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原因 王小波逝世多年后,为什么仍然广受欢迎并被人们纪念?

网友提问:

王小波逝世多年后,为什么仍然广受欢迎并被人们纪念?

优质回答:

王小波的杂文,不仅在于智性的表达,更在于,他力图诠释,为什么要追求智性,为什么要过一种智性的生活。换言之,他在说理的同时,还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说理。

在王小波笔下,说理与智性,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叫“明辨是非”。按理说,明辨是非该是人类成长的方向,倘不明辨是非,难道要不分是非么?然而中国恰恰有一大传统:难得糊涂。它可以分解为两个关键词,一是装傻,二是比傻。对一些人而言,你的确难以分辨,他们的糊涂,到底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不过其终点并无差别:“有一些时期,每一天都是愚人节。”那些愚人,不止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明辨是非的动力,他们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以装饰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青年王小波曾受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误导,痛下决心,不想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后来他改悔了,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他所写作的杂文,“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这背后的转向,他曾用知识分子意识来解释,诸如“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云云。不过我觉得,明辨是非绝非知识分子的专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该如此,王小波不是说过么,伦理问题——“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是大家的事(其实知识分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未必一定超过普罗大众,这一点就当下来看表现尤为鲜明)。我愿以最大的善意揣测:在明辨是非与难得糊涂这两个选项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前提是允许他们自由选择。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每一天都是愚人节”的残酷语境之下,愚人都以为自己脑中和手中掌握了“是”,或者有人替他们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因此再无必要分辨是非。这所导致的最大戕害,还不是是非的混淆与湮灭,而是思想本身的沦丧,我们既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更无从发掘“思维的乐趣”,捍卫思想的尊严。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关于说理,相比说出什么道理,怎样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现在可以补充一句:为什么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王小波喜欢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我还是以为,不独知识分子,但凡正常人,都要讲理,都要以理服人,能否做到这一点,恰是常人区别于愚人的显著标志。

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惯于拿他的青春期生活说事,那个年代强权当道,无理可讲。我们生存的年代,貌似有所进步,实际上能好到哪里去呢:理性与客观、中立一道,渐渐沦为贬义词,说理毫无立锥之地,现在流行什么,试看一位名人的教导:

“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

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

你不适合。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你的标题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

爱憎特别分明的人更适合写新媒体文章。”

假如王小波在世,撞见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他毕生都在与愚蠢、偏见搏击,时至今日,愚蠢和偏见依然大行其道。他曾经被强权发配为“沉默的大多数”,生于今世,恐怕得照旧直面沉默的厄运。

反抗沉默,可谓王小波的宿命。“……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写完这段话的22天后,他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于中国的午夜。他的英年早逝,使这些平实的汉字,竟有了一丝壮烈的味道,尤其是对照每况愈下的现实而言。

我愿在王小波的英灵之前,冠以“说理者”三字,以示我的感激和纪念。也许,恰恰因为这不是一个适合说理的时代,说理才愈发具有意义;这不是一个适合王小波生存的时代,阅读王小波才愈发迫切。

其他网友回答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小波的作品(当时读的是他的杂文集),不知道他英年早逝,不知道他辞了公职,不知道他重情重义,光凭那些戏谑的文字,我就已经喜欢上他了。

小波身上有很多标签:长得不好看、文字太黄、脱离体制、自由主义、反对一切无趣的事情……但最为吸引我的是,作为一名会写代码的作家,他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种别样的“才气”。

后来,我读小波的《绿毛水怪》,这是他的早期作品,就这么一部看起来非常稚嫩的小说,我已经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诗人”气质。

请看以下这段来自《绿毛水怪》的文字:

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暗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那些说他文字太黄的人,如果读过这部青涩又悲情的初恋故事,估计会突然感叹:原来小波是如此诗情画意的啊!

李银河奶奶曾说:“《绿毛水怪》是我和小波的媒人。虽然它相当幼稚,但是其中有什么东西却深深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显然,我的心弦也被深深地拨动了。

再后来,我读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感受到他的文字多了一份成熟,也多了一份更深的内涵。

我从未想过,在这堆痞气又荒谬的文字中,小波竟把王二和陈清扬的爱写得如此深沉而动人。如果一个作家可以把一件很奇葩的事儿(在《黄金时代》里就是“论证破鞋”和“伟大友谊”)写得让读者动容,甚至落泪,那说明他抓到了很核心的东西,而这种能力也是一种“才气”。

众所周知,小波太超前于他所处的时代,它没有给到他应得的尺度和维度,因此他在世时也得不到该有的名头。

直到他去世20年后,当再次手捧他的作品时,我曾一度怀疑其实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年代,其实他一直在我们身边。

