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统和军统为什么对立(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的区别是什么)

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有什么区别?还有就是CC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都是国民党的特务机关,CC是指以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在国民党内的一股势力,而中统的领导就是CC系的。他们以国民党组织部和中统局为根基,向文化、教育等区域横向进展。国民党军统和中统的区别是:

1、军统的全名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的全名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2、军统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而中统是在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由陈立夫任局长。

3、中统主要是控制党务部门。军统主要渗透军事部门。

扩展资料:

中统和军统,都是在抗战时期才有的名字,在抗战后都分别改组。军统局的特务称为组员或通讯员,多系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人员;当地录用者需经组长引荐,局方批准,并经试用合格。试用期间,称为试用员或试用通讯员。尚未经局方批准的,称为运用员或运用通讯员。

而中统局的人员分工大致有四种:一是调查工作人员(简称调工);二是特种情报工作人员简称特情人员;三是党员调查网(简称cc党网,又称党员通讯网),是在中国国民党党内进行防共和监视其内部人员的监察人员;四是通讯员,是中统局在各机关、学校、企业内部发展的工作人员。

民国时期的中统和军统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的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进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被肃清。

中统与军统的区别

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

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C.C系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1937年,党务调查处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

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

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站”,在各省设“区”,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特工人员最多时近五万名,分布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

加之军统负责人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

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倒是得以保存和发展。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中统的职能

中统局的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国民党特务机关。它和“军统”都是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他们网络党羽、特务的手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破坏活动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捕风捉影,乱抓乱捕,制造了许多冤狱。

中统局特务组织的原始机构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内的党务调查科,它成立于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这段时间内,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先后担任调查科主任一职。

1930年徐恩曾继任后,开始了他对中统特务系统长达15年的直接领导,直到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职,永不录用”,由叶秀峰继任。调查科最初分设采访、整理两个股,各设总干事一人,下设干事、助理干事若干人。

1930年夏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除一般特务活动仍由采访股负责外,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组的负责人由调查科采访股的得力干事顾建中担任。

1930年夏,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该组由整理股干事刘清源负责。

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总部”,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园路132号瞻园内。该部迄1938年撤销之时止,前后共七年时间。特工总部是一个完全秘密的组织。它成立后即在各省、市、县和国民党特别党部内陆续建立了下属机构“特务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还设立了秘密“行动区”。

1934年,蒋介石为统一特务组织,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设立调查统计局(这与后来以戴笠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两码事),以贺耀祖为局长,陈立夫为副局长,下设3个处:一处为党务处,徐恩曾任处长;二处为军警处,戴笠任处长;三处为邮电检查处,丁默任处长。1935年,国民党中央机关扩编,党务调查科改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均设于南京丁家桥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内,在二楼西南角两间房子内办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在这9年中,其组织之庞杂,人员之众多,罪恶之重大较其他各阶段为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

1939年7月始迁到中山二路川东师范。1946年迁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园路)。中统局成立后,原特工总部宣告结束。

1947年4月中统局改头换面,历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

1949年2月,国民政府党通局划归内政部领导,改称内政部调查局,简称内调局。国民政府败退宝岛台湾后,于1954年10月,又将内调局改组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军统的职能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国民党政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特务组织。1938年8月成立。军统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

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局内勤组织有军事情报、党政情报、电讯、警务、惩戒、训练和策反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在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别班”。其基本组织为“组”及直属情报人员。

当年“军统局”特务,专门以监视、逮捕、绑架和暗杀等手段,进行反共活动。另一方面,军统特务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对打击日本侵略和汉奸,起了一定作用。

1946年戴笠乘坐飞机失事死后,军统局进行改组,其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由郑介民任厅长;军统局的正式名称亦改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专责保密防谍工作,确保国家安全。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1950年,保密局恢复正式编组,于台北士林芝山岩设立局本部,以持续执行国内保防工作及情报搜集之重责大任,并主导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员会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报机构改制。保密局改组为国防部情报局,专责执行战略预警情报搜集、研整之任务。保防侦查等业务拨归“司法行政部调查局”接管。

1984年发生江南案,当时之情报局长汪希苓亦被捕入狱,情报局再次大改组。1985年7月1日,情报局与国防部特种情报室并编成立军事情报局,隶属国防部参谋本部,受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总部在台北阳明山下的芝山,设有情报学校训练间谍,军方内部称该处为山竹营区。

