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会称为鬼节(中元节为什么会有“鬼节”这样的说法?)

网友提问:

中元节为什么会有“鬼节”这样的说法?

优质回答:

中元节:别再当成鬼节来过了,这样过更有意义

今天是中元节,古时也称七月半、祭祖节。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留言,希望我写写中元节,觉得很多人对中国传统的节日认识走入了误区。(如果大家有什么想看的选题,也可以提前发给我,如果时间来得及,我会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要求)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中元节,基本都是直接称之为鬼节,而把七月十五称之为鬼节,其实是很晚的事情。

三元之说,也就是上元、中元、下元之说来自于道教,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而下元节是十月十五。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在佛教里,七月又称“欢喜月”、“佛欢喜日”、“吉祥月”,“报恩月”。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七月半最早的文化含义,其实就是祭祀祖先。

现在我们一般是谈鬼色变,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鬼,以及远远偏离了他的本意,《韩诗外传》说“鬼者,归也”,而《礼记·祭义》上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在古人眼中,鬼只是生命的回归,回归并不等于终结,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状态,是重新回归自然。这也是视死如归的本意,也就是看开了生死,而不再执着于生死。

我们现在所说的鬼,基本上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怪力乱神之类了。

鬼,最早的含义就是逝去的祖先,由此也逐步衍生出了孝道。

中国有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事死如生的传统,“鬼”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逝者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

孔老夫子还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于鬼神,孔老夫子,语焉不详,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以至于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

其实,后来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明孔老夫子的担心,就是神道设教,通过鬼神之事来实施教化,教人向善,可能说的最清楚的就是《墨子》了,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下》),也就是说利用大家对鬼神的畏惧实现赏贤罚暴,来实现天下的安定。

同样,孔老夫子的目的还在于,把鬼还是定义为它的本意,也就是祖先,通过对祖先的敬畏、祭祀来实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的,而不是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

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很多人都有偷懒的心理,父母在时不好好尽孝,而是通过风光大葬来博取孝的名声,对祖先的祭祀又敷衍了事,而不是真诚的去祭祀。

我们现在对待鬼神的态度,很多时候,更像是贿赂和交易,既想让鬼神远离自己,又想让鬼神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点太让鬼神为难了。

祭祀的目的不是求得祖先的保佑,而是这个时间,是向祖先汇报自己一年来的功过得失,是愧对祖先还是可以光宗耀祖,这是个汇报自己工作、生活,反省自我的时机和时间。

对于生死,道家可能是看的最豁达的,尤以庄子、杨朱等为代表,庄子的鼓盆而歌的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了解,也就是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他不是悲悲戚戚、哭哭啼啼,而是鼓盆而歌,原因就是,如庄子所说: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 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 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简单的翻译一下:

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 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的想想呀。我想起从 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 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 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 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 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哟。现在她即将从我 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歌欢送,倒去嗷 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 ,敲盆唱起歌来。”

其实,《庄子》还有很多关于生死和鬼神的故事,关于生死的就不多引用了。我们来看一下《庄子·达生》这一篇里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庄子·达生》: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 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 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 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东北方之下 者倍阿,鲑蠪跃之;西北方之下 者,则泆阳处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公曰:“请问委蛇之伏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 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 之者殆乎霸。”桓公辴然而笑曰 :“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 也。

简单的翻译一下这个故事:

一日,桓公郊外打猎,管仲为他驾驶 猎车。车过丛林,桓公瞥见密林阴暗处有一鬼,急命停车 ,桓公拍管仲手,问:“仲父,你快看,那是啥?”

管仲说:“臣啥也没看见。”

桓公吩咐回城,不再说一句话。回宫后,得了痴呆症 ,几天不坐朝。宫廷医生有姓皇子名告敖的诊断说:“ 您是自找病害,鬼哪敢害您。一般而言,怒气郁结在胸 ,散发一空,便会感到虚弱无力。如果上冲,沉不住气, 便会暴躁。如果下沉,提不起气,便会健忘。怕的是不上 不下气攻心,就要害病了。”

桓公不听空话,只问:“有没有鬼?”