他的杂文是充满哲理的,他的小说是发人深省的,是触动人心的。小波从未想过自己在去世20年后仍被阅读,仍被谈论。他曾说:“我很渺小,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同样的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

说真的,看到这句话时,我忍不住落泪了。多少人拼命去干一件事儿是为了功名,为了利益?多少人会放弃安稳舒适的生活,一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总而言之,不管小波的思想有多超前、生活态度有多自由、做人做事有多有趣,文字才华有多横溢,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一直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管那是多么的渺小。

他是一个诗人,却没有发表过一行诗,正因为如此,他才更伟大。

这就是我喜欢的小波。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讨论读书的那些事儿。

其他网友回答

你一定听过那句话:“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这句话出自王小波之口。而他自己,也是对“一个有趣的灵魂”的真正阐释。

他有男性的高大外表,有骑士和诗人的不羁灵魂,却又有女性的柔婉细腻,坚韧浪漫。

作为一个有趣的男人,他是雌雄同体。

聪敏

王小波可算不上一个美男子,甚至说丑也不为过。他身材高大,不修边幅,背有点佝偻,看起来痞里痞气,甚至还有点凶。

但你只要跟他一见面,与他坐下来聊天,便很容易喜欢上他。就像刘心武说的:“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一颗有趣的心,藏在坏坏的外表下;他的聪敏幽默,不仅体现在文字里,也体现在生活中。

小波有个外甥,天资聪颖,在清华大学学电气工程。家里人都期待他顺理成章地奔向远大前程,偏偏年轻人血气方刚,痴迷摇滚乐。

家里人心疼他瘦得尖嘴猴腮,困得两眼乌青。偏偏这外甥谁都不服,只服作家舅舅。小波就跟他聊起了这件事儿。

小波:“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毕竟‘一无所有’,听起来可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外甥:“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

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没有毫无用处的鸡汤。寥寥几语,外甥心悦诚服。

他把自己的温柔纤细,用“有趣”的外衣包裹起来,就成了顶级的人格魅力。

坚韧

王小波第二个带有女性气质的特质,是坚韧。因为女人对痛苦的耐受性,往往比男性要好。

他文笔中汪洋肆意的自由精神,他后期小说里精巧凝练,环环相扣的结构,其实都积累自日复一日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就像农妇一般,坚韧隐忍。

1994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当时,张朝阳刚刚回国,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如果小波没有坚持写作,他可能也已经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首批弄潮儿。

他自学了一系列复杂的编程语言,只为能更快更好地在电脑上写作。当windows95系统还勉强被少数人使用,他已经开始和程序员外甥一起,谋划着做多媒体出版——因为他的书很难在大陆出版,而他又真心地想让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看见。

当时,他维持生计,只能忍着严重的身体不适,一边给杂志写杂文稿件,一边研究电子出版物。他经常住在母亲家,外屋很小,只有一张床,里屋就是他的生活起居和写作桌。

他的外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烧普洱茶的电路和玻璃茶壶,里面总有极浓的茶水,下面沉淀着大量茶叶。估计熬夜就靠那个。”

也是在这个时段,他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主要作品——《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等,都是在此时写就。

“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就是王小波。在投身创业大潮和忍受贫苦、专心写作之间,他坚持选择了诗意的世界。

浪漫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看文字就能知道,小波是一个对浪漫感知极强的的人。

在爱情中,他带着热情和真诚的满腔爱恋,成为李银河一生的光亮。

相恋之初,王小波给李银河送了一张他童年时期的照片,还配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你知道吗,郊外的一条大路认得我呢。有时候,天蓝得发暗,天上的云彩白得像一个个凸出来的拳头。那时候这条路上就走来一个虎头虎脑、傻乎乎的孩子,他长得就像我给你这张相片上的一样。

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黑又瘦的少年。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得要命,出奇的喜欢幻想。后来,再过几十年,他就永远不会走上这条路了。你喜欢他的故事吗?”

“你喜欢他的故事吗?”

这就是王小波送给李银河的照片

谁能不喜欢呢?

