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
优质回答:
刘娥是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的权势非常大,在历史上她和武则天以及吕后齐名,她当时权势已经压过了宋仁宗,完全可以废除宋仁宗取而代之,但是她始终没有像武则天一般变成女皇。是她不想吗?还是她不敢?
刘娥称帝没有意义
刘娥不是不想称帝也不是不敢称帝,而是她称帝以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先看刘娥出身,刘娥出身非常低微,早年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一位孤女,她没有兄弟姐妹,据传闻她在十二三岁时曾经嫁给过银匠龚美,后来龚美家贫,又把她卖给了当时还是王爷的宋真宗赵恒,从此刘娥攀上高枝变凤凰。
刘娥发迹之后,为了报答龚美,她认龚美为兄长,而龚美也从此改名刘美,成为了刘娥唯一的娘家人,刘美为人庸庸碌碌,没有什么能力,刘娥发达以后,刘美因为能力问题也只是出任了一些虚职官位,所以刘娥与武则天和吕后不同,她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支持。
而且假设刘娥称帝以后,她为了把皇位传给谁?刘美的后人吗?那朝臣肯定不干,而且也没有意义,不还是得传位给养子宋仁宗赵祯,那何必做这恶人,背上恶名,宋仁宗年幼,朝政大权都在刘娥手里,她虽无皇帝名分,确有皇帝之实,所以何必再背恶名。
这是刘娥早就想明白的地方,所以她一生没有称帝,也给自己在后世历史上留下的比较高的评价,历史评价她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刘娥想过称帝
刘娥最初可不是没想过称帝,刘娥执掌北宋大权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执掌大权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斗倒了两名宰相和一位王爷。
其实刘娥在宋真宗晚期就已经开始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宋真宗处理朝政掌握权力了,但是宋真宗时期的明相寇准非常反感刘娥,他担心刘娥是第二个武则天,会威胁到皇权,所以他多次想劝宋真宗废掉刘娥的皇后之位。
结果刘娥在政治上很快找到盟友,她利用奸臣丁谓、曹利用、王钦若等人斗倒了一代名相寇准,将寇准贬官雷州,最后寇准客死雷州。
宋真宗在后期也发现了刘娥比较有权利欲和野心,所以他在临死前把宋仁宗赵祯托付给刘娥,允许她临朝称制,但是又担心刘娥会成为武则天,于是他想再给弟弟赵元俨一道旨意,由赵元俨和刘娥共同辅佐年幼的宋仁宗,这位赵元俨就是民间传说的八贤王。
赵元俨其实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他想趁着宋仁宗年幼独揽大权,结果刘娥也担心他想揽权,所以在宋真宗临死前,刘娥故意使计策吓跑了赵元俨,使得他认为宫内有人想暗害他,不敢入宫见哥哥宋真宗最后一面,最终宋真宗也没等来弟弟就咽气了,没有当面向赵元俨嘱托。
宋仁宗继位后,刘娥不停用政治手段打压赵元俨派系,最终逼得赵元俨闭门谢客,只能做一个闲散富贵王爷。
赵元俨被斗垮以后,就轮到了刘娥昔日的政治盟友丁谓,当年将寇准罢免相位以后,接替寇准出任宰相的就是丁谓,宋仁宗十三岁继位,尚在幼年,丁谓认为皇帝年幼,刘娥时女流之辈,他便想独揽大权架空刘娥。
结果就是丁谓可是小瞧了刘娥这个女流之辈,刘娥很快发现丁谓野心,于是再度施展雷霆手段,很快罢免了丁谓的相位,将丁谓贬官海南崖州,最终丁谓也是客死崖州。
至此刘娥彻底掌控了北宋最高权力,当时很多善于谄媚的大臣如程琳等人曾劝谏刘娥效仿武则天称帝,但是被刘娥否决了。
刘娥虽然拒绝了效仿武则天称帝的提议,但是她做的僭越行为也很多,这也是后世对她比较不满的地方,刘娥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她在祭祀北宋太庙或出席重大典礼活动时都会身着龙袍,也就是皇帝的衣服出席,这说明刘娥有过称帝的野心。
