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简介及故事梗概(京剧赵氏孤儿简介)

《赵氏孤儿》内容简介?

优质回答

赵氏家族已经显赫了好几代,父亲赵盾是宰相,儿子赵朔是将军,儿子媳妇是王的姐姐庄姬。这样一个家族却被仇人屠岸贾一天之内斩尽杀绝,三百余人无一幸免。在丈夫遇难的时候,庄姬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孩子。帮助接生的民间医生程婴带走了庄姬的儿子,庄姬却死了。

屠岸贾一定要斩草除根。他下令将全城的婴儿收为人质,找不到赵氏孤儿就处死这些孩子。

程婴的妻子在丈夫外出时,把赵氏孤儿交给了来搜查的士兵,留下了自己的孩子。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只能承认这个孩子是他自己的儿子。屠岸贾终于找到了隐藏的程妻,程婴自己的儿子却被当作赵氏孤儿杀死了。

程婴将真正的赵氏孤儿带进了屠岸贾府中,作了仇人的门客。他发誓要让赵氏孤儿长大以后报仇。为了这个誓言,他在敌人身边生活了十五年,直到屠岸贾发现了这一切。

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优质回答

这个故事两个版本:

1,史记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①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弒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注①集解徐广曰:“按年表,救郑及诛灭,皆景公三年。”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 “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藳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①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注①集解徐广曰:“小儿被曰葆。”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觽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髃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髃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髃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篃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推次,晋复与赵武田邑,是景公之十七年也。而乃是春秋成公八年经书‘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于此说立赵武事者,注云‘终说之耳,非此年也’。”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① 注①集解新序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友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 正义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矣。 赵氏复位十一年,而晋厉公杀其大夫三郄。栾书畏及,乃遂弒其君厉公,更立襄公曾孙周,①是为悼公。晋由此大夫稍强。 注①集解徐广曰:“年表云襄公孙也。”索隐晋系家襄公少子,名周。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赵武死,谥为文子。

2,左传

”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搂婴。“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 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结论,后世人公认左传为真实的,史记太史公修饰太多。

赵氏孤儿的真相是什么?

优质回答

本期话题公元前583年,晋国第一政治豪门赵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灭门之祸:两位出任执政卿的家族重要成员被杀,家族封邑也被晋国公室没收,造成了后来坊间传说的“赵氏孤儿案”的惨剧。关于这场惨剧的发生,有人说是因为赵氏家族内部起了内讧,有人说是因为“屠岸贾”暗箭中伤,更有人说……,究竟这场扑朔迷离的政治事件,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呢?

公元前587年,无论对晋国还是对赵家,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晋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中军元帅、首辅大臣又换人了。郄克去世,栾书接替了他的职务。第二件则是晋国赵氏的门闱之内传出了一桩丑闻: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成公四年》

庄姬是已故下军主将赵朔的原配夫人。而赵婴齐则是赵朔的小叔。夫叔与侄媳做下了苟且之事,赵氏家族因此蒙羞,这让婴齐的两位哥哥赵同、赵括异常恼怒。到了第二年春天,他们连手将婴齐逐出了晋国:

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左传·成公五年传》

婴齐在流亡齐国之前警告两位兄长说,一旦我离开了,二位哥哥怕有大难临头。同、括对此不削一顾,谁曾想3年过后,婴齐的话居然应验了:

(公元前583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郄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传·成公八年传》

因为对赵同、赵括驱逐婴齐衔恨在心,庄姬向晋景公诬告同、括蓄意谋反。栾、郄两家卿族落井下石,为庄姬出具伪证,促使晋景公下达了武力讨伐的命令。

赵同、赵括双双罹难,赵氏家族的采邑田产也被公室尽数没收。还是韩厥出面向景公求情,景公才同意恢复赵氏的爵禄田邑,由庄姬之子——“赵氏孤儿”赵武继承。这便是“下宫之难”的简要经过。

历代学者对晋景公发动下宫之难的原因和目的多有猜测,纵观诸家歧说,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第一,“下宫之难”究竟是因庄姬进谗而发,还是因栾、郄作证而发?

