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春秋战国五霸主的来历是什么,首先称霸的是谁?

优质回答

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期,春秋五霸好多人都讲过了,本人就不赘述了,这里简单讲讲战国。

战国有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魏国最早开始李悝变法,又有当时第一猛将吴起,吴起一生没有败绩,促使魏国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后来到了魏惠王时期,魏惠王不思进取,魏国开始了衰落。

秦国秦孝公重用卫鞅推行了商鞅变法,也就是从秦孝公开始慢慢变的富强,历经几代君王不断壮大,最后才有了秦国一统天下,才有了秦始皇。

这两个国家是本人认为战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所以着重讲述,如有错误,请指正。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春秋五霸为什么不叫春秋五雄?

优质回答

春秋五霸是在春秋时期相机称霸的五个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也有人说的春秋五霸的名字跟上面有出入。因为五霸在春秋时期是陆续登场。从齐桓公开始称霸。成为霸主之时。一直到战国开场。历史上都是以霸主称呼他们。说的简单点,春秋五霸不像战国七雄那样是同时存在的。另外,霸,是指春秋时期的爵位里面的伯爵。也就是当时伯爵里面实力强大,说话份量重的伯爵诸侯。战国七雄的雄,则是指英雄。能力过人,敢作敢为。并且能成常人不能成之非常之事。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哪个诸侯国?

优质回答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的齐桓公

先解释春秋时期。

自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再说说什么是霸主。

所谓霸主,是在周天子的名义之下号令诸侯,即”尊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了春秋时代。此后,周王朝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诸侯之间相互混战,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尊天子以令诸侯,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称霸。

春秋出了那些霸主?

关于”春秋霸主”主要有两种:《史记索隐》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然而,不用那种说法,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主霸主是没有疑问的。

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在位前是他大哥公子诸儿在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不到一年公孙无知又被杀。当时,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和在莒国避难的小白回国抢夺君位。小白抢先回国继位,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历史上春秋五霸都是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优质回答

历史上春秋五霸是那五个人?他们有什么事迹?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霸中原的战争,欲吞九州混一体,可扫六合为一统。以是出现了五个国家先后称雄,也就有了五个伟大英明君主称霸春秋,引领时代风骚!他们分别是: 一,尊王攘夷齐桓公姜小白。二,会盟天下晋文公姬重耳。三,独霸西陲,威震中原秦穆公赢任好。四,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熊旅。五,仁至义尽,以德服人宋襄公子兹甫。他们又分别代表了齐,晋,秦,楚,宋五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的鼎盛和强大,以是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686年,齐国齐襄公被权臣公孙无知杀死,齐国内乱。身为齐襄公幼弟的姜小白,被大臣鲍叔牙保护出逃至莒国。而另一个公子姜纠被春秋第一军师管仲辅佐逃亡鲁国。不久公孙无知被齐国大臣高溪攻杀。高溪属意姜小白回国继位,以是派人通知鲍叔牙。鲍叔牙带姜小白乘马车披星戴月飞赴齐国,准备上位。可是事不凑巧,被拥护公子姜纠的管仲得到消息。管仲胸有成竹,让公子纠在鲁国坐等消息。管仲携弓箭连夜走小路抄近道,急行军至姜小白必经大路埋伏。等姜小白乘车经过,管仲一箭射去,姜小白口吐鲜血而倒。管仲以为姜小白死了,以是回鲁国准备迎姜纠回国。

没有想到姜小白大难不死,赶回齐国在高溪支持下成功做了齐国国君。原来管仲一箭射偏,姜小白未受伤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装死。骗过了管仲,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来管仲被擒,姜小白没有杀管仲,反任管仲做了宰相。君明臣贤,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成就了齐桓公姜小白的王图霸业。

说道会盟天下的晋文公姬重耳,他的经历堪称励志,因为晋国内乱,姬重耳逃亡他国忍辱负重逃亡十九年。姬重耳成功在于他会做人,善于交朋友,所以他遇难时,仍然有五个有才干的手下忠心耿耿跟随一起逃亡。姬重耳颇有后世三国刘皇叔刘备的风格和性格,能让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心悦臣服,誓死跟随。另一个就是姬重耳也算除了孔子外,又一个周游列国的人,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每到一个国家都还有桃花运,娶了好几个国家的女子为妻妾。姬重耳先后政治避难到翟国,宋国,卫国,齐国,秦国,曹国,郑国,楚国。堪称春秋第一旅行家。

秦穆公嬴任好,在位励精图志终成霸业也不用多说。他可是天命之子,他的继位有点传奇,因为他是上一任国君秦成公的弟弟,并不是秦成公七个儿子当中任何一人,秦穆公嬴任好能兄终弟及上位,也说明了他的才干很厉害了。秦穆公另一个有趣的是,他喜欢搞做生意投资奇货可居!秦穆公先投资姬重耳收留了他,但是因为姬重耳贤明,秦穆公不敢放姬重耳回国当君主。所以在晋国内乱后,反拥立姬重耳弟弟姬夷吾上位,姬夷吾就是晋惠公。可惜晋惠公恩将仇报反攻打秦国,把秦穆公气坏了。后来晋惠公战败,只好把世子姬圉为质押在秦国。后来姬圉逃回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怀公,可这个投资又打水漂,晋怀公姬圉又和秦穆公反目,秦穆公一怒之下,终于把姬重耳扶上去做了晋国君主,就是晋文公!