刘娥并非不敢称帝
但是刘娥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主管条件,并非她不敢称帝,以刘娥整治寇准和丁谓的手段来看,她的政治手段还是非常高明,所以她如果想称帝,北宋那些士大夫还真拦不住她。
上面说过刘娥娘家基本没人,而且刘娥一生没有生育孩子,她唯一的孩子宋仁宗赵祯是她的养子,并不是她亲生,所以刘娥称帝只能是自己图一时之名分和爽快,而且她还会受到后世唾骂。
刘娥曾经问过群臣,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当时著名的谏臣鲁宗道直接回怼刘娥,他说武则天乃大唐之罪人也。刘娥听后默然不语,场面十分尴尬。
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娥考虑到了武则天在后世背负的骂名,而她如果称帝除了有了皇帝名号之外,对她没有太大好处,她不称帝,北宋最高的权力也掌握在她手里,所以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刘娥为娘家亲族冒险一搏称帝,用刘氏取代赵氏,这样做的话即使背负了千古骂名也还值得,但是刘娥娘家基本没有人,她即使称帝,皇位最终还是得还给养子赵祯,然后她还不落好,在历史上背负骂名,所以称帝的性价比太低,刘娥是非常精明强干的女人,她把这笔账早就算清楚了,因此刘娥最终拒绝称帝。
写在最后
刘娥最终没有取代宋仁宗而称帝也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贤名,而且刘娥在临死时强烈示意宋仁宗在她死后将她身上龙袍换掉,以后服下葬,这说明了刘娥最终还是选择顾及了自己身后名声。
刘娥其实主要还是权力欲比较强盛,她一直到死都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说明了她权力欲非常强,在刘娥临朝称制后期,宋仁宗已经年近二十,很多朝臣都上书让刘娥还政宋仁宗,好能让仁宗亲政,但是刘娥始终拒绝,并且将建议还政的官员全部贬官打压。
所以怎么看刘娥都不是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权力欲极强。
但是刘娥处理朝政还算是很有能力,她为“仁宗盛治”奠定了基础,她留给宋仁宗的是相对富庶基础深厚的北宋江山。
而且刘娥最终没有称帝,坚持以后服陪葬宋真宗赵恒,说明了她内心是忠于丈夫宋真宗赵恒的,也因此刘娥在历史上名声还是比较不错,算是一代贤后。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宋真宗第一个妻子是潘美的女儿,即位前已去世;即位后所立的郭皇后也不长寿,不久就死了。
宋真宗第三位皇后,就是著名的刘皇后。
宋真宗去世之后,刘皇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达十余年之久。
事实上,刘太后作为宋代母后掌权的第一人,这位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皇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想当年,宋真宗的中宫多年没有皇后。
事实上,在众多的妃嫔中,真宗属意的是刘德妃。
这个刘德妃就是刘娥,她是四川成都人,出身很微贱,是个孤女,不得已十来岁就嫁给当地的小银匠。
那个前任丈夫走街串巷为人打造银器,她就摇拨浪鼓招徕顾客,后来,他们一起来到了北宋的京城。
宋真宗当时刚刚被封为襄王,他有一个“神女梦”,只想娶一个川妹子,他一向认为蜀地女子“多材慧”,
而这对刚刚到京城谋生的小夫妻,因为贫寒,没法过日子。
那个穷丈夫正准备把自己的妻子刘娥改嫁,后来,经襄王府给事张耆介绍,刘娥也就顺利进入了王府,不曾想她却大受王爷的欢喜。
这个王爷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民女,到一个权倾天下的太后,不消说,每一步走得都非常不容易。
刘娥最后当了太后,她没有必要再去冒险当女皇,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呀!