第二,发动“下宫之难”是仅限于讨伐赵同、赵括,还是要将整个赵氏家族彻底铲除?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庄姬发难,她本来就是赵家的媳妇儿,当然不可能以族灭赵氏为目的,好歹还得给儿子赵武保留一份儿家当不是?但发难的要是栾氏和郄氏,那他们的目的何在,就得再做进一步的深究了。

我个人的看法,引发“下宫之难”的主要因素是栾、郄,具体地说,栾氏宗主、中军元帅栾书应该是事件的主谋。

至于庄姬,她不可能是“下宫之难”的主要策划者。因为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逐出晋国已经是3年前的旧事了。如果说庄姬因此怀恨,意欲中伤同、括,为姘夫报仇,那么依照常理推断,她应该在婴齐刚刚出逃,内心仇恨最为强烈的时候实施报复,没道理拖到3年以后才向景公诬陷同、括谋逆。

栾、郄二氏后来为庄姬伪造了赵同、赵括谋反的黑材料,这反过来证明庄姬一开始告发同、括的时候举证不力,她并没有抓到任何能够致赵同、赵括于死地的把柄。因此整整3年的时间,景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是,婴齐出逃之前对赵同、赵括说“我在,故栾氏不作”——我要是留在晋国,栾书就还不至于对你们下毒手。从涉事人的这番亲身观察也可以印证栾书才是“下宫之难”的策划者,他出具的伪证才具有最致命的杀伤力,至于庄姬,只是不幸沦为了栾书诛除异己的工具而已。

栾书为什么要制造“下宫之难”,又为什么要选在公元前583年的这个时间点上制造“下宫之难”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栾书受命为中军元帅的事儿说起。他这个中军元帅的上台很特别,跟此前晋国的历任中军元帅都不一样。

中军将:郄克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栾书 下军佐:推论当为赵同

这是公元前589年的晋国三军六卿名单,当时的栾书还是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军主将。两年以后首辅郄克故去,栾书却出人意料地越过排名靠前的荀首、荀庚和士燮三卿,被越级提拔到中军元帅的位置上。

晋景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为了遏制晋卿赵氏的一家独大,晋景公从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前就开始刻意扶植其他的卿族势力来制衡赵氏。到公元前593年,中行氏、范氏迭秉朝政,他们的崛起终结了赵氏专权的局面,晋国进入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新格局。

对晋景公来说,要维持这个来之不易的局面,他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要尽可能扩大参政的卿族数量,其次则必须设法抑制诸卿兼并,避免出现政治寡头。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景公在鞌之战的次年颁布了这样一道任命决定:

(公元前588年)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鞌之功也。——《左传·成公三年传》

在这一年,晋景公将晋国原有的三军六卿扩编到了规模空前的六军十二卿。扩军并不是因为晋国的军事力量有了成倍的增长——事实上,因为“军”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制单位,每一军统辖多少兵力是随战争需要而临时决定的,所以也就没必要因为兵力的增长而扩“军”——而是为了犒赏在公元前589年晋、齐鞌之战中立功的参战人员。

韩厥等六位大夫晋升为卿,这意味着晋国的领导权力被进一步分散,朝堂上能做主的人越来越多了。

又过了一年(公元前587年),中军元帅郄克去世,如果依照顺位递补的原则,荀首、荀庚和士燮继任的可能性都要大于栾书,但晋景公没有选择他们,这是因为:荀首是已故中军元帅荀林父的庶弟,智氏家族的宗主;荀庚则是荀林父的嫡长子,中行氏家族的宗主。

中行氏与智氏血脉同源,无论任命荀庚、荀首当中的哪一位出任首辅,只要联合另外一家,就足以形成对其他各卿族的绝对优势。至于士燮,他的父亲、致仕首辅士会这时候可还健在呢。

要是命士燮出任首辅,那就意味着范氏一门之内将有两位首辅大臣,谁又能够与之匹敌呢?一边是兄弟并肩,一边是父子连手,无论选谁,结果都会出现一个新的政治寡头,这是晋景公决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挑了实力最弱的栾书。

点栾书的将,晋景公的初衷只是不希望首辅大臣太强,对君权造成压迫。但站在栾书的角度想想,他这个“史上最弱势”的首辅大臣又该怎么当?

