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作者简介(长恨歌作者表达的情感)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汉皇”呢?

优质回答

你好,我提岀我的看法供探讨:

第一是作者所处时代所限,还适当予以避讳。

第二是借代,这是一种文学手法。

第三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也是玩文字游戏,就是说秦始皇重色思倾国,也都知道说的是唐玄宗,但是他生活的时代必竟是唐朝,唐玄宗的子孙还当着皇帝,如果犯忌也好开脱,擦边球。

如何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

优质回答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早在作者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可见白居易的七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流传有多广了。

可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分歧,一般的编者都会模棱两可地说,“为什么‘长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但这让初学者多少有些困惑,往往难以揣摩,难以感受和品位。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更好地解读这首诗呢?

通常对这首诗有以下三种认识:一种是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唐玄宗沉迷美色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造成了这个不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另一种认识是诗的后半部分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他的重色轻国导致了政治悲剧,而反过来,国之不幸又导致了二人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成为悲剧的承受着,因而有人说,这也许就是故事的特殊、曲折之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之所在。还有人说,诗人在《长恨歌》后半部分中竭力描述并为之歌颂的李、杨缠绵爱情,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透到了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明皇不再是那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贵妃也不再是那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红颜祸水。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普遍的价值,成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着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此,这首诗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但作为今人的我们,觉得既然作者命诗题为“长恨”,就必有其“长恨”的意味在里面,如果是“歌颂”岂不是冲淡了主题,有“背题”之嫌?这对于这样一位享有盛名的大诗人来说,似乎是不妥的,他绝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那么,诗人究竟在“恨”什么呢?

我们说,读诗最好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经历,他曾写过一首《潜别离》的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白,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据说,这首诗背后隐藏着诗人一段曾令作者绝望的爱情经历:他年轻时与一个情深意重的女子湘灵有过一段悲戚的故事。或许,诗人在《长恨歌》后半部分中竭力描述并为之歌颂的李、杨缠绵爱情就是自己与湘灵爱情的不由再现!

但无论怎样,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是遭遇了挫折而没有结果――这是真的,那他的心灵深处当会有深深遗恨的了。这种情感在写《长恨歌》时恰巧找到了结合点,得到了很好的抒发。

那我们可否再这样分析:传统的分析都是从家国的大角度或男人的角度去分析的,那只要兴国了女人就是贤内助,误国了男人可以逃过责难,唯女人是“红颜祸水”。即使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杨贵妃,说回来也是一个女人,作为她,有没有“恨”呢?马嵬自缢,贵妃是否也恨贵为天子的玄宗,竟没能保住自己的的爱妃,以续恩爱?这是何等悲哀呀!以此推衍,作为人君,你玄宗未能庇护你的子民,免受战乱之苦;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男人,你也没能保护住一个弱女子,这也确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这样考虑,是不是更加人性化,也极大地深化了主题呢?

况且,这样理解,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关键时刻都不起作用,那以前的百般恩爱,千般缠绵,万般山盟海誓,又有何用呢?这些,还不值得“长恨”吗?

另外,我们说读诗还要“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以得之。”(《孟子?万章上》)意思是说,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时,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结合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我们觉得除了传统的几种理解,再加上这样理解也似乎更合情合理一些。

当然,再退一步说,如果诗中写的唐杨爱情真的那么缠绵、那么“天长地久”的话,那只能说明唐明皇至死都对自己重色轻国未悔过,那是不是也说明他作为国君,有点抓小舍大了呢?这与孟子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传统优秀民族精神是不是有点相悖呢?这是不是不仅仅引起了诗人之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还会引起千百年来亿万读者“恨”无止休呢?

这是一首咏叹唐玄宗与楊贵犯爱情悲剧的长篇叙事诗。若没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恐怕不会产生《长恨歌》,唐玄宗为何三千宠爱在一身,这就是爱情之妙哉!当时的楊贵妃因兵变早逝,但唐玄宗仍是此恨绵绵无尽期!这首长诗高度地描写表达了唐玄宗与楊贵妃的爱情,成为爱情诗的千古绝唱。

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内容,艺术角度等分析,哪几句感触深?

优质回答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和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历史故事和传说,为我们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的起因,过程,悲剧结局,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揭露出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罪恶本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诗中反复渲染唐玄宗终日纵欲,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从而才引发了安史之乱,使自己成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的角度出发,农夫觉得有以下几句对自已感触最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从以上所摘录的诗句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纵欲,酒色是一切祸害的根源。虽然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令人感动,同情,但其祸国殃民的这种作法是令人不齿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借李隆基、杨玉环的特殊身份,化去了三十四年的年龄差距,抹掉了夫妻生活不和谐的阴影,洗尽了父娶子妻乱伦无行的污秽,从历史的泥潭里净化出了一朵莲花,在千百年来的读者心中,掀起爱情的波涛,摇撼着人们的情思。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会在《长恨歌》的爱情的熔炉里熔化分解,自觉地投身在情天恨海之中。