主要还是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刘太后确实想过要当皇帝,她也有一个“女皇梦”!但是因为没有忘记过去的穷日子,不敢铤而走险!
经过对比,后人发现,这个刘太后,其实与千古女皇武则天,有颇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出生于四川,其身上都有一股川妹子的泼辣。
有人阿谀奉承刘太后,要给刘氏家族立七庙,但是有忠臣鲁宗道站出来说:“若立刘氏为七庙,那么皇家该立几庙?”
刘太后为此碰了一鼻子灰。
可能正是因为有像这样的大臣,才使得刘太后在当女皇这件事上,一直不敢有大的动作。
鲁宗道不久,也去世了,鲁宗道是亳州人氏,生平刚直嫉恶,死后赐谥号简肃。
刘太后亲自前去祭拜,惋惜不止。
这也是后人称刘太后为“刘贤后”的缘故。
后来,当大臣程琳在进献《武后临朝图》的时候,刘太后赶紧把图扔在地上,说:“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即使是如此表决心,刘太后仍然对“女皇梦”念念不忘。
不久,朝廷准备举行祭祀太庙的大典。
刘太后自知时日无多,因为小皇帝马上要亲政了,她觉得这辈子没做成女皇,实在是个遗憾,就想趁此机会穿着天子衮冕去祭祀太庙,过把瘾!
薛奎进谏道:“太后要是穿着龙袍,打算行什么礼参拜?是天子礼,还是太后礼呢?
刘太后不听,执意为之,她居然头戴皇冠,身披龙袍,坐着皇辇到太庙去祭祀了。
这也算是黄袍加身了,但仅仅是一种祭祀活动,既然太后一定要穿皇帝级别的服装,大臣们也就不好解决反对了。
可见,刘太后确实有当女皇的想法,只是不敢当皇帝而已!
其二、刘娥垂帘听政达十一年,成为宋朝第一位临朝的母后,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说来说去就是胆量不行!
这个刘娥不是一个大恶人,她在后宫几乎没有杀过人,哪怕是最应该“杀人灭口”的机密事,她也没有开杀戒。
举一个两例子:
但丁谓这时权倾中外,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
刘太后知道丁谓擅断朝政的种种劣迹,她也知道丁谓要她下的诏书,实际上在架空她。
所以没过多久,刘太后就瞅准丁谓的一个破绽,直击命门,借机将其贬到天涯海角之遥的崖州,刘太后最终才独享了大权。
作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女人,人们往往将刘太后与汉朝吕后、唐朝武则天相提并论,史家却对她的评价很高:“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据说,她有一个侍女李氏,李氏竞然与皇帝产下一子。
刘皇后遂收养了这个孩子,与杨淑妃共同抚育,让孩子叫她为大娘娘,叫杨淑妃为小娘娘。
这个孩子就是赵受益,在立为太子时改名赵祯,也即后来的仁宗皇帝。
由于刘太后的控制,仁宗当了皇帝,却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真宗去世后,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开始了十二年的垂帘听政,成为宋王朝的实际掌控者。
但是,这个李氏一直活着,有没有被暗杀掉,以至于后来宋仁宗才知道真相!
事实上,小皇帝的生母李氏病重,才由顺容升为宸妃。
她从儿子被刘氏夺走之后,始终不发一言,平时也很安分守己。
宫中都惧怕刘太后,没有人敢泄漏以前的事。所以仁宗长大后,就将刘太后视为生母,并不知自己是李氏所生。
但是,李氏居然活着!没有被杀,可见刘太后还算不上有“杀伐决断”的女人,没有胆量的太后如何能当女皇呢!
从这个事看,这是刘太后很没有面子的事,也说明她没有做大事的胆量,哪里敢去当女皇,因为当女皇就得像武则天那样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去“杀伐决断”。
其三、垂帘之初,刘太后曾许诺待仁宗长成即还政给他,但直到仁宗已经二十岁,刘太后仍没有还政的意思!可见刘太后又有自己的权力欲望!