既然坐上了首辅的位置,你就不能一直这么弱势下去,否则邲之战时的荀林父就是榜样:副将先縠不听号令、违命出击,捅了大篓子还得是这个你首辅大臣站出来谢罪请死。就在栾书上台的两年以后,荀林父曾经遇到的难题就被摆到了栾书的跟前。

公元前585年,因为郑国背楚投晋,楚国令尹子重挥师北上,讨伐郑国。栾书以中军元帅的身份统领晋军南下救援,晋、楚两军在邲之战后又一次遭遇在了中原战场上。

《左传》载: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赵同、赵括欲战,请于武子,武子将许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谏曰:“不可。吾来救郑,楚师去我,吾遂至于此,是迁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成师以出,而败楚之二县,何荣之有焉?若不能败,为辱已甚,不如还也。”乃遂还。——《左传·成公六年传》

这一幕场景与邲之战何其相似:当初,晋军在邲之战前抵达黄河北岸,楚国已经与郑国签订了弭兵协议。是晋国中军副将先縠执意渡河挑衅才最终酿成了邲之战的惨败。如今晋、楚两军相遇于方城以北的绕角,楚军已经主动后撤了,可晋军又上赶着追了过去,攻击楚国的附属国蔡国。

更应该让栾书感到不安的是,他的下属中也有不听话的“先縠”:赵氏二卿赵同、赵括就像当年先縠在邲之战时的表现一样,极力主张对楚开战。

《左传》说:

于是军帅之欲战者众。或谓栾武子曰:“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子盍从众?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战者,三人而已。欲战者可谓众矣。《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

——《左传·成公六年传》

这时晋军的多数高级将领都支持赵同、赵括的意见,甚至军中已经出现了要求栾书服从多数的声音,这说明赵同、赵括的主战思想已经裹挟他人,对中军元帅栾书构成了压力。

婴齐出亡之前为什么要说如果他在,栾书还不至于对赵同、赵括下毒手?因为当年的邲之战时,赵同、赵括就是先縠的盲目追随者,而婴齐则对局势保持着更为冷静的观察,他可不会跟着两个哥哥瞎起哄。如果这一次绕角之战有婴齐劝着,栾书和赵同、赵括的矛盾还不至于激化,可现在婴齐已经不在了……

邲之战时先縠挑衅楚军,引爆大战,战败后并没有立即遭到追责,那是因为当初的赵氏一党还非常强势,中军元帅荀林父无力与之抗衡,先縠要开战他拦不住,战败了他也拿先縠无可奈可。

可到了绕角之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栾书虽然弱势,但在智氏、范氏和韩氏的支持下还就硬生生地把赵同、赵括的主战意见给压了下去。这说明在多边制衡的权力新格局下,赵氏如今的政治能量已经远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

官场上有句俗话,你没这么硬的后台就别说这么硬的话。现在赵同、赵括的后台已经软下来了,话茬儿还是这么硬,栾书能不对他们起杀心吗?所以这一次绕角之战,赵同、赵括挑战栾书的统帅权威应该是栾书下决心发动“下宫之难”的直接原因。

杜琪峰导演的电影《龙城岁月》里面,许警司对和联胜的帮会元老邓伯说:“我要秩序。谁搞麻烦我就打谁,打死他!”这大概也是栾书执政的一贯态度,不仅是针对赵家两兄弟。

公元前575年,也就是“下宫之难”的8年后,晋、楚两国又在鄢陵再度交兵。郄氏三卿郄至、郄锜和郄犨像赵同、赵括一样置主帅栾书的意志于不顾,违抗他的战术安排,主动出击。

《史记》载:

栾书又怨郄至不用其计而遂败楚,乃使人间谢楚。楚来诈厉公曰:“鄢陵之战实至召楚,欲作乱内子周立之。会与国不俱,是以事不成。”厉公告栾书,栾书曰:“其殆有矣,愿公试使人之周,微考之。”果使郄至于周。栾书又使公子周见郄至,郄至不知见卖也,厉公验之信然,遂怨郄至,欲杀之。——《史记·晋世家》

虽然鄢陵之战是晋国打赢了,但栾书仍对三郄不听号令耿耿于怀,于是设下反间计,污蔑郄氏勾结楚国,意图颠覆晋国的现政权,另立新君,诱导晋厉公攻杀三郄,还把他们的尸体陈列在朝堂里示众。

在栾书的逻辑里边儿,仗打不打得赢是次要的,维护首辅大臣的权威是主要的,谁当刺儿头,就拿谁开刀。而前有二赵,后有三郄,他们的做派如出一辙,都那么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因此也早有人对他们的命运结局做出过相似的预言:

《左传·宣公十五年传》: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左传·成公十三年传》:十三年春,晋侯使郄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郄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郄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左传·成公十四年传》: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叔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作为晋国的首辅大臣,栾书没有先前的赵盾那么强势和霸道,但他是一个可怕的阴谋家,接连两次伪造证据,诬陷赵氏和郄氏谋逆,导致五位执政卿先后被杀。