楚庄王熊旅青年做了国君,面对国内外复杂政治与军事,刻意行事低调,韬光养晦。为了迷惑内外敌人,故意扮昏庸,整天声色犬马,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三年。如此作态,终于让敌人麻痹,一个个跳了出来攻击楚国。东边有山戎,夷,越三个蛮族攻占了阳丘。又有不臣服庸国进攻郢都。楚庄王熊旅眼看时机,立即整军迅速灭亡庸国,击退山戎,夷越族人。又杀掉专权的宰相斗椒。终于掌握了军政大权,从此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宋襄公子兹甫是个正人君子,虽然有点顽固不化,不事变通的缺点,但是仁至义尽,以德服人是他的优点,也是他可以称霸的基础。因为中原六国都尊奉古制,以礼待人那时在中原六国还是很有市场的。正因为宋襄公把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保持了水准线,从而获得了民心和外界的威望。但是因为国家的弱小,最终还是失败收场。宋襄公惟一的功业,是扶持齐国世子姜昭回国做了国君。泓水一战后,宋襄公战败,宣告仁义终结,大争之世开启。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位霸主,其最终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第一部分:活活饿死的齐桓公

(一)齐桓公结局:

齐桓公最惨,结局是活活饿死。死后无人收尸,蛆虫爬到窗外。

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到如此不堪地步?难道他没有儿子吗?当然有儿子,齐桓公有五个儿子,而且个个都当上了国君。争当国君就是齐桓公惨死的原因。

(二)辉煌的年轻时代:

齐桓公年轻时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次召集诸侯国会盟。取替了周天子,充当盟主。

(三)昏庸无知的老年生活:

可是,年老之后的齐桓公贪图安逸享受,重用易牙、竖刁、开方三位奸佞小人。易牙善于烹饪美食,竖刁善于打趣逗笑,开方善于甜言蜜语。

这三个人把齐桓公伺候的服服帖帖,舒服得忘乎所以,连太子之位都含混未定。五位公子都暗暗积蓄力量,觊觎王位。而臣子们也择木而息,各自依附他们看好的公子。朝中派系林立,暗潮涌动。

(四)奸佞小人作乱:

齐桓公年老病重后,三个奸佞小人原形毕露。他们假传圣旨,说是静心养病,禁止文武百官入朝觐见,连几个儿子也不得觐见。

三小人在齐桓公卧室周围修筑三丈高的围墙,断绝饭食,只留下一个小洞,早晚派小太监爬进去查看齐桓公生死。

连口凉水都喝不上的齐桓公就这样活活饿死,在位43年,终年73岁。

(五)五个儿子争当国君: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顾不上为齐桓公收殓尸体,就开始王位之争。易牙竖刁拥立公子无亏继承王位。公子昭不得不连夜出逃,其他公子不服,大家都是先王骨血,江山平分。

于是,公子潘占据皇宫右殿,公子元占据左殿,公子商人占据朝门。大家势力均衡、互为犄角,枕戈待旦,战乱一触即发。文武百官见无所朝宗,都闭门不出。

国无君主,一片混乱,谁也顾不得挺尸在床的父王。

(六)可算是入土为安了

如此相持,将近两个月了。老臣高虎焦急万分、心如刀割。找到老臣国懿仲说:“先公还没安葬,诸公子只知夺位,不知治丧,我们拼死一谏,来报答朝堂爵禄之恩吧!

为了能让齐桓公入土为安,二人招呼群臣,拥立长子无亏为君。

此时,齐桓公去世整整76天了,尸体一直无人照顾,腐烂不堪,臭气熏天。蛆虫一直爬出三丈之墙的外面,惨不忍睹。堂堂一代霸主,没有战死沙场,落得如此下场。

(七)血雨腥风的王位更迭:

无亏只当了3个月君王,就被杀死。连个谥号都没有。其余公子为了王位,征伐不休。五个儿子开始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换。每一次更迭都是血雨腥风的杀戮。齐国霸业就此灰飞烟灭了。

第二部分: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一)逃亡时代:

大器晚成的晋文公是病死的。

晋文公名叫重耳,晋国内乱,重耳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19年的流亡使得重耳从一个不谙世事,缺乏谋略的温室富贵公子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愈挫愈勇,从谏如流的晋文公。

(二)君子之约:

在逃亡中,重耳流落到楚国,楚成王好吃好喝地招待他,闲谈中,楚成王问:“如果你将来做了晋国国君,怎样酬谢我呢?”重耳说:“金银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不缺。假如不幸,我们两国战场兵戎相见的话,我主动避让三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三)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践行诺言,退避三舍(主动让出90里),这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避其锋芒的诱敌之计。