《长恨歌》共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前三十句写爱之热烈,中四十四句写思之深沉,后四十六句写情之专注,从实到虚,从现实的苦乐到理想的追求,有余音绕梁,袅袅不绝的艺术魅力。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劈头两句,写尽天下有情多情之人的特色。“汉皇”,即唐皇。选择皇帝做爱情诗的主人公,是因为皇帝是人间至尊,享有最高的权势和最多的财富,给爱情安排了一个高层次。“倾国”是用典,意指美人。“重色思倾国”,单刀直入,揭示了两性关系中最隐密也最核心的心理要求和美学思想。普天之下,率土之滨,性别无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李隆基的”御宇多年求不得”和杨玉环的“天生丽质难自弃”,是佳偶天成。以帝王之尊,统治九州之大,求妻不难。“求不得”,是自视甚高,不降格以求,是情场中的高尚纯真的情种,不是渔色的狂徒。杨玉环有天生丽质之美,但自尊自重自爱,“养在深闺人未识”,是温柔乡中的奇香美玉,而不是风月场中的水性杨花。这两者的结合,从物质到精神,从肉欲到心灵,都具备了和谐、热烈、忠诚、专一的基础。从“回眸一笑百媚生” 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就是沿着这个思想轨迹来展开描写的。

“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下六句,寓情于人,写杨玉环在神秘的初恋中,千娇百媚,不胜其情。这回眸一笑、春寒赐浴、侍儿扶起、新承恩泽,这百媚生、洗凝脂、娇无力,都是妙龄女子在情、性、物、势诸方面得到满足后焕发出来的情态:如醉如痴,如仙家,如梦境。“云鬓花颜金步摇”以下六句,寓情于事,写李、杨二人,两性关系的和谐、幸福。新婚燕尔,恩爱夫妻,在芙蓉帐中嫌春宵太短,难偿情爱绵长,是人之常情,情之常理。芙蓉帐中,着一“暖”字,情态毕现。“从此君王不早朝”,以夸张之词,极写诗中主人公在情波爱海中如胶似漆,甜蜜如饴。君王不早朝是诗中男主人公的愿望,也是女主人公的要求。只有如此难解难分,神魂颠倒,才能表达爱的热烈,爱的深切。“后官宫丽三千人”以下十二句,极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爱的专诚。置“佳丽三千”于不顾,仅钟情于“一身”,其诚笃,其专一,无与伦比。金屋藏娇,玉楼欢宴,其宝爱,其珍视,无以复加。“列土”,乃列土封侯。此指杨玉环兄弟姊妹皆有封赏。皇亲受封官爵,是历代遗风,祖宗垂范。兄弟列土,光彩生门,恩泽广被,惠及姻亲,是帝王家夫妻恩爱特殊的表达方式。骊山官中,杨玉环轻歌慢舞,分外娇娆;李隆基身沉情海,尽日相随。“看不足”,虽俗,却真,充分表达了李隆基的情深情切与情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转折。历史学家们总在探求安史之乱的起因,诗人只看到了安史之乱破坏李隆基、杨玉环梦一般甜美的爱情生活。“惊破《霓裳羽衣曲》”显然是一个恰切的比喻。李、杨的爱情和婚姻,象一首诗,象一支歌。然而这首美好的诗,这支动听的歌,被来自渔阳的战争鼙鼓声淹没了,破坏了。“九重城阙烟尘生”以下十句,叙述杨玉环之死。杨玉环的死因,写得极含糊,以“六军不发”,造成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见其突然,也见其惨状。“无奈何”、“无人收”、“救不得”把李隆基的处境作了强调,卸去了历史的、道义的责任,再以“回看血泪相和流”一句,把他拉进爱情的旋涡中来。流血的是杨,流“泪”的是李,“血泪相和流”,他们的爱情在生离死别的悲切中继续升华。从新婚娈婉到死别生离,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是漫长的岁月,但在诗章里,却是转眼之间。诗人只有利用强烈的反差形成的精神波折,尽情地抒发,以填充读者时差的欠缺。用延宕强烈反差的震荡,来缓解这骤然形成的精神冲击。“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六句,极写李隆基陷入一片情思。其中“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四句,将叙事、写景、抒情融汇在一起,天衣无缝。四川的江水,蜀地的青山,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连续排比,桩桩件件,触处生情。李隆基之于杨玉环,神魂颠倒矣,丧魂失魄矣。通过其乱其迷,其痴其呆,以见其思之深沉,爱之诚笃。至于将“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肠断”,移动一字,成“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声韵铿锵,神韵飘逸。这里,我们不仅想象到了他月下的伤感,而且看到了他伤感的愁容:我们不仅看到了他雨夜的烦恼,而且听到了他的哀叹声声。如此驱词遣字的能力,称得上是造化天工。