可能正是他的手段太过阴毒,后世传说才会以他为原型,虚构出了“赵氏孤儿案”中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屠岸贾。但特别说明的是,栾书策动“下宫之难”的目的仅限于打击赵同、赵括,绝非要消灭赵氏家族。

《国语·晋语六》记载: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国语·晋语六》

“下宫之难”的几年过后,及冠的“赵氏孤儿”赵武前往拜访中军元帅栾书,栾书接待这位世侄的态度非常热情,不但赞美他是个翩翩少年,还特意提到与赵武之父赵朔搭档的往事,勉励年轻人以自己的老长官、赵武的父亲赵朔为榜样,做一个华实兼备的士君子。

这个态度和当年邲之战时赵朔称赞栾书“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相映成趣,折射出栾书与赵氏大宗的关系其实一直都很融洽,并未因为“下宫之难”而反目成仇。

这样一来,下面这件事儿可就颇费琢磨了:

《左传》明明说赵氏大宗的爵禄采邑也在“下宫之难”时被晋国公室没收,还是韩厥帮忙求情,晋景公才发还给赵武的。如果这不是栾书所为,那又是谁出的主意呢?我的判断,是郄氏。

同样还是《国语》的这篇记载,赵武拜望过栾书之后,也依次去拜访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以及郄氏三卿。三郄对待赵武是何态度呢?

见郄驹伯(郄锜),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见苦成叔子(郄犨),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见温季子(郄至),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国语·晋语六》

把郄氏三卿与赵武的谈话归纳一下,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你年龄还小,资历又浅,哪儿那么容易在朝廷里谋一份好差事呢?相比于栾书会见赵武时的坦荡自若,郄氏三卿似乎对这位赵家晚辈有着很强的戒心。当赵武把拜会三郄的情景告诉大夫张孟后,张孟直截了当地批评三郄道:

“若夫三郄,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国语·晋语六》

这一趟,赵武历访诸卿,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氏对这位尚未踏入仕途的年轻人或送上祝福或资以鼓励,唯有郄氏显得非常各色,极力压制赵武,不欲其出仕,这恐怕跟他们在“下宫之难”当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关。

在“下宫之难”发生前,郄氏在晋国六军十二卿之中仅仅保有一席(即公元前587年中军元帅郄克去世,他的嫡长子郄锜入替卿职),而赵氏则占据最多的三席(赵同、赵括和赵旃为卿)。

但郄氏在“下宫之难”中往赵氏背后扎刀子,赵氏二卿赵同、赵括并罹其难,此后郄至、郄犨先后获得卿职,“一门三卿”便从赵氏移到了郄氏。

郄氏本是赵氏的盟友,郄至、郄锜的祖父郄缺就是靠着赵武之祖赵盾的栽培才最终爬上首辅之位的,三郄暗箭伤人,对不起朋友,所以心怀鬼胎的他们一见了赵武,第一反应都是:找后账的来了!“告诉你啊,现在朝廷里可没有你姓赵的位置了,老实待着。”——这副吃相,太难看了。

参考文献:

李世佳《“赵婴奔齐”事件解析》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韩)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关于赵氏孤儿,正史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版本,即《左传》版和《史记》版。

《史记》版

《史记》版比较有名,后世的戏剧、传说,包括现代的电影,基本上是以《史记》版为蓝本。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景公年代的晋国。

司寇屠岸贾陷害赵氏家族,将赵朔兄弟连同他们的妻儿老小全部杀死。

赵朔的妻子庄姬,原本是晋国公主,当时已经身怀六甲,躲到晋景公宫中避难,侥幸逃过一劫。庄姬在宫中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赵武。屠岸贾听到风声,带人闯入宫中搜查,扬言庄姬可以不杀,但赵氏遗孤一定要斩草除根。幸好庄姬提前将赵武藏起来了,屠岸贾才没有得逞。

但是,庄姬知道屠岸贾不会善罢甘休。为了保护赵武,她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好友程婴想出了一条计策。

程婴找了一个穷人家的婴儿(是偷是抢,或者是买,史上没有载),把他装在华丽的襁褓之中,由公孙杵臼带到山里藏起来。

然后程婴跑到屠岸贾那里去告密,说他知道赵氏孤儿在哪。在领取了一笔丰厚的赏金之后,他把屠岸贾带到了山里。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便大骂,抱着孩子死死不放,并且向屠岸贾磕头,请求他高抬贵手,放孩子一马。

