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各自的风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优质回答
这说半天业不完(整)。只能说唐是诗(律诗旧体诗)创作的高峰,宋是词创作的高峰(词牌填词的词,不是歌词)。元朝是唱曲的曲词(文)创作的高峰。特点其类似。所谓高雅,豪迈,委婉,三种文学形式都可以表现出来。要分的话,唐朝因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美女描摹为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北宋战乱,此时还是写战争的律诗古体诗为最好,。到南宋,词才达到最高。但由于文人预见将末落,所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类的悲吟。元曲因小数民族统治,不能明着反对和不满,只能借古讽今。比如《窦娥冤》,冒辟疆之流/也有纯演戏的《西厢记》。…可能有说得不对,请谅解。
古人早就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庄”、”媚”、“谐”三字准确地概括了诗词曲风格上的不同。其实,还有一种与上述三者偕行的,于骈体文中常见的,完全可独立为一小类的,又深受百姓喜爱的语言艺术形式一一对联。如果把此四者放一起看,个人的体会是诗正词媚曲俗联工。
古语云”诗言志”,《说文解字》上对”志”的解释是”志,意也,从心之声”,而“诗”是言”志”的,这就决定了诗得写”心之声”,写理想化的生活,所以诗严肃而庄重,俨然是个正人君子,这就不免有种端着的姿态。其实诗于汉代就有了”咏志”的传统,唐诗则更是如此,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讲究雅正,追求”思无邪”的传统,都是端着的姿态。我们读唐诗,多少也能从中感受到唐朝的盛世繁华,在她的万千气象中,多少也能感觉到一些正人君子般的肃穆,甚至还能感觉到一点略带高傲的得意。但是一个人端着久了,连自己都会不喜欢自己了,就会想着偷偷地找人去KTV宣泄一被压抑的小情绪,哪怕是唱几声跑了调的流行歌曲,或扭几下小腰肢也是好的。于是在诗大行其道的唐朝,词就渐渐兴起了。
词,一般认为始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又叫诗余,即”诗人之余事”,这个名字很好地反映了词在唐代的地位。词,还叫”长短句”,这也很好地反映了它与诗在形式的不同。虽然词也讲格律,但较之于诗,已然自由许多。唐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就分律诗和绝句两类,各有五七言两种形式。而词则不同,它更趋向于负面小情绪的抒发,形式分上下阕,但它词牌众多,现存的词牌就有千余种,同一词牌还有变体,也就是词在字数、平仄、韵脚等方面的要求相对宽松。而填词,不需要端着,要的恰是放下架子,直写忧思,甚至只有写出凄凄婉婉的幽怨,那样子才楚楚可人。所以词以娇媚著称,以婉约传世。直到苏轼填词,词风才有所改变,词也才有了一点豪放的风骨。即便是以豪放著称的苏轼,其婉约词数量仍然远超过豪放词数量(至于为什么会有豪放风格的转变,可能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凄婉久了,就向往阳光,需要正能量。此暂且不论)。所以词婉约而娇媚,她就像一位美丽的佳人,步态轻盈,甚至还有几分西子的柔弱,娇喘微微,令人心疼。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它擅用铺陈,吸引眼球,有炫耀的意象,扩张的心态,表现出显豁直露的姿态。无论是性质和内容,只要是目之所及,兴之所至,皆可写来,它不像诗讲究寄托,不像词讲究含蓄,散曲是最自然也最自由的文学。这样的它更为人所喜。它虽没君子的庄严肃穆,没有佳人的万种风情,但它也算得上是位健壮能干的农妇,粗犷豪迈甚至有点野蛮,但也唱念做打的有声有色,有属于自己的乡俗韵味。元曲的这些特质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原,蒙古人的粗犷豪迈必然会在曲风上有所呈现。而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地位低下,知识份子们身上必然浸透着时代的特质,”他们既怀才不遇,又洒脱不羁;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悲观厌世,又故作旷达”,于是风流放浪隐逸成了潦倒文人在元散曲中的复奏和变奏,这就造成了元曲浑实而谐俗的艺术效果。
至于对联,其特点在联,在工。他像一个老学究,外表看似朴实简单,内功实则深沉高远。他时而是学究,面目严肃;时而是顽童,又活泼俏皮。庄媚谐可以并包。只是因为问题没有涉及到对联,又因时间不早,暂不赘述了。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读书体会,欠妥之处,请您包涵。
感恩遇见,感谢阅读!
古时候的唐诗、宋词、元曲各有什么特点?
优质回答
一、唐诗特点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唐诗形式是多样: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唐诗的风格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宋词特点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三、元曲特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元曲的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原曲,无不为后人向往和敬慕,在漫长的岁月中唐诗、宋词、元曲们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唐诗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
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较高的音乐性。
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由宋词开始,在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柳永的词有什么特点?