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优质回答

说这个的话,有很大区别。

中统,全称是1938年的蓝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源于1927年的中央党务调查科,是CC系掌握的特务组织,1932年升党务调查处,1935年重组特工总部。1937年10月,各特务机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老军统),特工总部为第一处,1938年与戴笠分家。1947年改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内政部调查局,1954年改司法行政部调查局。

第一任中统局长徐恩曾:

第二任中统局长叶秀峰:

军统,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起源于1927年的军委会密查组,看名称就知道这是常凯申委员长的临时机构,由戴笠领导,人员编制经费紧张,当时号称十人团可见一斑。1932年密查组改复兴社特务处才算有了正式编制。1937年10月成为老军统第二处,但无法共存,1938年8月与中统彻底分离,戴笠为新军统副局长,实际主持工作。1946年改国防部保密局,1955年改国防部情报局。

从组织形态说,中统高于军统。

中统是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局长是蓝党秘书长兼任。军统是军事委员会所属。

工作侧重不同

中统主要针对CCP与蓝党内部地方派别的调查。因此,中统风评不好,非蒋系与地方派别都非常厌恶中统。

中统实际掌握者陈立夫:

军统主要从事对日与地方军阀的情报,也对CCP进行军情调查,轻易不参与蓝党内部派别活动,因此党内非蒋势力与军统关系比较和缓,黄埔系更视军统为自己人。

从具体表现来说,也要分时间

前面说了,中统前身是党务调查科,1928年开始CC系完全控制党务,向全国各地派驻党部,党部领导人即便不是党务调查科大特务也会提供掩护,中统当然就有组织体系上的巨大优势。

重要的是,党务调查科还控制警察与邮政体系,通过邮件检查都能获得大量线索,因此党务调查科破获大量案件,如白鑫、顾顺章等都是中统的功劳。

大叛徒顾顺章:

反观戴笠,人员编制不足,经费缺乏,所以抗战前,军统体系名声不显。

抗战爆发后,局势变化很大。

因为国土沦丧多,蓝党地方基层组织大量丧失,人员或者投降或者逃散,中统的情报能力锐减,屡遭常凯申的痛斥。而抗战以军事优先,军统得到人员资金设备的大量资源支持,又因军统与黄埔系的先天亲密关系,戴笠对老师学长比较恭敬,得到军方的照顾更多,威力逐步显示出来。

军统第二任局长郑介民:

到抗战结束,军统拥有公开身份的特工人员5万,公开武装力量如军委会别动军、忠义救国军、中美合作营、交警总队等超过10万人。秘密情报员如在日本南洋等地,国军团以上单位,国内地级以上城市甚至大中学校都有分布,合计有15万以上秘密人员。戴笠还控制警政部、交警总局等机构并试图在美国人支持下争夺海军总司令。

保密局长毛人凤:

正因为军统庞大得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克格勃并列为三大特务组织,常凯申决心分解。1946年戴笠死后,公开武装力量剥离给国防部二厅,核心部分缩减改组为保密局。由是,军统自此大衰,此后表现与抗战时期完全不可等同。

为什么看到的影视作品大多出现的是军统,鲜有以中统为主的?

优质回答

题材不同而已。中统本身较隐秘,政治色彩浓些,一般作家不好把握。

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优质回答

曾经号称“蒋介石头号智囊”的杨永泰,1936年在湖北省主席的任上不明不白的就挂了,案子一直没有破。明眼人都知道,这与陈果夫陈立夫的“CC系”脱不了干系,并且这样明显的暗杀行动,恐怕二陈控制的“党务调查处”(中统前身)也是第一嫌疑单位。

试想一下,蒋介石身边如此身份的高级幕僚长和封疆大吏,都逃不掉中统的小黑手,精于权谋的蒋介石如何不惊惧有加?陈氏兄弟虽然是蒋的嫡系,但当时的权力膨胀实在过快,并且陈立夫此人的最大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抓权,民国党政和警察系统的要员,多为CC保举和安插。

杨永泰被贬出中枢和横尸街头,就是因为动了二陈的奶酪,因为杨某人也非常擅于弄权。CC虽然没有军权,但是却掌握着当时最大的特务组织,是秘密活动的行家里手,所以杨永泰事件,其实是给蒋介石敲了一记警钟,从此以后,他开始大力扶植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