大臣们开始纷纷要求仁宗亲政,刘太后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干脆将呼声强烈的大臣调离京城。
刘太后自己并不是皇上的亲妈。
孤儿寡母主持天下,内廷中刀光剑影,危机四伏,这些像巨大的石块压在刘太后的胸口,让她喘不上气来,她要做的只有牢牢地抓住权力之剑。
有一天,朝堂之上,大臣罗拜。
此时,范仲淹不过是刚入朝堂的小小的秘阁校理。
对于太后把持朝政、贪恋权力,大家心知肚明,可是整个朝堂除了讨好的声音外,便是一片唯唯诺诺。
宋仁宗已经成年,范仲淹就请太后还政。
他的奏折刚刚上报朝廷,还没有讨论,刘太后反将范仲淹赶出了京城,把他派到通州去了。
后来,刘太后染上了风寒。
宋仁宗为她搜罗天下的名医,终归无效,一个月后,刘太后便撒手人寰了,享年六十五岁。
总而言之,刘太后临朝掌权有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施。
大臣程琳也曾献上武则天临朝图,刘太后扔在地上说:“我不做这有负祖宗的事情。”
太后晚年,宦官罗崇勋、江德明等趁机窃权,龙袍祭太庙的事就是由二人出的主意。
据说,这位太后在生命弥留的时候,不能说话,就用手扯着自己的衣服,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宋仁宗在旁边瞧着,不免怀疑,送终以后询问大臣。薛奎说:“太后的意思,想必是因为自己穿着龙袍,若穿着这身衣服,如何在地下见先帝?”
她的儿子宋仁宗明白过来,随即用前皇后的朝服入殓了。
到最后,这位刘太后连龙袍也不敢穿了,可见她也就是满足虚荣罢了!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当女皇!
一起探讨历史问题,欢迎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清平乐》播出后,有人疑惑太后刘娥为什么没有称帝,是不想称帝? 还是不敢称帝?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刘娥当然想称帝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
从1022年起,54岁的宋真宗驾崩,刘娥开始执政,到1033年太庙大典结束后,刘娥彻底还政,前后大约有11年的时间。
刘娥,一直到自己身体实在是不行了,才彻底地交出政权。
说明了什么?
坐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手握国家千军万马之大权,说刘娥不留念权势?说刘娥不想名正言顺地当皇帝,鬼都不相信?
大家看,在《清平乐》的第5集,要举行祭太庙大典的前夕,刘娥提出自己要着衮服祭祀太庙。
所谓衮服,是指皇帝的礼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才穿的衣服。
从这一点,充分说明刘娥的心里,一直有个当皇帝的梦。
刘娥是个理性的人
那么,刘娥一直把持朝政,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呢?何况,当时儿子仁宗还年幼?
这与刘娥个人性格有关,因为,刘娥是个很理性的人!
当年刘娥和赵恒相爱的时候,遭到了赵恒父亲宋太宗的暴力反对。
赵恒不忍和刘娥分开,就将刘娥偷偷藏在一个大臣的家里。整整15年,刘娥没有迈出门一步,而是利用这15年的时间,研习琴棋书画,博览群书。
15年的时间,说来容易!
可是,躲在一个地方,不见天日,还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素质,这种行为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
刘娥绝对不是一般的人,她高度的自律,高度的理性,为她后来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娥有称帝的条件吗?
当然有!
第1:刘娥是个执政的能手
在15年的幽静岁月里博览群书,到后来宋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实际上,宋真宗最后两年皇帝的政务,都是刘娥处理的。
第2:刘娥有这个能力
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刘娥完成了从宋真宗时代到宋仁宗时代政权的平稳交接,更为宋朝在宋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刘娥对待大臣的把握上,是非分明,具有睿智的眼光。
丁谓是北宋的宰相,是个天才式人物。最初,刘娥在培植自己势力的时候,想方设法和丁谓结联姻,结成了亲戚关系。
然而,丁谓依靠自己的聪明,作恶太多。最后,刘娥将这个自己培养的大臣罢相贬职。
刘娥为什么不称帝?