优质回答
柳永精通音律,取材广泛,词的艺术特点是善于铺叙而层次清楚,结构完整,善于传情状物写景叙情融为一体,雅俗共赏。词的艺术风格细致而又含蓄,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关于柳永词的特点,我共讲四点。
其一,是長调的倡导者。
例如他改变了词的体例,增加字数。如《長相思》从36字变作103字。《浪陶沙》从54字变作三叠144字。
其二,创作了大量的慢词。
其三,将俚语入词。使词通俗化口语化民间化。这是他的巨大贡献。使词从宫帏走到民间。
其四,表现内容上有4个方面,
1,离愁别绪。如《八声甘州》,《雨霖铃》为其代表作。
2,都市风貌。如《瑞鹧鴣》(其二),《一寸金》。
3,歌妓生活。如《集贤宾》。
4,咏物,咏史,咏仙。如《黄莺儿》,《受恩深》。
柳永是把词通俗化大众化的第一人。
(以上参考《细说大宋》,《人间词话》,《宋词一万首》)
有人说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那么唐诗和宋词的别致之处在哪?
优质回答
毫无疑问,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两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尚书.虞书》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唐诗与宋词,作为诗歌,除了共同具备诗歌的特点之外,也存在各自的“美”,也即题中所言的“别致”。
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唐诗,不管理近体还是古体,字数相对整齐,如七言、五言;而宋词,被称为“长短句”,也就是说句子长短不一致,不整齐,而恰恰这种不整齐,就是词的特别之处,可以说是词的“参差”之美。
其次,体现在内容上。“诗言志,词抒情”。词起于唐代,承于五代,盛于宋代,被称为“诗余”,可见其当初的地位,并不能与诗“并驾齐驱”。而五代时大多词以言情为主,用于坊间娱乐,至宋代“转型”后发扬光大,乃与诗并列。
再者,体现在格调上。“诗以气象胜,词以气韵胜。”(《豫斋词话·二十七》)我们读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感受到的是或雄浑或旷阔的气势,而读宋词,则是或沉郁或清婉的韵味。
再者,体现在感染力上。关于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刘勰最早提出用“诗力”来表示,其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故练于骨者,析词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钟嵘在《诗品》中沿用此概念并加以发展。唐诗之力与宋词之力,某亦曾有一比:“诗力贵健,词力贵柔。柔非弱也,如水之克石者,在其绵长也。” (《豫斋词话·二十八》)
以上是个人浅见,请方家批评指教!
我国是一个诗歌传统的国家,唐诗的兴盛,是前代诗人不断努力探索积累的结果。唐诗体现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形式上有绝句、律诗两大类。唐人为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讲究声调美、声韵美、对偶艺术美。内容上有歌颂自然美的田园风光,有激扬慷慨的军旅诗作,更有讽刺时弊的诙谐诗篇。我们熟读的唐诗三百首每一篇都是朗朗上口,回味无穷,经久不衰。
词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抒情形式。宋词不拘泥唐诗的整齐一致采用长短句。
善于营造,幽深僻远,迷离渺远,雄浑豪放的意境。宋词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宋词三百首是宋词的经典每当吟咏給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是什么?
优质回答
唐诗和宋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版本。首先它们的体裁就不一样,风格也不同。唐诗属于格律诗,主要分为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从形式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韵律。而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化,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究格律的新体诗。即包括了燕乐、民歌、近体格律三要素,又只有高度的音乐性,韵律美及生活气息。
好问题!诗和词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都是韵文,都属于格律派。比如诗分律绝古风。词分令引近慢。都有创作规则。开始都和音乐有关。比如开始时候的唐诗都是可以入曲的,不仅仅是乐府类别。像阳关三叠,清平调,还有杨柳枝,出塞曲等等。但是渐渐被文学化了就不适合演唱了。古风又叫古体诗,像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律绝属于近体诗。就是在平仄和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当然里面还涉及到了不合格律的,那个叫拗救。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就那么几种,感兴趣的可以问度娘。至于说唐诗呢?因为近体诗是确定于唐的。所以诗必唐。小提示,诗必须平水韵。
至于词,它的起源和诗有关,它最早叫诗余,但是它是真正和音乐伴生的。那就是词牌。什么是词牌呢?就是我们说得固定的曲谱。举个例子,一首歌在固定的曲谱子下面可以填写好几段歌词。但是词格律很严格,不但规定了字数,句数还规定个平仄,但是因为语言传承变化的缘故,导致某些懂音乐文人填词时候发现以前固定的平仄演唱起来并不那么协和,于是到了宋之后很多词牌中在平仄之外出现了一个变化叫中声,意思就是可平可仄。可惜很多词牌到了南宋之后渐渐失去曲谱只留下了词谱。渐渐地词也不能被演唱了。提示,词用词林正韵!题目太大,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总结近体诗,分五六七言,又分律绝。词有上千个词牌,有的和诗基本一样比如 瑞鹧鸪。但基本特色还是长短句!