屠岸贾他确认那孩子便是赵氏孤儿,下令将公孙杵臼和孩子杀死。程婴呆呆地看着这一切,脸色变得煞白,仿佛灵魂已经出了窍,连屠岸贾扔在他跟前的一包黄金都顾不上捡。直到屠岸贾等人走远,他才“扑通”一声,跪倒在公孙杵臼的尸体前,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

真正的赵氏孤儿,在程婴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十五年后,他出现在朝廷,在一些忠义之士的帮助下,消灭了屠岸贾,为家族报了大仇。

元剧版

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将《史记》的故事作了改编,使之更具戏剧性。简单地说,他对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作了一个小小调整——被杀的那个婴儿不是别人家的,正是程婴本人的儿子。为了保留赵家的血脉,程婴不但背负了卖友求荣的恶名,而且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1753年,法国大文豪、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伏尔泰偶尔看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剧本,马上被其生动曲折的情节所吸引,更为剧本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儒家仁义道德思想所折服,于是动手将其改编成五幕舞台剧,并于两年后在巴黎正式上演,获得空前成功。随后,英国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了《赵氏孤儿》,在伦敦公演,引起极大轰动,观众如痴如醉,文艺批评家也一边倒地给予好评,甚至有人将其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提并论,可谓盛极一时。

《赵氏孤儿》不但感动了中国人,而且穿越了文化的障碍,感动了启蒙时代的欧洲人。在伏尔泰看来,《赵氏孤儿》的主角不是赵武,而是公孙杵臼和程婴。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一个以生命为代价,一个忍受着世人的误解和唾骂,保护了赵家的血脉,履行了“士”对主人尽忠的承诺。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是赵朔的老婆庄姬,她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谨守妇道,三贞九烈,可谓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于一身,足以令巴黎上流社会那些装腔作势的贵族妇女和社交名媛黯然失色。

然而,据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史实与戏剧有很大差异。就连司马迁的记载,也不过是根据战国时期的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其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最大的疑点,是屠岸贾这个反面人物。

晋国自晋文公以来,国家大权便掌握在狐、赵、栾、士、韩、魏、荀等世家大族手中,一直到战国初年的三家分晋。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在这数百年中曾经出现过姓屠或者姓屠岸的这样一支旺族。

换句话说,屠岸贾是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大人物。除了在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出现过,便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左传》版

《左传》的记载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比较狗血。

事情的起因,是庄姬与赵婴有染。

赵婴是赵朔的叔叔。即使是在男女关系相对开放的春秋时代,这桩乱伦加偷情的风流韵事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赵朔是赵氏家族的族长,这顶绿帽子戴在赵朔头上,如同戴在整个赵氏家族头上,搞得赵家人都脸上无光。为了挽回影响,赵婴的哥哥——赵同和赵括出来主持公道,决定将赵婴流放到齐国。

后人很难猜测,庄姬和赵婴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肉体的愉悦,还是所谓的爱情?自赵婴走后,庄姬和赵朔的婚姻也就名存实亡了,她干脆和赵朔分居,带着儿子赵武住到了晋景公宫中。她既怨恨赵氏兄弟做事太绝情,又想念赵婴曾经给她带来的欢愉,日子一长,这种怨恨和思念便变成了恶魔。公元前583年夏天,庄姬向晋景公告状说,赵同和赵括兄弟阴谋叛乱。

早在这之前,赵氏家族因为过于强势,已经得罪了晋景公。现在,晋景公得到这条线索,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同年六月,晋景公宣布赵同、赵括阴谋叛乱,证据确凿,株连九族,将赵家老小满门抄斩。唯有赵武随着庄姬在宫中居住,没有受到牵连。

晋景公还打算将赵家的土地全部分给其他家族,但是经人劝阻,最终还是给赵武保留下来了。

赵武成年之后,也没有替家人报仇,而是继承家业,继续在晋国为官,后来还做到了中军元帅,也就是晋国的执政大臣。

这就是所谓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一位不贞的妇人陷害了整个家族。伏尔泰如果读到《左传》,不知作何感想?

《赵氏孤儿》中的孤儿是(赵盾,赵武,赵衰)?