刘娥既然一直有称帝的梦想,又有这个称帝的能力,为什么到后来她还是没有称帝呢?仅仅只是穿了一次衮服,过瘾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刘娥是个理性的人,她对自己称帝之路做过深刻的评估。
首先:称帝之路很艰难。
因为刘娥出身卑微,娘家人势单力薄。不像吕雉,她的娘家哥哥一直都是她坚强有力的后援。
其次:称帝之后的意义不大。
刘娥没有生育,她也并非宋仁宗赵祯的生母。
即使刘娥费尽心事称帝了,最后还是要还政于宋仁宗。吕雉也好,武则天也罢,她们称帝后都可以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娘家人带来利益。
这一点,是刘娥不称帝的最关键的地方。
最后,刘娥看重她和宋真宗的感情,她不想违背赵恒的心意。
刘娥临死前,不停地拉扯身上的衮服。可以看得出,她不愿意穿着天子的衮服,去见地下的宋真宗。
刘娥是宋真宗的妻子,却不是宋仁宗的母亲,皇位是宋真宗留给儿子宋仁宗的。如果刘娥真的称帝了,就说明刘娥抢了宋真宗儿子的皇位。
也就是说,刘娥背叛了宋真宗。
刘娥是个理性的人,她不愿意做这种事。
所以,当程琳拿着《武后临朝图》给刘娥看时,刘太后当机将图掷于地上,说道:
“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三少说:
刘娥在祭祖前几天,夜夜咳喘,不能平卧,御医已经不敢再用重药了。刘娥要求穿衮服,是因为她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十年监国的辛苦,穿一次衮服,圆梦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慈禧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宋仁宗时期的太后刘娥,为什么?因为这个女人跟慈禧很相似,都是权倾朝野的太后,都有登基称帝的可能,都没有称帝。
刘娥这个大姐很不安分,她做了太后以后,最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是穿龙袍,没事儿就穿龙袍睡龙椅,压根不把宋仁宗放在眼里。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咱是要登基称帝的女人。可是到最后她还是憋住了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不敢吗?
刘娥还真的不敢称帝。
历史上中原王朝真正称帝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这一位。为什么武则天敢如此明目张胆地称帝?她有能力不假,最关键的是有人可以为她善后。
武则天有俩傻儿子,李显和李旦还活着,这两个人是李治的儿子,李唐王朝正儿八经的嫡子孙,所以他们是有继承权的。
谓等请太后御别殿,太后遣张景宗、雷允恭谕曰:”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请帝与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议已定,太后忽出手书,第欲禁中阅章奏,遇大事即召对辅臣。其谋出于丁谓,非太后意也。谓既贬,冯拯等三上奏,请如初议。帝亦以为言,于是始同御承明殿。—《宋史》
将来武则天挂了以后,不管是哪一个登基称帝,那都是她武则天的儿子,儿子当然不会清算自己的老妈,所以武则天可以放心大胆地玩。
刘娥就不一样了,刘娥是宋真宗最爱的女人,很早就立为了皇后,可是刘娥不孕不育,这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皇后不能生育的话,自然就要从其他女人的孩子里选一个出来继承皇位。为此宋真宗便选中了赵祯。
赵祯的母亲李宸妃当时只是刘娥身边的宫女,宋真宗跟她相亲相爱以后,就生下了赵祯。但是这只是宋真宗和刘娥的计谋罢了,生下的赵祯立刻就过继给了刘娥。
这么一来刘娥可就有了儿子了,自然也就能坐稳皇后的位置了。但是纸包不住火,将来这件事总归会被人给揭开,这就是刘娥担心的地方。