什么是宋词?
优质回答
曲子词来源于乐府诗,又从唐诗哪里借鉴了写作技巧,慢慢发展成了成熟的词。五代是词代替唐诗地位的关键期,逐渐扭转了词在文人圈的地位。最终到了宋朝成了宋词,使词不仅替代了唐诗成了主要文学,还使词的成就达到了鼎盛。我们也不难发现,词是诗的一种变体,因此词也被称为是乐府或近体乐府。词仍然属于乐府和诗的大体系之内,只是诗的一种分支,或称为一种新的进化。后来宋词又进化成了元曲,被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元曲也仍属于乐府和诗的大体系之内。
词的风格发展也经历了五个阶段,例如《云瑶集》代表的民间词多粗造通俗,《花间集》代表的花间派多艳丽,南唐词多清秀,北宋词多婉约,南宋词多豪放。宋词的发展阶段和派别分类,相对唐诗来说更简单些,发展阶段可分为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派别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以婉约派为主,南宋以豪放派为主。北宋时期格律较为松散,南宋时期通过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努力格律变得严深,整体来看宋词的格律略比近体诗的格律略宽松些。
婉约派词人有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南宋的姜夔、吴文英、史达祖、蒋捷、张炎等人。豪放派词人有北宋的苏轼、贺铸等人,南宋的陈亮、岳飞、陆游、张孝祥、张元干、辛弃疾、刘过、刘辰翁、刘克庄等人。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核心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核心代表。柳永被称为宋朝第一位专业词人,也是第一位对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宋朝第一女词人,也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苏轼被称为宋朝第一大词人,豪放派的开创者;辛弃疾被称为南宋第一大词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在宋朝词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取代了诗歌的主流地位,但是仍有一大批文人在大量的进行诗歌的创作。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北宋后期的江西诗派的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他们三人被称为江西诗派三宗,他们以学习杜甫为主,因此杜甫自然也成了江西诗派的远祖。同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他们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促使宋朝诗歌进入第二个繁荣时期。江西诗派三宗和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主要以写诗为主,写词较少。
婉约派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唐末五代时期,花间词的艳丽、南唐词的清秀均属于婉约的先声。第二个时期是北宋初期,柳永开始对词进行全面的变革,创造了慢词,篇幅变大,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成为了民间词派代表。宰相词人晏殊依雅入词,他是宫廷词人的代表。欧阳修极力反对西昆体的浮华和太学体的苦涩,他们共同开创北宋婉约词风。第三个时期是北宋末南宋初期,以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开始严格讲究格律要求,刻意求工,他们正式开始给词装上了格律的束缚。第四个时期是北宋中期,以吴文英、史达祖等人推动宋词的格律走向基本定型。第五个时期是北宋末期,以“宋末四大家”蒋捷、周密、王沂孙、张炎彻底完成了宋词格律的定型,但以张炎为代表的宋词最后的词人,也标志着词在宋朝走到了尾声。
豪放派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期,北宋初期范仲淹以边塞风格写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出了豪放派的先声。第二个时期是开创期,北宋中期的苏轼为了脱离柳永婉约词的约束,开刻意采用豪放的词语来写词,正式开创了豪放派。第三个时期是中转期,北宋末期的贺铸在豪放派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北宋的豪放词风传递到了南宋,尤其对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个时期是鼎盛期,南宋前期的辛弃疾是豪放派集大成者,这个时期南宋不断地被北方的金辽侵略,出现了大量的边塞词人,开始大量的写豪放词,例如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等人。第五个时期是延续期,南朝后期的“辛派三刘”,即刘过、刘辰翁、刘克庄对豪放派的词风进行了延续。
