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孔融让梨读后感30字)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你好,题主好。

我是聿远,文化领域原创作者。期待您的关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主问;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精心包装出来的奇葩果。是扭曲人性的。孔融的让梨,让掉了其兄一条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四岁的孔融再天才也恐怕无法说出我们小学课本上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大梨的理由。

孔融的天才是真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孔融让梨后回答父亲问时说的话。

故事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孔家要分梨,孔融先拿,结果挑了个最小的。

爸爸问他:“这么多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只拿个最小的呢?”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他老爸又问他:“你不是还有弟弟吗,他不是该拿最小的吗?”

孔融又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乍一听好感动,怎么说都有道理,太懂事了。可是再一想,那句话是像四岁小儿硕的话。就是换个现代的大人如果没有心里做好预案,突然一问十有八九不可能回答的如此面面俱到,头头是道。

所以,这样扭曲人性的故事不听也罢。

这个故事应该是孔家见孔融聪明伶俐有发展前途,同时为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需要。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级别不到,不能享受。

故事外的故事

很久以前听到一个段子。有一个学校,新学期开学要发新书,因为有本书很脏,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自愿要脏书,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后让学生一个个上讲台。凡是违心说要脏书的学生,不但没得到脏书,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培养有如此心机的孩子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如此的教育结果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里,社会上,职场中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活的很好。那些埋头苦干,不善言辞,不会欲擒故纵,欲取先纵的人往往出力最大,获利最小。是现代版的被迫让梨。

就说这次抗疫中,那一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怒吼感动了多少人。

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孔 融 (公 元 153年 ~208年 ),字文举,鲁 国 (今山东曲阜) 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后汉书中,评价孔融为志大才疏!

事实也如此,孔融被黄巾军f打的落花流水,实在没地方去,于是就投奔曹操。曹操刚开始还挺乐意,名满天下的孔融前来。

但是挡不住,孔融一个劲儿的作死。孔融仗着自己的身份,屡次讽刺曹操:

孔融说曹操和曹丕强抢袁氏妻女;又讽刺曹操远征乌桓;曹操觉的粮食不够吃,要求禁酒,也被孔融讽刺说妇人也误国,是不是也禁止。

曹操很生气,于是命人收集孔融的黑材料。刚好孔融有一次喝醉了口出狂言: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大概意思是,父亲和儿子之间,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当老爸的之所以要生孩子,不过是情欲罢了。母亲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只不过装在罐子里,倒了出来也就和罐子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这样不孝的黑材料,曹操立马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腰斩于市,孔融的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杀。

孔融在辩论和文化方面是有才华,但是在军事、内政以及政治上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孔融自持名声才气,想着无人敢动他。所以口尖利舌,口无遮拦。志大才疏。确有取死之道。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有一天,爸爸带着一篮子新鲜的梨子回来,因为孔融最小,就先让他挑,但是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都留给哥哥们。

这个故事贵在一个“让”字。幼小的孔融知道谦让,因此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谦让给了别人。小小年纪就懂得了“让”这也表现出了他的品德也为他后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以和为贵,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一种良好品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去谦让,这将会提高你的素质与提升你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优质回答

让梨或许一儿戏,

口口相传意蕴移。

儒道谦恭长久策,

却凭嬉戏寄传奇。

谦尊礼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词在孔融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了,这正是中华优良文化的体现,所以我对孔融让梨这件事是非常赞赏的,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在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也会毫不犹豫像孔融一样去让梨。一来这是一种礼貌的做法,二来可以给身旁的人做个榜样。所以这种做法是非常可取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还是培养虚伪作秀、圆滑世故的“美德”?