武则天死后有李显和李旦为她善后,可自己死后有谁来善后呢?赵祯不是自己亲生的,又被自己架空了,将来如果她登基称帝了,更是要废了赵祯。
这么一来刘娥和赵祯可就彻底结仇了,为此刘娥根本就不敢登基称帝,她担心将来会有人清算她。
刘娥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宋真宗看中的是刘娥的美貌,刘娥看中的则是宋真宗的江山。很显然让一个普通女人一步登天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嫁得好。
刘娥是嫁得好的那种,一口气就从平民成为了豪门贵妇,而且是顶尖水平的那种贵妇。等到宋真宗死后,刘娥就彻底掌握了朝政。
这位大姐是个能人啊,一手提溜着年幼的宋仁宗,一手操持着军国大事,什么都不耽误,可谓是宋朝最有权势的人了。
嫁人嫁到这份上,也算是到头了。刘娥主政期间,宋仁宗连个屁都要悄悄放,为什么?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因为一个屁大的事情被废了。
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儿子,换谁来当皇帝,还不是刘娥自己来决定?为此宋仁宗只能唯唯诺诺地跟在刘娥身后。
在朝中她也是很有手段,找机会把权臣丁谓给贬谪到了崖州,又逼迫八贤王赵元俨变成了一个装疯卖傻的王爷,从此不理朝政。
这么一来无论是皇帝还是群臣,都牢牢掌握在刘娥的手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不少人曾经劝告刘娥,让刘娥登基称帝,学习武则天。
富弼上疏曰:昔庄献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赖一二忠臣救护之,使庄献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今陛下始获暂 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谴逐之。陛下以万乘之尊,谓废一妇人甚为小事,然所损之体则极大也。—《宋史》
刘娥临朝称制,一直到死都不肯把权力还给宋仁宗,可见刘娥对权力的欲望有多大。这也是她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宋仁宗为何孱弱不堪?刘娥起了很大作用。
宋仁宗赵祯是一代明君,但是这个皇帝过分孱弱,甚至于可以说是懦弱。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赵祯的这种性格呢?我认为就是刘娥造成的。
13岁的赵祯称帝以后,一直都是受到刘娥的摆布,11年后,刘娥去世了,赵祯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权力。
可是这个时候的赵祯,其实大家也都是看不上的,为什么?因为他的性格十分懦弱,任何大臣都敢在他面前胡说八道。
好在当时宋朝的贤臣居多,这才造就了宋仁宗时期的太平盛世。如果宋仁宗手底下多几个秦桧、贾似道之类的大臣,那么这几十年一定相当昏暗。
而且宋仁宗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刘娥到死都没有告诉宋仁宗他的生母是谁,还是在刘娥死后,八贤王赵元俨告诉他的。
可这个时候李宸妃已经死了多年,也就是说因为刘娥的私心,宋仁宗和生母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可见刘娥的心有多狠。
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宋史》
按理说宋仁宗知道真相以后,应该恨透了刘娥,可是当宋仁宗打开李宸妃的棺椁后,发现刘娥是厚葬了李宸妃的,他居然一下子就被感动到了?甚至认为刘娥是个大好人,他要感恩戴德地供奉刘娥。
这是什么操作?善良比赛吗?我完全不能理解宋仁宗这种是非不分的态度。很多人说他是明君,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孱弱之君,只是运气好罢了。
总结:慈禧和刘娥有同样的难言之隐。
慈禧其实也想过登基称帝,她曾经穿着龙袍询问李鸿章怎么样,李鸿章表示有点大。这下子慈禧算是明白了原来大臣们是不支持她这么做的。