词发展到了宋初最先出现了西昆体 ,是由杨亿、刘筠、钱惟演创立的一种诗歌派别,在当时最为流行。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西昆酬唱集》是由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宋朝馆阁文臣应和而作,主要学习李商隐的诗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浮华空洞,缺乏现实性,缺乏真实情感。同时和西昆体相互对着干的是石介为首的太学体,词风险怪奇涩,为当时的太学生所追捧。当时的诗、词、文风改革的主将欧阳修,极力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因为西昆体和太学体使词的创造进入了两个极端,一个太肤浅,一个太怪涩。欧阳修不仅对词风进行了变革,同时在他的努力下开始了第二次古文运动,因此宋朝的诗文发展走上了正路,对宋朝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阳修也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诗文皆好。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曾巩均是他的学生。据说欧阳修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对采用太学体写诗文的太学生一律都没给录取,从此高傲自大的太学生改过自新,开始写古文,北宋诗风文风从此大振。欧阳修对词的变革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延续李煜后期的词风,用词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二是让词走出宫体浮华和苦涩走向通俗,这点是和柳永对词的努力是一致的。欧阳修词的代表作有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等,我们分享一首欧阳修的著名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在暮春黄昏的闺怨。全词分为两片,上片描写了少妇独孤一人在庭院中忧伤,想见到自己的意中人,而意中人却没有回来。下片描写了少妇在暮春的黄昏独自观看落花,而感到美人迟暮,对无法留住自己的青春而发出了感慨。全词句句都在写凄美的景物,用来存托少妇内心的悲凉和忧伤。我们读完全篇没有看到一个字写忧伤悲凉,但当我们走进了词中的场景中,会不由的感到一丝丝悲凉和忧伤。我们从这首词中能读出李煜词的味道,语言流畅朴实,感情真挚,用凄美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心境,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可知欧阳修写词也多从李煜哪里得到了精华。此首词最大的亮点就是首句的“深深深”三字,写的是如此的巧妙,三个“深”字不仅增强了音律感,更加增强了景色的深、感情的深、意境的深。如果这首词去掉了这三个“深”字,自然就会失去最亮的色彩。后来的李清照从这三个“深”字得到了灵感,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加具有艺术高度的叠词,这七组叠词也成了千古名句,凡是读李清照词的人皆知。叠字叠词从诗经开始被大量的使用,唯独欧阳修和李清照的两首词用的最为巧妙。
我们都知道,诗可言志,亦是正统。而词,即便一朝之文体代表宋词,最初却不是高雅的文学活动,而只是小众的秦楼楚馆的唱词,它不言志,甚至没有作者的某种情感,只是为了符合音律需要而创作的。
最早的宋词,正如今天的流行歌词一般,若与传统的文学,正如小说,论文此等相较,为流行歌曲填词怎么也称不上”大道”。但是当这一文学载体,慢慢发展,参与的人多了,此歌词的含义消退,词本身的作用和美感便突显而出,慢慢成为宋朝之著名代表文学体裁。
那么古代填词的典范是谁呢?答案当指柳永。叶梦得曾说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指柳永填词通俗,也说明了其作为“作词家”的成功和受欢迎。柳永还有两典故,一为
“奉旨填词柳三变”,“奉旨”是自嘲,“填词”倒是实情。虽是调侃,其实也说明了作者仕途不顺,只能走此蹊径的无奈 ,毕竟读书从仕是我们千百年来成功代表的价值观。另一典故则是柳永与苏轼之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话后来也被视作两人词风不同的解读。
词最初就叫“曲子词”,曲是音乐,词是歌词,完整的词是音乐加歌词。作词者照着音乐填词,那些为人激赏的传播到世间,被人传唱,古代没有著作权的概念,各种曲调可以随手拿来填用。很多著名的词牌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比如《菩萨蛮》、《浣溪沙》,最早都是唐代的教坊曲。而有些兼具词曲创作能力的,像《如梦令》原名为《忆仙姿》,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自度曲”。什么叫“自度曲”?就是能够原创。据载,苏轼嫌这个曲名“不雅”,取了李存勖原词中的“如梦”二字,改称《如梦令》,按着李存勖的词仿填了两阙,方有如梦令后来的流行。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填词,甚至像词原本未有指代深意的特色改变,许多词亦用来寄托情怀,表达情绪,那么其作为歌词的作用便慢慢退散。词言情言志之特色亦随着其名气而慢慢走上正轨之大道。李清照曾点名说过“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齐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如此指名道姓的批评这些大文豪之词作,学问虽高,但其实是另类诗,没法按照曲调唱出来,甚是可爱。或许也只有像易安这样的才华,才敢如此直言,不过易安后来的词作或浓或淡,皆已偏离原来曲词之义,而其浓烈的感情和婉约的词风碰撞所产生的文学美感和价值,亦不需要再重复。
时间流转,当作为娱乐活动环节之一的“填词”,慢慢和“作曲”分离开来,词渐渐脱离了其本意,而成为一种优美的文学体载,我们当庆幸亦欢喜,正是这样的改变,让我们得以一睹那些古人的怀感及故事。
彦书诗词美文,欢迎喜欢诗词美文的朋友转发关注,感谢大家!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宋词的特点和风格.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