优质回答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因为自己年纪小,就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又拿出做哥哥的榜样,大的留给弟弟吃。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让。这是一个正面的道德教育故事。

小学时期我们就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正是这些美好的故事内容,引导着孩子们有了一颗尊老爱幼,舍己为人,互相谦让不自私自利的心。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得以发扬光大。

称不上道德教育。小孩像一张白纸在大人的教育下会做出一些违背小孩天性的事情。孔融让梨这个事比较世故。

大人喜欢用仁义道德去教育孩子目的是对大人要尊,国人教育小孩常说的一句话:要听大人话,要乖。但大人的话都正确吗?要乖无非是不吵不闹。等到大了孩子工作了大人会说:努力工作听领导的话。反正中国小孩从小到大都在听别人的话就是缺少主见。事实上小孩还是展现他(她)的天性好。一个正常孩子首先挑大的拿到手里拼命一口。而说出:“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是违背天性的,其实心里是不快的,是在吃小的跟得到大人的赞许之间挣扎不过最后先择赞许而已。

“孔融让梨”让小孩的天性过早泯灭,学会世故圆滑不是好事。

最后还是引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

中国传统的孝道是道德绑架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连动物都知道哺育之恩,更何况我们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古有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的典故。我们做子女的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没有父母养育之恩,哪有你我之今天。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孝道,你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去赡养尽孝,哪还有什么朋友可言。还有那些啃老却不敬老的~巨婴,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悲哀!

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真挚和无私的情感,恩重如山,值得我们每个做儿女的感恩一生,回报一生。中国的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美德,绝不是什么道德绑架!说是道德绑架的人,你不配做中华儿女。【图片源自于网络】

中国传统的孝道就是道德绑架。对于那些忘记了自己生命是从何而来的人,忘记了自己是如何长大的人;对于那些不懂得什么是孝道的"巨婴"来说,绝对是道德绑架;对于那些披着一张人皮,却打爹骂娘的人来说,绝对是道德绑架。对于正常人来说,没有不懂得孝道的。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人的一种本能表现。就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一样的正常。

然而,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一小部分人,丢了祖先传承下来的这份美德。对父母忘恩负义,不懂感恩,甚至有的人连一只狼都不如。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个猎人上山打猎,远远的看到了一只瘸狼,刚举起枪要射击时,狼一下跪在了地上。猎人感到很奇怪,就收起了枪,慢慢的靠近了狼。结果发现这只狼,则是一只怀了孕的母狼,而且还受了严重的伤,好心的猎人就放走了它。

第二天早上起床,他发现门前堆了几只野兔。他感到特别的奇怪,认为是兄弟们送来的,问过之后,竟然没有人给他送东西。后来,接连几天一直都有猎物放在门口,猎人很想弄清楚来源。他几乎一整夜没睡,蹲在了窗前观看着,结果发现正是他放走的那只狼送来的。

他自然自语道:一只没人性的狼也懂得感恩呀!我们如果把孝道看成是道德绑架,那么,我们岂不是连一只狼都不如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那我们又算什么呢?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身教大于言传。你想让你未来的儿女如何对待你,那么你今天就要如何对待你的父母?这是最简单的做人道理。

我是漂泊在塞北,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让我们共同探讨情感问题,谢谢。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孔融(借刀杀人)和华佗?

优质回答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在东汉末年乱世而起,善于捕捉机会,好生经营,终于掌握军权,立战功受封,他成为讨董先锋,收降黄巾军,入朝为相,实施一系列改革,恢复民生巩固统治。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先锋,对于一个时代地贡献,但是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杀戮心太重,疑心病重,身边地谋士,鲜有能够善始善终的。

譬如说杨修、孔融、荀彧、崔琰、许攸、华佗等名人异士皆死于曹操地手上,说明曹操杀伐心太过强烈,而提问者提问地问题,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孔融、华佗等人。

奸雄亦英雄的曹操(见图)第一,曹操杀杨修,杨修属于咎由自取。

杨修之死,属于自己的咎由自取,杨修之死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杨修参与世子之争,成为曹植出局的牺牲品:在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杨修站在曹植这一边,经常给曹植出谋划策,在曹丕已经成为世子之后,杨修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杨修“鸡肋”事件,激怒曹操,惹来杀身之祸: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致使曹操听闻,大怒,杀之,以正效尤。