其实让慈禧真正放弃做皇帝念头的,就是刘娥的那个原因。刘娥没有儿子,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死了以后,她也就没有儿子了。
新上任的光绪皇帝,说到底那也是自己的侄子,不是亲生的儿子就不能保证将来能够给她善后。刘娥考虑到的,慈禧也都考虑到了。
所以刘娥没有登基称帝,慈禧也就没有登基称帝。不过这两个人都喜欢穿龙袍,心思可就是司马昭之心了。
参考资料:《宋史》
其他网友回答
后妃参与政治是中国历上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刘娥当政11年,也确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的心思,但是最终没称帝,一在于她克服了自己的私欲,这是她伟大的地方;二在于宋朝的管理制度。
说起来,刘娥并不是宋代第一个参政的后妃,也不是最后一个。前有杜太后(太祖、太宗之母),后有曹皇后。宋代是一个有多位后妃参与朝政的时代,却罕有乱政现象,也没有发生外戚干政,反而由于后妃的参政促进了赵宋统治的发展。
刘娥是对宋朝政治影响最大的皇后,她的执政时间最长,贡献也比较大,而且她最大的特征在于,是一位“平民”皇后。
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章献刘后本蜀人,善播鼗。蜀人龚美携之入京”,刘娥四川人,会击鼗鼓,跟随龚美到了京城。可能《宋史》出于“为尊者贵”的原因,把刘氏家族美化了一番,说她祖上在晋、汉间为右骁卫大将军等等,但都无法考证。
试想,一个生活有保障的川妹子,怎么可能随一个手工匠千里迢迢到东京讨生活呢?这从侧面证明,她就是一个平民身份。
刘娥如何与太子赵恒相识相知再到相爱,最后还成为真宗的皇后,那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赵恒并没有到过四川,只是听说川妹子才色俱佳,便对蜀地女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才有了刘娥入襄王府的机会。
关于龚美是刘娥的什么人,有说是第一任老公,有说是表哥,很显然说是老公更有可能,因为古代未婚女子就算开放,也不会随便跟男人出远门谋生。
刘娥入王府,不管怎么说,龚美都是支持者,事后他也以表哥的身份成最大获益者,刘娥更是借此机会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川妹子灵气秀美,可以肯定,刘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刘娥让赵恒为其神魂颠倒凭借的不只是美貌,还有才气与智慧,这在她入宫后也得到了验证。
刘娥认识赵恒的时候,赵恒还不是太子,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子,优质的潜力股。二人曾被棒打鸳鸯,赵恒也曾做过与陆游一样的事情,金屋藏娇,但他比陆游幸运。陆游将唐婉藏起来也没躲得过母亲的眼睛,最终与唐婉分道扬镳。而赵恒不一样,他将刘娥藏在张耆家,不时私会,还成为了大宋的太子,太宗过世后,赵恒继位为真宗,成为万人之上的一国之主,弄个女子进宫那简直是小菜一碟。
就这样,刘娥被真宗藏匿了15年之后,二人再次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而且经历了时间考验后的二人,感情更加笃厚了。
在刘娥之前,真宗已有过两个皇后,一任是章怀潘皇后,忠武军节度使第八女,封莒国夫人,可惜英年早逝,二十二岁就过逝了,那时真宗还在韩邸为太子,即位后才追封为皇后。
第二任皇后是章穆郭皇后,宣微南院便守文的女儿,封鲁国夫人,进封秦国夫人,真宗嗣位后,立为皇后。这位郭皇后虽然不像潘皇后那么短命,但也寿筵不长,三十二岁病逝,谥号“章穆”。
章穆皇后去世后,真宗几次想立刘娥为后,但是麻烦比较多,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刘娥出身太低,自古都有皇后必出名门的传统观念;二是刘娥膝下无儿无女,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即使身份高贵也不太好混。
