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代人怎么过(古代人如何过元旦?)

网友提问:

古代人如何过元旦?

优质回答:

在古代,元旦其实就是现在的春节。元旦,“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早晨天明的时间,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对古代人来说,元旦是个盛大的节日,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庆祝。

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当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之为大节日,《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其中辽使臣朝见完毕,翌日要到相国寺烧香,次日于南御苑射箭,朝廷选善射武臣伴射。伴射得胜,京师市井儿拦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可见当时京城里过元旦的盛况。元旦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关扑”简洁明了,在当时的民间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这样大的节日,官府才允许“关扑”开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实、柴炭之类来赌。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或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

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在北宋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北宋时期的元旦这天,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之类的商品,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朮,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如此看来,北宋的元旦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送贺年卡

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祝福新年快乐。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

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民国的时候,亲友之间互相赠送贺年卡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当时,于社会大众受西方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熏陶,人们不仅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互赠贺年卡,即使在公历的新年(即元旦)前夕也互相赠送贺年卡,以表示浓浓的祝福,这就是圣诞卡,弥漫着十分浪漫的气氛。当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贺年卡的花色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缤纷。同时,随着邮政和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把当面赠送贺年卡变成了互相邮寄贺年卡,使小小的贺年卡蕴涵了更加浓郁的美好情调和浪漫氛围。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年卡又被许多画家赋予更多的现实意义。一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画家,在贺年卡上精心绘制出有社会意义的图案,而且特别注重贺年卡图案的进步色彩。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日伪地区和国民党统治地区,一些贪官污吏却借送贺年卡之名,向老百姓按门收钱,大肆盘剥,中饱私囊,不仅使贺年卡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美好含义,同时,这种卑鄙行径更是对贺年卡的亵渎。 现在,贺年卡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美好载体,而且,还出现了便捷的电子贺年卡,是人们沟通感情的一种别致的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这个不了解没看资料和有关书籍,古代人如何过元旦咱上哪看去?我估计现代人怎么过的古代人怎么过的差不多吧?世上所有的人事物不都是古人传下来的吗?是这个事儿吧!

其他网友回答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 是“初”、“始”的意思,“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即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西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西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西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由此可见,古代称为“元旦”的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一月一日。

在古代,古人是这样过元旦节的: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祭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等。史料记载了我国北宋时期过元旦的盛况。北宋京城过元旦,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

在北宋时期,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也称元日、正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北宋时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当时国家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

北宋元旦放假七天允许民间公开赌博。从元旦这天开始,政府准许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参与关扑游戏。所谓“关扑”,是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双方约定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上掷,根据钱的字幕的多少来判定输赢,赢的人可折钱取走所扑的物品,输的人要付钱。关扑可以赌得很大,车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作为赌资。

元旦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也可以入场观赌,或入店饮宴,《东京梦华录》中说,这种事情“惯习成风,不相笑讶”。如此看来,古代的女子,可以借着元旦佳节,暂时摆脱一些清规戒律,适当地放松享受一下生活。

宫廷里过元旦隆重繁华,寻常百姓过元旦也是热闹非凡。元旦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

除了放假和允许公开赌博外,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首饰、衣着、靴鞋、玩具之类的商品,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北宋的元旦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古人过节日也是为了休闲和放松,对文人墨客来说,最好的休闲方式无非是吟诗作赋。元旦是个盛大的节日,历代诗人都留下了与元旦有关的诗作。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表达了已过60岁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

唐人孟浩然写了一首《回家元日》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在大唐盛世,“田家占气候”,自有半年乐,而诗人“无禄尚忧农”的情怀,则更是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

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曹魏时元旦贺岁的场面。

宋朝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的《已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宋伯仁《岁旦》诗:“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

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有了送贺年卡。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在明朝时期,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旦有着不同的过法,但不变的依然是中国人在节日里狂欢。

其他网友回答

诗词,歌舞,酒赋,舞龙,烟火,小吃,全城巡游!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元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代人如何过元旦.jpg”/>

与古代人如何过元旦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