所以,黄埔系的“特务处”从一开始就是制衡中统的有力工具,戴笠自然也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从来对中统毫不客气。按照戴笠黄埔六期都没有毕业的资历,凭什么有胆量跟老字号中统叫板?当然是背后有人撑腰嘛。当特务处接管“南昌行营密查组”的所有人员和设备后,已经一跃成为最大的特务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整合所有的秘密行动和情报人员,蒋介石下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陈立夫为首任局长、南京警察厅长陈焯为副局长。原党务调查处改编为一处,原复兴社特务处改编为第二处,同时还成立了负责邮电检查的第三处,搞笑的是,这个军统局从局本部到三个处,居然是分四个地点各自办公的。

按理说,局长既然由“中统创始人”担任,第一处应该很吃香很牛叉吧?no,戴笠对陈局长至多是表面恭敬,暗地里根本不鸟他,更与徐恩曾的一处因为权力、经费和办案权争得不可开交。很多时候,戴笠有事情根本不向“军统局长”汇报,而是直接面呈蒋介石,陈立夫亦无可奈何。

在戴笠与徐恩曾较量的初期,双方还顾忌着一些面子,没有撕破脸皮明着干,只是暗中憋着劲互搞。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军事情报和谍报工作成为重心,徐恩曾的第一处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戴笠第二处多为黄埔军官,行动力和专业性较强,所以戴笠权势日重,双方的争斗把军统局闹得乌烟瘴气,反而削弱了整体特工力量,蒋介石无奈下令分家。

1938年戴笠的一处升格为军统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属于现役单位;徐恩曾的二处独立出去成立中统局,隶属于“中央党部”,属于党务机构,其实严格来说,提问是有暇疵的,因为只有军统算是国民政府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而中统是党务机构,并不算民国政府机关。

分家时对双方的职责范围也进行了分工,不染指军队是给中统划的红线,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立仁及其部下一身军装是错误的,中统不是军事单位,不穿军装不挂军衔。既然双方职责划分已经清晰,那么争斗就应该消停了吧?

当然不是,在蒋介石手下的三大政治派别中(政学系、CC系、黄埔系),始终存在着争当主流派别的矛盾,其中政学系是一群老官僚(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他们主要控制政府部门,与主军的黄埔系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黄埔系看来,CC系及其附属的中统,才是他们成为唯一嫡系的大敌。

比如像陈诚、胡宗南等人都暗中以蒋的接班人自居,就是这种思想作祟。黄埔时期就担任校长机要秘书的陈立夫自然也不甘示弱,因此这两个派系必然通过各种办法,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以便在蒋介石面前争宠夺利。

而军统正是黄埔系的急先锋,中统则是CC系的代表性机构,因此这俩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双方老大也很清楚,蒋介石既不会坐看中统吃掉军统,也不会允许军统打垮中统,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只要不威胁蒋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但会默许,甚至会希望这种矛盾存在下去,其结果就是军统和中统互相掐个不停,狗咬狗并且嘴里的毛越来越多。

在戴笠的强势运作下,到抗战末期军统的势力极为庞大,已有打垮中统之势,封建思想严重喜欢搞派系平衡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了,再密令钱大钧、胡宗南、唐纵、宣铁吾组成“五人秘密小组”监控戴笠和军统,名单上这才四个,怎么少个人呢?因为组长正是蒋介石自己。

军统和中统它们名自负责什么?是怎么分工的?

优质回答

军统和中统是国民党两大特工情报组织,中统源于1920年代末期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军统源于1930年代初期成立的力行社特务处。

军统戴笠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整合情报力量,国民党中央将党务调查科和力行社特务处合并组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设第一处和第二处,第一处以原党务调查科为基础组成,处长徐恩曾;第二处以力行社特务处为基础组成,处长戴笠。1938年初,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和第二处分家,以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徐恩曾以副局长身份主持工作;以第二处为基础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以副局长身份主持工作。

中统徐恩曾

军统和中统延续了原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和力行社特务处的大体工作范围,原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要对付共产党,1930年代初中期全国各地的中共地下组织主要是调查科破获的,中统成立后,继续负责党派工作和各种反对派政治势力。因为抗战期间国民党与中共及各民主党派结成抗日统一战线,中统的工作量减少了许多,规模、人员和权力也被军统远远抛下。 戴笠(前左一)陪同蒋介石视察军统局工作

军统主要负责军队监督、帮会联络、警务稽查、邮电航空交通检查、缉私等工作,还有就是负责对沦陷区敌伪势力的制裁以及对日情报搜集和电文破译等工作,这在当时都是重中之重。军统的势力在抗战期间得到大规模膨胀,不仅拥有数万名内外勤人员,还有直属特务部队和中美合作所等中外情报合作机构,戴笠也成为蒋介石身边的红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统和军统为什么对立.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