告敖说:“有。阴沟有鬼,名履。炉灶有鬼,名髻。门背后垃圾堆有鬼,躲藏不出,名雷霆。院墙东北角落有 鬼,跳来跳去,名倍阿蛙龙。院墙西北角落有鬼,躲藏不出,名佚阳。水中有鬼,名罔象。丘陵有鬼,名萃。山有 鬼,名夔。旷野有鬼,名彷徨。丛林有鬼,名委蛇。

桓公打断告敖的话,说:“停停。请问委蛇什么形状。”

告敖说:“委蛇形状如蟒,粗若轮毂,长若车辕,紫衣红帽。这鬼家伙怕听轰轰隆隆的雷声,或是车声。听见 轰轰隆隆隆,便直起身来,双手掩耳。委蛇是隐形的,常人俗眼休想看见。谁若有幸看见委蛇,谁就能称霸天下。”

桓公开心畅笑,说:“我看见的就是这个!”于是翻身下床,穿衣戴帽,谦恭下士,赐医生坐下谈。不到天黑 ,痴呆症状完全消失,齐桓公又神彩奕奕了。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原因有两个:

一是,告敖告诉齐桓公,到处都有鬼,鬼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二是,鬼是,人心造的幻影,可怕的是自己“心里有鬼”,而有时候,正如上边这里,告敖其实是利用了齐桓公心里的“鬼”,驱散了他对其他的鬼的恐惧。

和鬼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死,如果像庄子、杨朱们一样,看开了生死,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人生的绝大部分恐惧、贪婪,基本也就可以绝缘了,而因贪婪、恐惧所引发的诸多明争暗斗、蝇营狗苟也就没有了意义,人才算真正达到了逍遥与自在。

但是,也有些人因为失去了敬畏,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这其实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而这时候,悲剧就会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原来一直筹备一档节目,就是讲中国古代小说,其中,很多都是民间的鬼故事,民间鬼故事经历了精英的整理和升华,它的神秘意味便升华为道德意味,它的鬼神色彩便具备了人的色彩,这也就是冯友兰 先生说的“儒学使宗教变成了诗。”

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荀子则说: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对于那些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存在,君子将它们理解成一种必要的文化,理解为一种教化民众维护秩序的政治智慧,也理解为人区别于禽兽的高贵性所在,而无知民众则将它理解为真实存在的灵异来迷信,却不懂得真心敬畏、努力修德。

我们现在所谓的“鬼节”,已经失去了他本初的意义,也就是祭祀祖先,感恩祖先的遗泽;懂得敬畏,敬畏天道、敬畏自然、敬畏人心。

对于生活在崇尚科学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驱除心里的鬼,同时,又心存敬畏,才能够止于至善,安住逍遥、自在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一提、一见“鬼”,你想到了什么?狰狞、可憎、不吉利,唯恐避之不及,但你知道吗?我们都做过鬼。我们常说“鬼魂”,你知道吗?鬼魂与我们同在,飘之为鬼魂,宿之为灵魂,有什么分别吗?万物皆有灵,有灵以为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个话题暂且放下,今天我们单来说解“鬼”字。

三魂再聚需要“宿体”。唯有人才有三魂七魄,灵、魄、魂是俱全的。动物大多有两魂、五魄和意识之灵,无顶魄和心魄,低等、原始动物则一魂、无魄、少部分意识,植物体中无魂、无魄、只附着一些意识,而且很容易飞散。但无论何种物种,他们最初的三魂七魄和意识之间都是彼此共振链接的,只是振动的频率各自不同。《说文》《鬼部》曰:人所归为鬼。鬼阴气贼害,从厶(sī)。鬼所来为“人”,人所归为鬼。鬼即灵魂都从本源而来,本源之魂即是真人,又称本我,为纯阳之体。