在五线谱本子上给银河写情书的他;自称“愁容骑士”的他;写下“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的他。

他的浪漫,是一颗赤子之心。

他们一起去美国留学,一起去自驾大半个美国,一起游历欧洲,一起回国做研究。他们的生活很是清贫,每个月的伙食费只靠银河的几百美元奖学金来维持。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非常快乐。

在爱人面前,他毫无保留,率真率情,浪漫可人。

周国平说: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她们往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

我们常常说有男子气概的女人,如周迅、林青霞,强悍而娇媚,是多么迷人。而我们甚少谈起的男人的雌雄同体,高大的外表下,一颗温热柔软的赤子之心,又是另一种高级的性感。

小波既有男儿的豪侠气概,仗义执言,又有女性的温柔纤细,敏感细腻。

他写得活在与妓女和刺客的恶斗中发明了弓弩的薛嵩;写得活夜奔的红拂;也写得活在爱上王二的瞬间,如蔓枝一般柔软地挂在他肩头的陈清扬。

他是追寻着自由之精神的骑士,内心盛开着芬芳的蔷薇。

真正有趣的男人,也是雌雄同体。

其他网友回答

2019年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第22周年。很多公众号,大V都争相发表了关于王小波的纪念文章。在这个追热点,引流量的快消时代,即使王小波已经去世多年,还是依然如此受新媒体的关注,自然有他备受欢迎的地方。

下面,有书君将通过以下三点的分析,以此告诉大家为何王小波去世多年依然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与纪念。

第一,他笔下的经典著作让真正喜欢他的读者难以忘怀

认真读过王小波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是这个文学圈的另类者。用他的话而言——”这一切和我格格不入“。而正因为如此的格格不入,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完了他的书之后,对其印象深刻。

王小波有一部作品叫作《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特立独行,并不是和别人唱反调的意思,而是无论身在何种洪流之中,都能保持自我的思想。

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的是绝大部分按部就班跟着大部队前进的人,而背道而驰的在那个年代里,也许只有王小波一人。

所以,他是不属于洪流的。与其用尽形容词去称呼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不受局限的人。正是因为在这世上存在过一个这样独一无二的王小波,才成为了被人怀念的理由。

因为真正喜欢王小波的人,从不通过几句在网上传遍的名言,也不是通过公众号言简意赅的介绍,更不是因为看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才跟着一齐崇拜他的。恰恰相反地,但凡认真读过他书的人,都会由衷地认为这样的王小波有他值得被大家永久纪念的意义。

他不仅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数》,还是世上少有的《一只特里独立的猪》,更是《《黄金时代》中发出异样光彩的钻石。

所以选择永恒去爱这个作者的大部分人,是真正爱他的精神,在这个社会上不可多得的自由精神。

第二,王小波的大火一定程度上要感谢李银河的付出

王小波生前并不火,而真正让大家熟识他的,要感谢他的遗孀——李银河先生。

感谢李银河先生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对他的形象进行了更加具体化地描述。当然,不可否认地,也许里面还有渲染的成分。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说明即使王小波去世了22年,李银河依然爱他如故。而这样的爱情,又有谁不羡慕的呢?

在中国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男生不能不读周国平,女生不得不读王小波。“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一个爱情高手,又是一位专一的丈夫。李银河先生在这里的宣传的确有推波助澜了不少。

直至今日,谈起王小波,李银河依然有很多话想对网友们说。每当有人在微博上向她提问关于王小波的问题时,不管内容是友好的还是荒诞的,她都会放下手上的工作耐心地回应别人。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在大家眼里的那个王小波是不是真实的王小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即使是十多年,今天依然还受到大家纪念,作品还能广泛流传的王小波,有一部分的功劳是属于李银河先生的。如果没有她十年如一日的宣传,王小波可能就只能活在很少一部分人的心里了。

第三,他有趣的话语加上网络的宣传加快了大家认识他的速度

也许你并没有看过一本王小波写的作品,但你一定知道王小波这个人。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倘若你是一个经常翻阅读书公众号的人,不用看关于王小波的作品就会发现王小波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而这些除了他本身的个人魅力,还要感谢如今自媒体对他那些”名言警句“的摘抄和大肆宣传。

谈到自己的外貌,他自嘲:“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

谈到自己的爱情:”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

谈到自己:“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从这些简简单单的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原来王小波是一个这么有趣好玩又浪漫多情的人。而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很清楚,在这样的快消社会,再慢慢去品味他的作品,从而了解他这样的做法太慢太没有效率了。

所以不如借助网络,借助别人对他的评价去试图去喜欢他。因为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是随波逐流的河水啊。但跟着大家一起去喜欢去纪念一个那么有趣的灵魂又有什么损失呢?

综上所述,逝世了22年的王小波依然能够再中国文坛上经久不衰,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纪念这是时代必然的选择。虽然其中除了他的文采还有其他的因素,但这又如何呢?他这么独立的思想、有趣的灵魂完完全全配得上这样的名气!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回答

有好作品的作家,永远受人们的欢迎和纪念!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小波逝世多年后为什么仍然广受欢迎并被人们纪念.jpg”/>

与王小波逝世原因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