优质回答

不少人都听过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当赵家遭遇灭门的时候,有一个孤儿死里逃生,后来在几位好汉的帮助下,终于得已平反了。然而这个备受大家追捧的感人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却并非如此。还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孤儿到底是谁?其实这一切都还要从晋文公时期说起。

晋文公重耳在当皇帝之前,他的命运十分的坎坷,这一切都要怪一个女子——骊姬。当时有人向晋献公,也就是他的父亲进贡了两个美女,骊氏姐妹,她们来到了后宫之后,备受晋献公的宠爱,后来还给他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原本重耳是太子,结果因为这个小男孩儿的母亲受宠,重耳被废了。 虽然改立太子,这是一件大事。晋献公还是愿意为了这个骊姬,得罪满朝的大臣。重耳和其他公子都被打发去了别国,但是骊姬仍然不放过他们,总是派人去追杀他们。重耳在这逃亡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大臣原因跟随他的。他再次回到晋国当上国君,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名叫赵衰的大臣。

当时重耳被流放的时候,赵衰一直跟随他,后来重耳逃到了齐国,齐桓公盛情款待重耳还为他娶了一位妻子。重耳在齐国待的十分开心,他不想再回晋国去了,可是跟随他出来的大臣们并不希望他在这里。于是赵衰在一天夜里将他灌醉了,带着他去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而赵衰也因此成为了晋文公的心腹大臣。 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顶替了他的位置。赵盾不仅辅佐了晋文公,还辅佐了下一位君王晋襄公,但是晋襄公在位没到两年他就去世了。赵盾在这几年里,将国家的大权都收在手中。晋襄公的离世,其实也让赵盾十分难办。因为按照规定,应该是晋襄公的太子夷皋继位,但是他还很小,赵盾觉得这样的小孩子不能够担当国君,而且夷皋的母亲家族势力十分强大,而赵盾和他们没有一点连襟关系,一旦太后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那么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并不怎么好。

于是他想要从晋襄公的亲戚中挑选一个人来当太子。当时他最属意的人便是在秦国做人质的公子雍。但是这件事却受到了太子母亲的阻挠,她总是隔三差五的就找赵盾哭诉一番,质问赵盾晋襄公到底哪点对不起他了,非要废了他的儿子。赵盾没辙,也解释不了。于是只能拥戴他上位了。可见赵盾虽然大权在握,但是还是有所顾忌的。夷皋上位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夷皋当了皇帝,他的母亲必然容不下赵盾,赵盾其实和他们的权利发生了冲突,毕竟太后大多都会扶持自己人上位,有了赵盾这块绊脚石,想来办事也极为不方便。再说这晋灵公,为人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总是贪图享乐,欺压宫里的宫女太监,有时候还为了一点小事滥杀无辜,这样的君王,也真是让赵盾无语了。

赵盾和晋灵公的关系越来越僵,直到此时才是我们所知道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晋灵公派了不少刺客去行刺,没想到刺客自己在半路上自裁了,赵盾也真是够幸运的,要不是刺客自杀,或许他就死了,也没有之后的故事了。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晋灵公摆了鸿门宴,想在宴会上除去赵盾,结果有人给他报信,赵盾又逃过一劫。 晋灵公连着下手也没能得逞,赵盾害怕下一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于是赶紧跑了,没想到刚跑,还没跑出晋国的城门,他的兄弟赵穿就干了一件大事,他杀了晋灵公,赵盾听到消息后,立刻回去主持大局,迎了晋灵公的叔父黑臀登基,也就是晋成公。

晋灵公被杀,不管和赵盾有没有关系,大家都认为是他指使的,因此不少人都议论他,而且赵盾根本没有调查晋灵公一案,这个杀君案件就这么过了。在晋朝的历史上,关于赵盾弑君一事,是史官董狐所记载。 通过还原历史真相,看来赵盾和影视剧中的差距不小呢。赵家在赵盾的带领下越发的昌盛,女子也都入驻后宫,可以说是前朝后朝都有赵家的势力,如此庞大的势力也成了皇帝忌惮的目标,直到晋景公上位,赵家才被他连根铲除。

赵氏孤儿唯一生存者赵武,能逃过屠岸贾的追杀,是晋景公放水吗?

优质回答

有可能啊,《左传》记载当时赵朔(赵武之父)死后,老婆赵庄姬与小叔子赵婴私通,被赵家人发现,流放了赵婴,赵庄姬带着儿子住到了她国君哥哥的宫中,他对赵家人恨之入骨,就给她哥哥进谗言说赵氏要造反,国君把姓赵的所有人都杀了,只剩下一个赵武和流放在外的赵婴。

不过太史公的记载说,全靠他爹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用自己的儿子把赵武换下来,然后另一个门客程婴拼死保护,才活了下来。

个人觉得还是左传比较可靠。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赵氏孤儿简介及故事梗概.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