——杨修有大才,看透曹操,惹曹操嫉恨:杨修经常揣摩曹操的心思,使的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所以一直在找合理的机会来除掉杨修。

杨修之死,一方面死于曹操的杀伐之心,另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不懂作为一个幕僚的谦卑,吃谁的饭,说谁的话,就是因为他吃着曹操的饭,反过来竟做些让曹操脸上无光的事情,所以杨修之死,主要原因还是咎由自取。

杨修恃才傲物(见上图),(中图)为杨修牵扯到曹植和曹休的世子之争,(下图)杨修因为“鸡肋”事件,激怒曹操,从而惹来杀身之祸第二,曹操杀孔融,孔融死于言多必失。

孔融作为东汉末年之名士,因为“孔融让梨”的这个故事让大家熟知,但却因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而死于曹操之手。

孔融死于曹操之手,也是有几个原因的,如下:

——曹操的大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遭到孔融讥讽:曹操攻打邺城屠杀了大批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女都被曹军掳去。曹操的儿子曹丕还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看在眼里,怒上心头,就言语上对曹氏的一族的作为进行抨击,致使曹操面子上过不去,顿时心里,怀恨在心。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曹操北征乌桓,东汉财政吃紧,遭到孔融嘲讽:曹操北征乌桓之时,东汉政府因为连年征战,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孔融又跳了出来反对,并对曹操进行言语嘲讽,并用一句,“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的话刺激曹操,使的曹操隐隐发作,强行忍住情绪发作,此时曹操对孔融已经有了杀心。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孔融多次激怒曹操,曹操借刀杀人,除掉孔融:孔融多次在正式场合对曹操进行时政抨击,使的曹操忍无可忍,借助郗虑,军谋祭酒路粹之手,以”谤讪朝廷“,等罪名将孔融处死。

《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

孔融之死,死于自己的言多必失和口无遮拦,这也就是老天爷为什么给我们每个人只有一张嘴,却给了一双耳朵,意思就是希望我们少说多听。

孔融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曹操的施政(上图),曹操对于孔融忍无可忍(中图),孔融最终死于曹操之手(下图)第三,曹操杀华佗,华佗死于自己的固执之下。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神医,曹操因为有头风病,就请华佗来治疗,华佗给曹操治疗完了,就回乡了,但是因为曹操的头风病只能调理,不能治疗好,所以曹操想把华佗这名神医据为己有,专门为自己一个人来治疗。

《魏书 华佗传》: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篙笃,使佗专视。

华佗看透了曹操的想法,但是因为过惯了行云野鹤的日子,就欺骗曹操说自己的妻子病了,以照顾妻子为由,拒绝了曹操的要求,曹操仍不死心,就派人把华佗抓来,最后发现华佗在骗他,就把华佗下了死牢,本身只要华佗求饶,给曹操说点好话,给曹操继续治病,自己就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华佗这个好强,固执,一心不想曹操低头,最终被曹操在狱中杀害。曹操因为没了华佗的治疗,没过多久就因为头风病而死。

因此说,曹操杀华佗,曹操占一部分因素,但更大一部分是华佗为人太过固执的原因,如果华佗能够懂的自保,情商在高一点也不会使自己身死人手。

华佗救治曹操,(见上图)和华佗因为拒绝医治曹操,被曹操下狱(中图),华佗死于狱中(下图)

曹操虽然号称“唯才是举”,拥有史上最庞大的谋士集团,但曹操奸诈凶残,嫉贤妒能,草菅人命,他杀害的名士并不少,除了杨修、孔融、华佗,还有边让、桓邵、袁忠、崔琰、娄圭、许攸、荀彧、荀攸、路粹、周不疑、毛玠、陈宫等很多名士、谋士都被曹操杀害或者逼死。

相对来说,曹操杀害的名将并不多,比如吕布、高顺、马腾、淳于琼等,另外曹操还杀害了赵彦、董承、种辑、吴硕、吴子兰、王子服、耿纪、韦晃、金祎、吉本等很多忠于汉朝的大臣,这些名人不仅自己被曹操杀害,全家男女老少也往往被曹操满门抄斩,比如著名文学家边让家族三百多人全部被曹操屠杀。

