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是什么(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是什么?采)

为何王安石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第一语?

优质回答

谢邀!

把王安石放在唐朝,也是牛逼到不行的诗人!

仅以诗而论,王安石的水平可以排在整个宋朝的前三,甚至第一。若论诗词修养,则肯定第一。

小可认为,王安石喜欢这一首与他的辞官归隐无关,古往今来,归隐或隐居的诗句如恒河沙数,论品性情操,论闲然逸趣,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排不到第一名。

所以,王安石对此诗的评论仅仅是以诗论诗,没有言外之意。

这一句强在哪里?

无斧斤之痕!换一句话说就是

无琢!

没有人工雕琢或锤炼的痕迹,宛若天然,浑然天成。

东坡称赞说“如大匠运斤,无爷凿之痕”,黄山谷也赞美陶渊明的诗类西汉文字,唐庚论其诗为“造语简妙”。我们现在看起来似乎不觉得异常,但看那个时代其他人的诗作就明白了。比如

阮籍“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左思“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刘琨“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

王粲“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潘岳“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从魏晋到南北朝,几乎所有的诗人的诗句里都能看到“雕琢”,都能看到“锤炼”,都能看到人工加工的痕迹。

虽然美,但不够天然。

或者说,由于那个时代诗歌的独有限制,他们的诗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唯独陶渊明成了超越者,

在用语自然方面,陶渊明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而这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组合到炼字,无一不巧,无一不妙,这一句入了化境,入了神境,站在了巅峰之上。

诗以一字论优劣,却以自然为巅峰。

一字论优劣,可以做到,可以求到。比如大多数的杜诗都是如此。可自然天成,却要看机缘,看灵光一现。

可遇不可求。毕生能写出一句都是人间万幸。比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薛道衡“空梁落燕泥”,孟浩然“花落知多少”、白居易“能饮一杯无”、贾岛“云深不知处”、李义山“只是近黄昏”都是如此。

平常人写诗,能让一字化境便足以傲然半生。一句达到天成,简直是积了八辈子的德了!

人与自然,这就是存在的近处。

退避于道法自然之境,大隐于有物混成的天地,回到故乡,回到生命的本真与原初之地,在那一刻从容中,有了人与世界的灵性相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是什么?是物,是心,是它者,是寂寞,是花,是若有若无的芬芳,是秋日小小的风景,是凉薄中的一抹温暖,是物喜物哀,是默然的欢喜或清欢,是让人显现的自然与道,是心中寂然而起的色与空,是诗情,是诗本身,是生的般若,是禅,是宁静从容与素朴……

南山呢?是世界,是借我以文章的大块,是苍茫啊苍茫,是静穆,是亘古,是虚无,是实在,是神灵,是一种奔腾,是某种存在,是我,是你,是他,是与我同在的南山,是道,是我在这里的此刻,是菩提,是若远若近的净土,是远离人世纷争的人世或世外,甚至什么也不是,是悠然本身……

无言独化,物我两忘。

悠然想见,落英缤纷。

.

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

优质回答

超脱世俗,回归自然,

人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和评价各有千秋,但其宗旨是回归田园,倾慕自然的感情流露,诗的美妙之处在于身处妙曼之境恍惚顿悟到世界之大,自然之美。

要说本人对此诗的评价,那是不可擅自妄言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自从此诗产生以来,那种点睛的遣词,那种绝妙的意境,那种若隐若现的画面神韵,恐怕很难找到另外一个超越者。我们会千百次的去品味着,采菊:多么悠然自得的舒心情趣,欣赏着黄白交织的菊花,是人间不可多得的乐趣。东篱下:远离喧嚣来到魂牵梦绕的故土,目睹小园子的篱笆,几多亲情,几多怀念油然而生,这种世外桃源的遐想给人无尽的依恋……

让我们再次捡起古文化的精华,品味和传承祖国的经典宝藏!

你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前半句好还是后半句好?

优质回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潜《饮酒》诗其五之千古名句,因其脍炙人口,意境深远,被广为流传。全诗迻录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凭借着质朴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人性的感悟,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人们最为熟知的一首诗。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中最为精彩的两句,是整首诗歌的点睛之笔,是貂裘之锦绣,是壁玉之明珠。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的闲适而淡然的心情。这两句诗是一个整体,浑然天成,珠玑连缀,不可分割。前者是起因,后者是所见。“采菊东篱下”表达诗人的自我之境,反映生活的闲淡、安然;“悠然见南山”表达诗人的外在之境,体现南山的静穆、自然。两个景色一近一远,一实一虚,相互借景,相互映衬,星月相依,兹共生辉。所以,这两句诗合在一起最好,欲分彼此,反而彤辉减半。

至于“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的版本改为“望”字,此改孰优孰劣?其实,历史上早有类似定论,自不用赘言。就像南北朝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被王安石在诗中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一样的道理,实为点石成铁。苏东坡曾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这里不能将“见”改作“望”,因为“望”是指人有意识的注视、探寻,缺乏“悠然自在”的意境和情味。“望”太过于刻意,好像诗人刻意去看,而“见”则是诗人不期而然地与南山“相遇”,是无意抬头,南山便自映入眼帘。

在这里,诗人强调人与大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用“见”字也契合了诗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使自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进入“无我之境”。

以上皆为个人所见,难免失之偏颇,敬请大家斧正!

谢邀,这句诗,合在一起最好,两个景色一远一近,一实一虚。相互借景,相互映衬。近处是真实的人生,远处是内心的愿景。妙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是什么.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