楚军见晋军退避三舍,得意忘形,率军冒进,结果陷入晋军埋伏。楚军被拦腰截断,两面夹击,楚军大败。晋国霸业自此而成。

(四)晋文公结局:

重耳43岁流亡,62岁即位,66岁称霸,真可谓“老蚌生珠”了,死于70岁,也是古稀之年了 

前628年,功成名就的晋文公病重,年迈的身躯已经无法支撑他的生命。不久,一代霸主晋文公与世长辞。

第三部分:假仁假义的宋襄公

(一)备受争议:

假仁假义的宋襄公备受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宋襄公愚蠢不堪,称不上春秋五霸之一,现在的历史教材已经不提宋襄公了。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表现的最为愚蠢。今天讲讲“泓水之战”,大家评判一下:宋襄公是贵族精神,还是假道学?

(二)“仁义之师”:

公元前638年,楚国发兵攻宋,公孙固阻止宋襄公迎战。宋襄公却说:“寡人是有道之君,让我躲避无道之君的锋芒,不如杀了寡人吧!想当年,周武王伐纣,只凭三千虎贲之师,就战胜了商朝三万的无义之师。

宋襄公命人制造一面大战旗,在旗上写下“仁义”两个大字。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反对。心里暗暗叫苦:“战争就是厮杀,怎能只凭仁义取胜呢?”

(三)泓水之战:

11月,宋襄公屯军泓水,楚军渡河而来。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把握战机。趁楚军渡河中间,出兵进攻,必定会大获全胜。

宋襄公指着大旗训斥道:“难道你没看见‘仁义’这两个字吗?寡人怎能做出这种趁人之危的行为?”

过了一会儿,公孙固又请求说:“楚军刚刚渡河,还没排兵布阵,现在去冲击敌军,他们必定会自乱阵脚。”

宋襄公责骂道:“呸!你这样贪图小利,难道就不顾万世的仁义了吗?”

公孙固无可奈何。

等楚军渡河完毕、阵势成型后,漫山遍野、人强马壮。

宋军见势,十分害怕。尚未开战气势就输了。不管宋襄公怎样击鼓号令,宋军都溃不成军。

(四)宋襄公结局:

这一战,宋襄公大腿受了重伤,在公孙固等人拼死掩护下,狼狈逃回宋国。不久,宋襄公伤势加重,不治而死。

第四部分:秦穆公的殉葬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无病无灾、寿终正寝,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包括很多英勇善战的贤臣谋士。

秦穆公死,竟用大量人才殉葬。这种残忍、落后、愚昧的殉葬制度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枉死良臣,自断基业。也有史学家提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观点,认为这些人是自愿追随秦穆公而去。世事变迁,今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的尚义精神。

第五部分: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一)韬光养晦:

楚庄王即位时,年仅20岁。楚国大权在掌握在斗克和公子燮手里。在复杂的形势下,楚庄王韬光养晦,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三年之间,没发布过一个政令。

(二)一鸣惊人:

有识之士非常着急,大臣伍举冒死进谏楚庄王,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这又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满羽翼;三年不鸣叫,是为了分辨忠奸。一飞必将冲天,一鸣必会惊人。请拭目以待吧。”

从此,楚庄王发愤图强,任贤用能,熄灯摘缨,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楚庄王结局: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突患重病,不治而亡。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种下黄瓜,长不出绿豆。五位霸主,性格不同,结局各异。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想了解更多麻辣历史,请点击关注。

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春秋五霸中的哪位先称霸)

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如何出现的?

优质回答

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不断,霸主层出不穷,霸权屡次迭兴。究其原因:

1.自郑武公一箭射掉周天子威严后,天子自顾不暇,周王室的凝聚力、号召力急剧下降。周天子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诸侯颐指气使、作威作福。

2.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依靠武力并凭借着仁义之道的诸侯可以成为霸主,这样的霸主必定产生于大国。春秋霸主的情况确乎如此,每一位霸主都毫无例外地是以其强盛国力为后盾的。

3.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

自古以来对春秋时哪些诸侯国可以称为霸主并无定论,有五霸之说,具体哪五国也有争议;其原因在于后世对于“霸”的标准理解不一致。一般采用《史记》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的以成败而论,邵雍说:“宋襄公图霸而力微,卒为楚所败,此不足论。”有的以则以尊王攘夷为标准,如有人说:“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其实,所谓“霸”无非是较强的诸侯国而已。如齐桓、晋文等称霸时间较长,在历史上影响较大而已。

首先崛起的大国是齐国。因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建立大业有功,被分封到齐国。自开国以来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到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即位时,齐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在管仲辅佐下,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又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还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这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权利的前提下,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夷狄国家。桓公七年(前679年),诸侯与齐恒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齐桓公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但依旧能够遵守礼制。比如,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今山东)盟会。周襄王派人送赏赐给桓公,而且特许桓公不用下拜谢恩。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还是下拜后才接受。桓公尊王,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再次确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逐渐衰落,霸主地位随之旁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王.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