曹操不仅杀害名人,还滥杀无辜,多次屠城,

比如曹操第一次屠城在公元193年-194年攻打陶谦在江苏徐州、山东郯城一带多次屠城,一次就屠杀几十万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鸡犬不留。

曹操第二次屠城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打败好友张邈张超兄弟,屠雍城。

曹操第三次屠城公元198年-199年曹操攻打吕布又在徐州屠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建安三年,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曹操第四次屠城是在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曹操第五次屠城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辽宁凌源),大肆屠杀降卒。

“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斩杀乌桓首领蹋顿及亲王以下胡人、汉人投降的士兵及百姓二十多万人。

曹操第六次与第七次屠城是建安十九年,曹操派夏侯渊在兴国、枹罕两次屠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建安十九年春正月,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余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省安东、永阳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初,陇西宋建自称河首平汉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曹操第八次屠城是派曹仁在河南宛城屠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

“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除此以外,官渡之战以后,曹操还残忍地坑杀袁绍降兵七万多人。

曹操还杀害女人孩子,比如曹操杀害汉献帝怀孕五个月的董贵人,用摧毁女性生殖器的酷刑杀害伏皇后,还杀害她生的两个儿子以及她的家族一百多人。曹操的儿媳崔夫人因为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就被曹操杀害,曹操的一个爱妾因为心疼他没有及时叫醒他就被曹操杀害。

综上所述,曹操这样草菅人命的杀人魔王,杀害杨修、孔融、华佗等杰出人物可谓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杨修是曹操的谋士,主要负责曹操集团的后勤与内务,相当于刘邦集团的萧何的作用。杨修因为非常聪明,经常说破曹操的暗语与心思而被曹操嫉恨而被杀。

孔融四岁让梨,曾经为了救被宦官迫害的名士舍己为人争相赴死。孔融成年做官以后刚正不阿,打击贪官污吏,得罪了何进、董卓、袁绍、曹操等权贵,因为讽刺曹操父子霸占袁绍儿媳甄宓的丑行以及反对曹操进攻刘备孙权而被曹操满门抄斩。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一代神医,一生救死扶伤,没有伤害过一个人,只因为不愿意为曹操一个人服务而被曹操杀害。

据《曹瞒传》,曹操杀人之前,常常还会演出一幕’流涕行诛’的小活剧,待戮之士倘以为曹操这把鳄鱼眼泪乃反悔之兆,死到临头只会更加泄气。

比如文武全才的娄圭,当年帮助曹操击败马超时,颇立功勋,他提议的抟沙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风,使掺水的沙子一夜间成为坚不可摧的防护墙)曾使曹操感叹:’子伯之计,我不及也。’

有一天,娄圭与朋友习授同坐一辆马车,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习授感叹道:’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场,那才叫痛快。’

娄圭脱口应道:’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样光瞧着别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

阴险的习授当晚就把娄圭的私房秘语密告曹操。不消说,娄圭人头立刻落地。

比如人品出众、德高望重的谋士崔琰相貌堂堂,让曹操非常嫉妒,只是一封信被曹操残害,缘于曹操本人对文字狱的兴趣。 崔琰信中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变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杀害。

比如神童周不疑,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能,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根据《零陵先贤传》记载:

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为难计策,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也。

周不疑去了许都以后和曹冲关系很好,互为好友,两个神童在一起,多妙啊。曹操也很喜爱他们两个。可惜天妒英才,公元208年,曹冲不明不白地去世,年仅十三岁。曹冲死后,曹操的心就变了,因为他心中顾忌周不疑的聪明才智,无人可制,想要派人除掉他 。

曹丕不以为然,还跑去上谏。结果曹操把他训斥了一通:“如果是曹冲到还罢了,周不疑不是你这样的人玩得转的”(“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于是曹操派人去把周不疑杀害了。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奸诈凶残杀人如麻的奸雄、暴君,他杀人不需要理由,完全是随心所欲,有些舔狗总是千方百计美化曹操,而诋毁被曹操冤杀的那些无辜的杰出人物,完全是颠倒黑白为虎作伥的奴才思维。

在“孔融让梨”中,大家是怎样称赞孔融的,其中讲述了哪些道理?

