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网上买了一盒柑橘,小贵,但很好吃。
那天吃完晚饭,我对橙子说:拿两个橘子来咱们吃。他颠颠地拿来了两个。
我一看,其中一个有点异样,以为是坏了。再细一看,橘子皮被拦腰割破了一圈。
显然,不是天灾,是人祸。
我问:“谁干的?”
橙子说:“可能是我干的。”
“你啥时干的?”
“我也忘了。”
这个调皮孩子。我心中暗想。
忽然福至心灵,我到客厅打开那盒橘子一看,剩下的十来个橘子里,还有两个也被祸害了。
“橙子!”我叫他全名,想逗逗他,佯装生气:“说,你啥时干的?”
“我也忘了。”
橙子弄不清我是真生气还是故作声势,表面故作镇静,还是挥舞着他那把宝剑玩。但据橙子爸爸后来说,他还是有点点害怕。
橙子爸爸赶过来救场:“来,橙子,咱们把这俩倒霉橘子吃了吧。”
这事就算过去了。
我生气了吗?没有。
倒觉得这孩子调皮得还挺有新意。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福至心灵,假装严肃地对橙子说:“橙子,过来。”
小孩儿有点忐忑,以为我要教训他。
“给你布置个任务:以后,你每天都要调皮捣蛋一次。”
橙子瞪大了眼睛,万分吃惊:“啊,妈妈,你没事吧?”
正好我那晚有点发烧。橙子说:“让我摸摸你额头,你是不是烧得厉害了?”
又跑到屋里把退烧药拿给我:“妈妈,你该吃药了。”
我说:“你以为我烧迷糊啦?我要真烧迷糊了,就让你每天做两件调皮捣蛋的事!”
小孩哈哈笑着,假装吓得一溜烟儿把药放了回去。
这话说了没多久,我俩在厨房,桌子上正好放着个红心萝卜。橙子挥舞着宝剑,朝萝卜劈下去。劈出一道浅浅的印。问:“这算调皮了吧?”
我心想,要捣蛋索性彻底些:“把它劈开才算。”
小孩顿时来了兴致,又劈了两剑,劈下来一小块萝卜,才算圆满完成任务。
本以为今天的调皮捣蛋任务已经完成了,没想到,橙子一不小心“超额”完成了任务。
晚上洗漱时,橙子拿我的玉石梳子梳头扮酷,不小心掉到地上摔碎了。
橙子这次是真有点怕我说他了,毕竟梳子比橘子贵多了。跑过来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把明天淘气的名额用完了。”
我“好事做到底”,说:“没事。这样吧,这个任务咱们重新调整一下:每天至少要调皮捣蛋一次,上不封顶。”
闻听此言,小孩大大地“啊”了一声,做出惊讶得快晕倒的样子,那一点紧张也随之烟消云散。
第二天早晨,小孩出门上学前,突然想起来什么,顺手拿起他的宝剑,对着一只纸盒子劈了几下:好啦,今天的任务完成啦!
哈哈,如此敷衍地完成任务,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按理说,孩子做点小坏事,或者摔坏不算贵重的东西,家长可能有点生气,但也不算什么大事,最多训两句“不许这么淘气”“下回注意点,别毛手毛脚”也就过去了。
可我为什么逮住这件事,不仅不批评,反而“大肆鼓励”多调皮捣蛋呢?
我这么做,是想给橙子传递一个态度:小孩子调皮捣蛋是正常的,别担心,父母不会因此责怪你,我们允许你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你犯错。
因为对于比较懂事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这种鼓励,需要有犯错的机会、小小逾界的尝试。
这算是因材施教吧。
橙子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有几次,我们都有事,他自己在家。等我回来,他就向我汇报:妈妈,我做完作业,又看了一会儿书,我没看电脑,我是不是很乖?
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心里隐隐有些不是滋味。我说:“橙子,你不用那么乖。你做一件事,是因为你想这么做,而不是为了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
一个孩子比较乖,比较懂事,有他天生气质的原因,更有后天环境的原因。
比如父母要求比较严格,时间长了,一方面,他会认同父母的规则,让自己努力做到符合父母的期望;另一方面,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会把严厉的父母内化进自己的心里,变成内心的声音。
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了,内心的这个声音也会时时要求自己:注意啊,别做错事。
就像在头脑里内置了一个紧箍咒,都不用唐僧来念,自己没事就念上几回,把人束缚得不敢随意行动,生怕行差踏错。
乖孩子的痛苦只有自己才知道。
以前,我和橙子爸爸的意志都太强,在不经意间,把小小的橙子压得有些伸展不开,这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
这几年,我们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呵护他生命中的自由意志慢慢成长,适当示弱,尊重他的想法,鼓励他自己做选择。
这两年,明显感到橙子放开多了,那天,当我看到被橙子腰斩的橘子,心中甚至有些欣慰:挺好,这孩子会调皮捣蛋了。
但我又想:橙子这么大了,本身又是个比较乖的孩子,应该做不出太出格的事。况且,和孩子的性格健康发展比较来,一点物质损失又算什么呢。
想开了,给他布置任务时就有底气了,而不是假装开明,单单做一个姿态出来。
是真的能接受孩子犯错,还是叶公好龙,孩子是会感觉出来的。
结果,十天里倒有七八天橙子忘了这事。
偶尔想起来,会说:哎呀,这两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呢!然后拿着他的宝剑随便找地方比划几下就算完成了。
我就笑着看,也不多说什么。
其实,这个任务相当于一个豁免权,让他不用担心父母的责备,把他头脑中渐有雏形的紧箍咒松一松——这就是我布置这个任务的初衷。
多尝试,多折腾,知道自己被接纳,生命才能舒展开。
(具体过程写在这篇文章里《你只看到孩子顶嘴,可曾看见他内心的渴求?》)
我当时挺生气,但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没有发火。
两年过去了,这么一对比,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进步。
从克制住不发火,到根本没生气:
橘子沿赤道被割了一圈——小孩还挺会玩。
把我的玉石梳子摔碎了——碎了就碎了吧,再买一个就是了。
这些事都没有激起我的情绪。
我变得更包容、更接纳了。
不仅是接纳孩子,也是接纳事实。
当心态转变了,并不需要去克制情绪、压住火气,因为根本就没有情绪,没有火气。
何来克制?
如此说来,教育孩子,最终修炼的还是父母这颗心啊。
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关注我
推荐阅读:
我差点亲手把孩子逼得厌学
贴标签:省事的是父母,糟心的是孩子
学了这么多育儿方法,却忽略了一个终极问题和三个宇宙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