灵魂离开本源就不再是“真人”,因心不同而处于不同境界(维度)的空间,同时因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相。离开本源的所有空间能量频率都是相对低频的,所有的灵魂之心都是不圆满、不究竟、不清净的。所以,最终还是要重新回归本源,而要重新回归本源,红尘具有“本我、真人之相”的人是灵魂必经的过程, 何为人?《黄帝内经》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红尘男女阴阳和合,首先创造了一个为迎接“生命”到来而准备的“胎体”,随之先天一炁和灵魂入胎,有了胎心和胎动,形成真正的生命体,即人的雏形。所以,人之所以生,是因为有灵魂而为“生命”,失去“生命”即是死亡,即灵魂离体,能量散尽,则肉身死,灵魂即成鬼魂。

“魂”和“鬼”因有、无肉身之宿体,所以名相不同,其实都是人心的分别罢了。寻迹先圣古文化,说“鬼”字,解“生命”中国乃中正之国,神龙之发源地,圣贤文化的根基所在。若水三千,今取一滴:一个“鬼”字即可道尽人身、红尘、天地、阴阳之玄机。鬼字“田”为中、为心。何为田?“田”之意指红尘,“田”为方圆,方圆者,一切皆在其中。红尘即是大宇宙的全息、浓缩,故一切皆在其中。“田”中看似空无,却如宇宙虚空,空中万有,无数灵及轨迹,一切生命实相蕴含其中。田中“十”字,是一个顶天立地者与天地同在、运行的轨迹。“十”交汇于心,乃是“心”通万向,“心”通万境,一切皆相通、相合,一点皆无,因为一即是一切,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讲的“量子纠缠”。

而“量子纠缠”岂止科学所说的两点之间的纠缠啊!一即一切,一动一切皆动,无不“纠缠”。“田”虽代表世俗红尘,但“十”字为心,其中却蕴藏着“光明”,唯德可知、唯光明之心者可见。如同“卍”字符代表光明,隐藏于古代佛陀、圣贤心中,他们当年身在红尘,以心之光明、智慧引领世人心,但又几人信、几人懂呢?鬼字“田”上一撇为阳,如大光明照射红尘,如翘首期盼“红尘”回归本源。居于人所在之“田”,其上是阳即为天,其下是阴即为地。

人所处之“田”是阴和阳、天和地连接、同在之处。 红尘中“人”的神奇就在于,本来阴阳犹如家用电器和高压电,永远不可能连接在一起,但却可以同处于“人体”。从肉身人体说,对称分属阴阳,同时,五脏六腑中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气血双雄中血为阴,气为阳等等。体内阴阳之气,以心为和,心为德气为阳,心无德气便阴,还可相互转换。人体这种阴阳并存的特性,既可以使人与阴同在,又可与阳相通。既能替阳通阴,传达天意,替天行道,又可以引领“阴”提升境界,提升能量频率,实现“阳升”,甚至回归本源必。所以,观字形,“人”从“鬼”中来,“人”穿越“鬼”而成为从地到天红尘“道”,上通天、可为阳,下入地、可为阴,正是“鬼”、“魂”的以阴还阳之路。

“人”如此重要,所以人身难得。“鬼”为“魂”不可缺,因为无灵无魂皆不为生。 下边的“儿”是从“鬼”中之“田”滑落出离,失去红尘的肉身。为何下滑坠落?因为带着“厶”(私)。由于此生红尘未破迷开悟,心中带着执迷和贪私而坠落为阴。一个“鬼”字,涵盖了从天到人、阳之与人,从人到地、人之与阴,人可升天为阳,亦可落地为阴的过程;人是天地、阴阳的连接。

一个“鬼”字告诉我们,身在红尘耕田地,心则仰望向源头,心是光明,皆亮处,归入本源方故乡。一个“鬼”字诠释了魂之所来,“人”之所生,阴、阳之所成,魂之所归也。读懂“鬼”字知大道,一切在你心里,前尘往事鬼皆知,处处都为点醒你。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元节为什么会有鬼节这样的说法.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