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优质回答: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大概“恕”字可以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诉子贡一个行事标准,就是用自己的好恶来衡量别人,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都是一样的,自己不喜欢的别人肯定不喜欢,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别人肯定也不愿意,比如挨打,都知道不是好事,没有人想挨打,(别提黄盖,人家是为了抗曹大局。)自己不想挨打,那你就不要去打别人。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只有人人达到“仁”的境界,社会才会和谐,人间才能春风徐徐,温情怡人。“仁”就是“爱”。正像一句歌词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在告诫人们,所谓的“仁”实现起来其实很简单,只要每个人都不再逼迫别人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自己与别人打交道时设身处地想一想,及时纠正过分的行为,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多多去做别人乐意接受的事情,也就是多做好事,多多行善,那么“仁”就可以实现了。
道理确实很简单,比如你不愿意自己的麦子被践踏,那你就不要践踏别人的麦子 ,你不喜欢丢东西,那你就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你自己想活的平安快乐,那你就不要去伤害别人……人人都能检讨反思自己的行为,大家都相安无事,最后皆大欢喜。那么孔子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我认为效法的人肯定是有的,毕竟两千年来《论语》一直是学子们的必修课,谦谦君子大有人在,“悲天悯人”的善人肯定不少,如刘备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不法分子”还是有的,因为它跟某些人膨胀的“欲望”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些人在利益面前,会把圣人的遗训抛到了脑后,如地主盘剥穷人,强盗打家劫舍,小偷小摸伺机作案,“村霸”倚强凌弱,流氓欺侮妇女等等,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善良的人们如待宰的羔羊,要养活一大批不劳而获的贵族阶层,要统治阶级去“仁”就是一句空话,他们只要劳苦大众去“仁”,便于他们的统治,而他们自己,一旦受到威胁,就会撕下虚伪的面纱,从来不去考虑什么礼义廉耻和仁义道德,更不会考虑人民的感受 ,在他们眼里只有权利和富贵。
在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要认真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能认真遵守法纪,奉出一份爱心,大家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爱分享文化的【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我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是别人不喜欢的我不一定不喜欢,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虽然读起来有点绕,但是我的信条是这样的。别人“施”给我的,我不一定不喜欢,但我认为我有权拒绝。我所“欲”的会通过双手得到,而不是投机取巧。并且,此话前面还有三个字,在有前提的情况下,我认为有些东西,是可以“施”于别人的。
勿施于人不代表不能把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而是有前提的。
1、接触儒家思想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一起再来回味一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代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不想要的东西都不能“施”于他人。
举个例子:
过年期间,由于家里无聊,父母喜欢唱歌,所以买了2个话筒,但是现在恢复正常生活了,父母又没时间了,唱多了不喜欢唱歌了,所以话筒就没用了,但是由于种种聊天,就把这个话筒给了邻居,邻居非常高兴。并且每天在家嗨歌。
我认为这也算是己所不欲的一种,在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物品上,给别人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下对方的态度,并且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的施是健康的,是提倡的。而不是一味的被文字禁锢,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代表“己所欲,施于人”
既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这样理解为“己所欲,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能给别人,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强加于别人吗?当然不是的!
举个例子:
例如榴莲这个水果之王,喜欢吃的人,会强加推给别人吃吗?相信会的,并且对方不吃还会一直在说榴莲好吃,但是对方即便是吃了,可能一时半会也会接受不了。
这就验证了己所欲,施于人不一定是好事情。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工作中,对于是否施于人,一定要有技巧。
1、分享是件好事,但分享给别人的东西,经过一起严肃的拒绝后,决不能在给与。
2、尝试性的分享给他人,并不是肯定的态度,这样避免尴尬。
3、自己不想要,对方想要,可以选择交换的方式。
【结语】
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事情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能强迫给别人做。
其他网友回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具民间传播的广泛性,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化具有深刻代表性的一句话。
看似平凡简单,其实是需要人们正襟危坐,捧在手里,记在心里,刻在脑里,奉为圭臬的一句话。
据说这句话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的《世界伦理宣言》中。
这么一句字面意思即很清楚的话,该怎么理解呢?
很简单,那就是——不要随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隐含的意思是——一定要尊重人,一定要理解人。
怎么就能做到呢?要懂得换位思考。
总之,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大智慧,绝非常人所能做到!
其他网友回答
原文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去的事情或者自己不喜欢的想法,就不要叫别人去做,或者就不要强加于人。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就下来的遗训,但是如今又有多少人能记住这道人类的智慧呢?
一、挑三拣四、拈轻怕重。现在有这种思想和行为的人很多,把最好的,自己最喜欢的都先抢走了,不喜欢的,不好的,都留给别人,这种思想就是没有好好学习古人的思想,没有好好学习文化。
二、玩心眼、设计害人。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奸巨滑的人,设计使别人进入陷进,自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这种人是要不得的,根本没能学到我们祖宗的遗训。
三、没有担当,推脱责任,别人背锅。这种如今大有人在,遇到危险或者对自己不利的,就赶紧逃脱,例如,这次疫情爆发,就很快映射出那么一部分人,临阵逃脱,拒不服从,就算做错了事情,就想法立即逃脱,脱离干系,让别人来给你背锅,这也是典型没有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自己不需要了,当大人情送人。这种我个人觉得是不好的,虽然别人并不一定嫌弃,但是你送人的东西也是自己不喜欢的,古话说,送人须好啊,所有就有很多人,自己不要也就可以丢弃,或者让别人来选择,而不是当作大人情送人,感觉别人还欠了你的人情。这个也是没能充分理解这句古人遗训。
五、截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充当自己的成绩。这个在当今的学术界和影视界特别多,学术复制粘贴别人的劳动成果,影视明星找替身,自己不愿干的就找别人来替你完成。这是不好的,我们也有好多一线巨星,不管是在高难度动作和危险的动作,他们都自己去完成。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去做,不敢去尝试的,就不能给别人来替你完成。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