优质回答

《三字经》上说:融四岁,能让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梨让出去,也因此为后人称颂,但这里的问题是,一个梨有什么了不起,让出去就让出去呗,或者他就是为了讨大人喜欢,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呢?

梨树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梨当然不是多稀罕的东西,市场上,大约几块钱就能买到,然而古代,尤其是孔融所处的时代,就不一样了。

有关于梨,最早的记录出自《诗经·秦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

据后世考证《诗经》成书于春秋,也就是说。春秋时期,人们才知道世上有梨这么个东西,但还是野生,并未掌握种植的方法,导致到了汉朝,到了孔融所处的东汉,班固就在《汉书》当中说: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班固

东汉时期,家里有梨树的人,那待遇就跟千户侯一样尊贵富裕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才在《齐民要术·插梨篇》中这样写: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

也就是说,到北魏前后,人们才掌握了种植梨子的方法,从此,梨子这种珍贵的水果,才像王谢堂前燕一样,飞到寻常百姓家,乃至于我们现在见到,都不觉得有多稀罕。

梨子的经过大致如此,从发现到掌握成熟的种植技术,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从这个层面讲,倘若孔融处在北魏以后,让个梨应该不是多稀罕的事,也没什么可值得后人赞誉的。

但,在他所处的东汉时期,处在家里有几株梨树就相当于千户侯的年代是没有比梨子更珍贵的东西了,

所以,孔融让梨,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大人也拿不出比梨子更珍贵的东西。

让梨

按说这样的年代,这样的水果,一般人是肯定享受不到,但孔融什么人,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的儿子,妥妥的名门之后 ,官家二代,所以,就有资格见到了梨子。

估摸着当时他也是第一回见到,毕竟,这种东西只能尝个稀罕,不能当零嘴一样,没事就拿两个解馋,也正是由于稀罕的缘故,孔宙就将几个梨子摆在桌面,看看孩儿们的做法。

这个时候呢,孔融就脱颖而出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他: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只拿了一个小的,问孔融为什么,孔融特别讲到了一个“法”, 什么法?孔家的看家本领礼法,具体是什么礼法?儒学的精髓,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当中的孝、悌、礼,为什么这么说,从那段小故事当中就可以看出:

长者命,不敢辞,谓之孝;辄引小者,把大的留给兄弟,谓之悌;大人问话,回答的有理有据,谓之礼。

着重说明的是,其时孔融只有四岁,正是当今呼之为熊孩子的年龄,却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表现的如此节制,一个让梨就处处体现出了儒家的精髓。

古人读书首重“修身”,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三等,无疑,孔融属于上等,生而知之,并且还能将之融化到血液当中,成为下意识的行为。

小孩

孔宙有这样的孩子,能不惊喜吗,后人看到这样的孩子,能不为之感慨并百般赞誉吗,所以,孔融让梨并不是小事,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小小年纪,在巨大诱惑面前,也能心地纯正,并随之体现出来的一种风度,而这种风度 ,别说现在,即便放到以后,也应该是十分稀缺的。

参考文献:《诗经》、《三字经》、《世说新语》、《齐民要术》等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孔融让梨中,孔融认为自己的食量小,就将大的梨让给了哥哥,族中的大人都认为孔融早慧,都认为他是个奇才,以后会有大作为。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最早在《世说新语》对事件有了详细描写,说明了孔融遵守公序良俗的美德,不过现在对于孔融让梨有了新的理解,变成了良好美德,成为了大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教育是错误的)

曾经有一句话有些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有些人一辈子治愈童年。(或者要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