为了让刘娥登上后位,真宗可谓煞费苦心。出身不好,咱们重新“捏造”家史;无子也不怕,咱们“借腹生子”,于是有了宋仁宗赵桢。
宋真宗在扫除了刘娥的自身障碍后,凡欲立之,必遭士大夫们抗议,真宗也只好迁就他们,因为大宋王朝的士大夫们与其他朝代不一样,他们是敢于在皇帝面前甩脸的。于是,立后之事只好搁置。
直到刘娥44岁时,真宗才如愿以偿将她立为大宋的皇后。一个来自蜀地的平民女子,终于一路升级打怪成为了大宋王朝的一代皇后,正式载入史册。
从此,成为皇后的刘娥,也成为了宋真宗赵恒的贤内助。事实证明,赵恒排除万难选立刘娥为后是明智之举,远比那些固守传统观念的士大夫们有智慧。
刘娥是一位极其有政治才华且深明大义的的女子。在后宫方面,她也从不逾矩,并努力成为的后宫表率。同时,她也参与了政务。
真宗每天退朝之后审阅奏章到深夜,都是刘娥陪侍在身边,即使外出巡幸,也会把刘娥带在身边,真宗对刘娥的这种信任与依赖关系,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
这是因为刘娥不但通晓古今书史,而且记忆力极好,对于朝政事务和大臣们的彼此关系,她几乎只要听一遍就能把来龙去脉和细节都记住。陪伴真宗批阅奏章也成为了她第一阶段的参政历史。
真宗过世后,遗诏中将军国重权交到了刘娥手上,这样刘娥就以皇太后的身份公开参与朝政,进入了她参政议政的第二个时期。
刘娥临朝听政后,铲除了真宗时期独揽大权的丁谓,开启了与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刘娥做得对宋朝最大的一件事便是,将宋真宗统治时期的“天书”作为随葬品,与真宗灵柩一起埋入了永定陵。
“天书奇谈”虚耗了大宋国力十余年,它是真宗统治后期所做的一件荒唐事,也成为真宗晚年的一大政治败笔。作为真宗宠爱的刘太后,原本可以有众多理由不葬天书,更何况天书的存在对刘娥个人执政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笼络一部分朝中与天书相关的政治势力。
但是刘娥选择了埋葬天书,这确实是一个惊世骇俗之举。这一举动表明,刘娥有断臂疗毒的勇气,也有敢于否定自我的大智慧,表现出了一名政治家的素质。
随着她政治权力越来越大,朝中一些马屁精大臣便鼓动她称帝,刘娥也心动了,但要当皇帝势必要大动干戈,为了试探一下群臣的看法,她曾问参政知事鲁宗道:武则天这人怎么样?鲁宗道毫不含糊地说,她是唐之罪人,她便明白了群臣的态度。
还有人向她献上一幅《武后临朝图》,刘娥当众将其掷在地上,并说,她绝不会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情。这让群臣很是欣慰,也宋仁宗放心不少。
刘娥为何要试探朝臣的态度,这是有原因的。宋代开国之初确立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在这个基本国策框架内,朝臣掌握着后妃参政“进”与“退”的主动权。当需要稳定政局、辅佐幼帝时,士大夫就会积极支持后妃参政。
一旦幼主长大,具有了执政能力,朝臣就会坚决要求后妃归还权力,刘娥也不例外。当仁宗长大并成婚多年后,刘太后仍旧没有归还皇权的意思,群臣们很是着急,于是纷纷上书,刘娥一律装聋作哑。一些态度激烈的朝臣,还遭到了太后的流放。
明道二年(1033),刘娥自觉大限将至,便决定身穿衮服祭祀太庙,这在宋王朝以前是从来没有的。尽管这一举动遭到了部分官员的反对,但刘太后还是坚持身着衮服、头戴仪天冠在太庙完成了祭典初献之礼,并在文德殿接受了百官献给她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一个月后,刘娥在宝慈殿病逝。在去世第二天,仁宗询问大臣,为何太后在临终之时,扯了几次身上的衣服?
参政知事薛奎回奏说,想必太后是不愿意穿着天子冠服入葬,她不想被先帝看到她穿了衮服的样子。仁宗遂给刘太后换上了皇后服饰,实现了她侍奉真宗的愿望。
或许,刘娥没有称帝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爱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