起击败。屠杀俘虏四十万。白起确实想一豉作气灭了赵国。因为秦国内部的原因,白起的战略目标未能成功。战争的胜负的机会瞬间变化,白起后来再没有攻击赵国的念头。战机的流失一去不复返了。因为长平之战,秦国也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只有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白起就是死,也不再同意攻打赵国了。本人不玫读历史,只是看了学者作家孙浩辉的巜大秦帝国》长篇小说的一点点记忆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用赵括换廉颇是秦国用的计谋,怎么可能是乐毅,这么没脑子的事乐毅就是还活着也不可能干,只有脑残的赵王会信,祖传的。

其他网友回答

(⊙o⊙)…,晕,这个锅估计乐毅是绝对不会背的。

那么只能聊聊后面半句。

当时打仗无非就是两个大方向。

第一是对攻,打到你觉得继续下去没意义。

第二是死守,守到你后勤跟不上。

后勤和机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战争能打成什么样子,单纯从理念来看,廉颇和赵括的思路都没有错。廉颇想守出一个结果,而赵括想攻出一个结果,不能说赵括的想法不对。

而秦国之所以希望赵括领军,是因为希望对攻,而不是认定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换句话说,秦国有白起,只要对攻自认没有谁是白起的对手,而不是说认为赵括不行。说白了,秦国要对攻而廉颇只玩防守,如果廉颇肯对攻,秦国也能接受,那就没有赵括什么事情了。

因此,秦国才会散布怕赵括不怕廉颇的说法,而事实上来一次狠的,打到伤亡让秦国肉痛,也是赵国决策层比较统一的想法。赵国并不指望打败秦国,而是指望让秦国有所损失,让秦国下次再想发动战争会有所顾忌,这才是让赵括领军的真实想法。

而实际上,赵括也确实做到了,在战后白起给秦王的总结里,对赵括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长平之战乐毅为什么举荐赵括取代廉颇.jpg”/>

与赵国长平之战不用乐毅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