“长恨歌”中的“恨”字应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巜長恨歌》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是写唐玄宗的江山美人不可兼得的遗憾,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唐玄宗因色误国的遗憾。这两种遗憾都具有历史感和人文情怀,因而可视为千古长恨。

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二、盛世不再之恨,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优质回答

诚邀,平民之宴为你解读《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经典爱情故事。现在对《长恨歌》的主题存有诸多争议,一说讽喻诗,二说爱情诗,有的还说二者兼有。答案究竟是什么呢?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们重点品析一下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主题的说法:

其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谈到他的创作手法,即为“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长恨歌》末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作者的创作初衷是表述爱情的。白居易自己曾在一首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这就说明《长恨歌》是一篇写风情的作品。

其二,白居易诗论指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白居易认为诗意所重者为讽喻诗,所轻者为感伤诗。他在《与元九书》特别点出“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很明显,他把《长恨歌》视之为“所轻”者。可见,诗人创作《长恨歌》是一曲爱情的咏叹调。

其三,历史上,白居易不管在仕途上如何的起落沉浮,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始终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的。比如在《长恨歌》中,最后诗人还把杨玉环净化成了一个理想的女神,更赋予她爱情至善的品性,所以《长恨歌》是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对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由此可见《长恨歌》的主题应该还是以爱情为主,以情通贯全篇。??

问《长恨歌》的主题?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爱恨情仇。

白居易为中唐著名诗人,是唐诗的高产作者之一,他作的诗现存达3000余首,占全唐诗的7%左右。他的诗平易、通俗,连老妪都能理解。其中的《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抒情长诗,世人最为喜爱。

《长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为题材,先简要摡括了:杨玉环长大成人、选入宫、封为贵妃、乱政(安史之乱)、君王无奈马崽赐她死的经过。笔锋一转,重点描述两人的爱情经历及盼望来世重逢。最后用两人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结尾。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全诗佳句连连,如: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上穷碧落下黄泉、梨花一技春带雨等,历来被后人引用。

据说此诗是唐宪宗年间,白居易在陕西当县尉时,被朋友相邀后创作的。二人相约,由白居易写《长恨歌》诗,朋友另作《长恨歌传》。后诗与文发表后,《长恨歌》诗大受欢迎,千古流传。

白居易的《长恨歌》你最欣赏哪几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应该被谴责吗?

优质回答

感谢君的邀请。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是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全诗形象地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用历史人物和传说,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成功地塑造出唐明皇和杨玉环两个典型的艺术型象,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千百年来,感动了千百万的读者。农夫最喜欢该诗结尾的几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几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名句,是全诗中的”点晴”之笔,充分抒发出唐明皇对于爱情的忠贞和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字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

但农夫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评价,无疑是成功的。但他所歌颂的对象,唐玄宗和杨玉环两个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应该谴责的。尤其是唐玄宗,正是由于他”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纵情,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最后才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诗作于唐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引起巨大反响。

长恨歌最著名的句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李杨的爱情应该被谴责吗?我的认为是: 对所有帝王来说,爱情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没有必要对一个人或一种爱情负责。但是,爱情在唐玄宗那里,不仅成了全部,而且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这就值得人们尊敬。杨贵妃的特点,史书上说她,“极善歌舞,邃晓音律,智算警颖,迎意辄悟。”于是,“帝大喜悦。”她让玄宗高兴,玄宗也变着法子让她高兴。不说吃荔枝的事,就说在宫廷里专职为她做衣服和打造首饰的匠人就有一千多人。

白居易笔下的李杨爱情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并以同情的态度赞颂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但洪升却以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作为基本主题。这就使人看过更多的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杨贵妃,看待李杨之间的感情。

李杨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尤其是杨玉环,可谓达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颂了他们美丽而崇高的灵魂,歌颂了他们爱情的胜利”。从对李、杨各自态度的描写上看,这种爱情理想便是“真挚专一”,“富于牺牲精神”。“但与此同时,作者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

爱情是没有对错的,特别是帝王爱情。唐明皇是风流天子形象,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本就是宫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爱情。这充分表现在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痴情及他们爱情的最后结局上。但尽管如此,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描写在赞扬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颂。并且颂扬爱情的主题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在《长生殿》里,李、杨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于七夕之夜向牛郎织女双星发誓要永远相爱。杨贵妃流着眼泪乞巧。当唐玄宗问她流泪的原因时,杨贵妃答道:“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因此,受了感动的唐玄宗就发出了山盟海誓,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爱情之花终于完全绽放。

安史之乱后,玄宗移葬杨贵妃。在挖坟墓时,发现她所佩的香囊还在。玄宗睹物思人,泪流满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玄宗每每看到贵妃的画像,都要伤心落泪。所以在〈长生殿〉里,使得这一对有情人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在仙界实现了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长恨歌作者简介.jpg”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