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有哪些经典语录?
优质回答
1、 悠闲的生活始终需要一个怡静的内心,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欣赏大自然的胸怀。 ——林语堂
2、 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林语堂
3、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4、 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林语堂
5、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6、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 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林语堂
7、 诗歌为中国人的宗教。 ——林语堂
8、 智慧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 ——林语堂
9、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向,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 ——林语堂 《苏东坡传》
10、 苏东坡若回到民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林语堂 《苏东坡传》
11、 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 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12、 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 ——林语堂
13、 你只要说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会没有与你同感的人。 ——林语堂
14、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林语堂
15、 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16、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17、 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林语堂
18、 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 ——林语堂 《有不为斋随笔》
19、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林语堂
20、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林语堂 《苏东坡传》
林语堂是中国人,汉语是他的母语,他为什么用英语写作?
优质回答
跟成长环境有关,关于林语堂的生长背景, 其他几个回答已有所提及,不再赘述。
林语堂的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一直就接受着西方式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基督教文化,而且求学期间也一直上的教会式的学校,后来也到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大学)。
他任教期间也一直在外文系,后来又出国去了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后来由于资金问题又转去了德国的莱比锡大学。
他的求学经历均是以外文为主,主修的也是语言学。所以,他的外文水平足可以运用自如,这也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本人也说过,自己在进清华大学任教前接触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很少,远远不及西方。后来他便发奋读书,去补充欠缺的知识。
只能说他是个语言天才,很多东西即使学的比别人晚,但却很快能够理解并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文章即使用英语写,里面关于中国文化内容还是很独到精辟的。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美国创作的,例如《京华烟云》。而这部作品的很大来源是他想翻译《红楼梦》却又顾虑颇多,所以决定自己写一部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变迁的宏大规模的小说。
其创作的主要针对外国读者,他的身份也偏向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所以英文的直接写作更利于此,毕竟中西方思维模式以及语言感觉是有差别的。
例如,他的《苏东坡传》和《武则天传》里面内容就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细节以及人名一笔带过,只是轮廓式的勾勒大体历史背景。这样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外国读者更流畅的阅读。
就像我们在阅读外国人物传记时,如果一直出现不认识的人名,肯定会打断阅读思路并且很烦躁。因此,其作品的受众面更多在国外,所以采用英语写作
为什么林语堂说“西方的艺术来自于女人,中国的艺术来自于山水”呢?
优质回答
为什么林语堂说“西方的艺术来自于女人,中国的艺术来自于山水”呢?
中国文化的根是道,因此,讲究文章为天地立心,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讲究天人合一。如此,中国人认为山水是天地的才情,而才情是人心的山水。所谓寄情山水,寄情天地就是这种处世情怀。
西方更强调本能欲望。其宗教也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来为人世溯源。艺术本身体现一种宗教般的情感,艺术本身就能带给人一种莫名的愉悦或快感,甚至可以说,艺术的滋味甚至就是偷吃禁果的滋味。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更是强调了两性这种神秘动力的作用。
例如绘画,以此,东方的画作大多是写意山水而西方的画作大多是人物尤其是女性画和圣母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人文启蒙时代,更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而显露出人性的光辉,而女性更能体现这种表达。
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后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一生两次被提名为诺诺贝尔文学奖(1940年及1950年)。由于他熟悉东西方文化的特殊背景,因此文学作品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极富幽默感,以自己“童心未泯”自诩。大家熟悉的电视剧“京华烟云”的小说作者,一生著作颇丰,包括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他所说的“西方的艺术来自于女人,中国的艺术来自于山水”,实际上是用这种简洁、带点调侃的说法,形象地点出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
我们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看西方艺术史时,他们的绘画中女性写实油画很多,体现了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视觉与知觉的朴实性。
而我国艺术山水画突出的“情趣盎然,表现中国文人理想化的境界 ,更是抒发了古人审美情趣,山水画展现的是一种轻松宁静的自然状态,让读者看了之后觉得身临其境”。
其实,艺术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即人对自然的模仿,这点无论东西方艺术,均如此。
荷兰 约翰内斯·维米尔1665年创作绘画,戴珍珠耳环的姑娘,似比蒙娜丽莎更美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你觉得最悲凉的一句诗或一句话是什么?
优质回答
毛泽东主席晚年,常常流泪。看电影《红灯记》,放到李奶奶走向刑场的片段,他难过地要哭,读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他也要号啕大哭。甚至于看到有解放军进城的电影,他也哭得不能自已,只得让人中途扶走。他一手推举的农民总理陈永贵去看他,他握住陈永贵的手,讲不出话来,却是泪如泉涌。
伟人晚年,其心境之凄楚悲凉,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要说古往今来最悲慨的诗词,毛泽东主席据说写于1975年的《诉衷情/赠周恩来》绝对算一首。
《诉衷情/赠周恩来》
1975年/毛泽东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上、下两阕,共是一个意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忧心如焚。一句话,红色江山将来如何?这样的焦虑与忧思,显然缠绕着暮年毛泽东。伟人一生,常常是少数派。这使他一直异常孤独。越到晚年,凄孤之感越甚。
否则庾信的《枯树赋》,这一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怎么反反复复地读呢?500多字的古文篇幅,80多岁还能清晰背得。又是如此感伤凄婉之篇。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与《诉衷情/赠周恩来》词境,何等相似!读着这样的词,不免想到,当年那个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年毛泽东,是何等意气风发啊!
人间绡魂是离别,形单影孤,没有月夜的一帘幽夢,没有春风十里柔情,只有离别的刀锋划伤的伤恨…
孤灯伴冷衾,箫声独自鸣。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林语堂语录经典语录.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