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何单凭几句话就让强大的秦军退兵?
优质回答:
烛之武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是秦穆公自己想退兵而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秦晋关系开始恶化。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城濮之战后,公元前632年即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给天子献楚俘,郑文公担任傧相。周襄王除了按例赏赐常见的戎辂、彤弓彤矢、秬鬯之类,重要的是做了一些事,说了一些话。周襄王“策命晋侯为侯伯”,“侯伯”就是霸主。策命文件上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周王称同性诸侯为“伯叔”,异性诸侯为“伯舅”。所以齐桓公是舅,晋文公是叔。也就是说这时候周襄王正式任命他叔晋文公为诸侯“霸主”。
然后卿士王子虎带着诸侯们盟誓了,“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奖”是扶助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要扶持周王室,也不要互相侵害。而且盟得挺狠的,还说“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谁要是说了不算,天神就征罚他,出兵必败,国祚不永,子子孙孙都要遭殃。
但是这里面提到了郑国显然郑文公已经又归附晋国了,提到了卫成公害怕了,弃国而逃,后来还是再三巴结晋国才能再回国,还差点被晋文公让人毒死。可一直没提到秦国,没看到秦穆公的态度。也许,可以想当然地猜测一下,当重耳受难时秦穆公可以心怀坦荡地拉一把,而当初的落难公子战功赫赫成了霸主的时候已经超拔于诸侯之上,对于秦穆公这位同样心气很高的国君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或者后来的伐郑事件,“秦伯”那么容易被烛之武说服不是烛之武太能干,是“秦伯”自己心里打定了主意。早在伐郑之前的几个月,有一次非正式的会盟在翟泉举行,即现在的孟津平乐镇。这一次的会盟目的是为了“谋伐郑也”。有王室代表成员卿士王子虎,有鲁国、晋国、宋国、齐国、陈国、秦国。这次有秦国。不过除了鲁国来的是国君鲁僖公,其他都不是国君。秦国来的是秦小子慭,是秦穆公的儿子。
接下来的事都知道了,就是“晋侯、秦伯围郑”。但是烛之武一个离退干部说了几句话就把秦晋联盟给瓦解了。从郑国来说,郑文公的大患去掉了,烛之武保住了离退干部的待遇,而秦穆公为什么这么听烛之武的话?因为烛之武句句说到了秦穆公心坎儿上。
“焉用亡郑以陪邻”?秦国和郑国又不接壤,灭了郑国秦也得不到好处,但是晋国就能得到郑国的土地而向东扩充。这样一来,晋国必然“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边有所得,必然期望西边也能有收获,那就只能从秦国获取土地了。秦国等于是帮着晋国扩大疆土还要再搭上自己的利益。况且晋国向来是个无信的国家,比如晋惠公答应给的土地没给,答应在秦国受灾的时候帮秦国也没帮。
秦穆公和郑国结了盟,还留下三位大夫帮着郑国守边境就自己回去了。而晋文公只能狠狠地对舅舅狐偃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秦国的联盟,我们暂时还不行。
其他网友回答
烛之武能退秦师,关键在于他的几句话点明了当时的形势下灭掉郑国对秦国的坏处。而且他让秦国明白了退兵对秦国自己的好处。烛之武能让秦国的利益最大化,秦国才肯听他的,退军。
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人凭借几句话就让一个强国退兵的。除非决策人太蠢,因为小利看不到大局,否则再强的舌辩能力也不能改变大势。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何单凭几句话就让强大的秦军退兵.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