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拒绝秦昭王出兵伐赵 白起为何不听秦昭襄王命令伐赵?

网友提问:

白起为何不听秦昭襄王命令伐赵?

优质回答: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觉出发点都比较集中,我先总结一下。

一、史记中的说法是白起有病了;

二、白起认为再次伐赵已经错过了长平之战后直接灭赵的最佳时机,所以不想再次伐赵;

三、白起的夫人是赵国人,因此,不想再伐赵;

四、白起认为杀的人太多,不想再杀了;

五、白起害怕再次伐赵失败,以前打的胜仗就全白搭了,战神的名声就毁了;

六、白起杀了太多的赵国人,白起再次担当主帅会招来赵国的激烈抵抗。

具体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当时的白起本人知道。

但是,我发现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魏冉,魏冉是秦昭王母亲的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王的舅舅,可以说,秦昭王在位的前三十六年功绩有一般离不开魏冉的辅佐。司马迁对魏冉的评价也很高,在《史记》中说:“魏冉,秦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魏冉能有这么多的战功,有一条很重要,魏冉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说白了,很多战役都是魏冉和白起一起完成的,白起能够从一个士卒做到武安君的位置上,很大程度上在于魏冉的提携,后来基本形成了魏冉主内,白起主外的格局。

但是,秦昭王三十六年,秦昭王任命范雎为相,把魏冉给撤了,宣太后的权力也收回来了。

可以说,秦昭王三十六年是秦昭王执政的一个分水岭,是魏冉的谢幕,也是白起的转折。

从秦昭王三十六年到四十三年,白起攻打韩国的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可以看见,这应该是一次规模不算太大的战役,接下来就是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在长平之战初期这么重要的会战,为什么没有调白起去指挥?说明,当时秦昭王和范雎已经开始准备要打压白起,但是长平之战僵持不下,秦昭王在无奈之下才调白起代替王龁。

范雎本身就想扳倒这些原来的势力,没有了魏冉在朝堂内的帮助,白起在外应该也是处处受到掣肘,甚至而且秦昭王也认为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也失去了作用,后来请他再次去攻打赵国,白起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还是逃不过一死的命运。

所以,我认为这和魏冉失势有很大关系,因为白起本身就是魏冉一派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白起不听命令伐赵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是两点。内外因都指向白起认为伐赵不会成功。

外因: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上下一致对外同仇敌忾,尤其对于白起坑,杀40万降卒更是恨之入骨,山西的骷髅王庙就是祭祀败将赵括的。晋城最有名的一道菜叫高平烧豆腐。有三千年辉煌文化史的晋城就没别的名菜了?“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的事就发生在晋城的高平。白起的残暴激起了人们的仇恨,后世百姓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油炸后后,再蘸着蒜泥吃,以泄心中之愤。

下图骷髅王庙

更何况,当时赵国还有名将廉颇。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秦国使用反间计,换掉廉颇用,赵括,才有机会打赢得。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白起王翦秦国名将,廉颇李牧赵国名将。名将、人心,加上内线作战,粮草供应充足,很难打的。还有就是攻打赵国要连续翻过中条山或者吕梁山还有太行山,即使上党在秦国手里,也没有多少粮食供应,秦国的粮食供应太难。名将白起也得考虑考虑。

再说内因,对照历史年表,当时秦国正在朝堂大换血。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到关外去;任用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丞相是可以开府的。所以一朝丞相一朝臣,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白起和魏冉配合的好,必然要被新上位的范睢收拾,事实也是范睢把白起搞死的。对于白起来说,大换血的这个时候,宜静不宜动。与其他在外面被搞死,连个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留在秦王身边有事儿好辩解,好托关系,找门路。

当然也不排除白起是真病了。如果真病了,我以上的分析自动作废。

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人性不会变,由人性推理历史。我自己觉得说的挺靠谱。

码字不易呀,觉得靠谱点个赞。当然更欢迎留言讨论。要是,关注我就更好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是白起已不再适合挂帅,二是杀降不祥,白起心已塞,所以抗秦王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白起为何不听秦昭襄王命令伐赵.jpg”/>

与白起拒绝秦昭王出兵伐赵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