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该方案成为中国历史上至今唯一合法的拼音方案。随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决议中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进行教学。”当年9月,全国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始开展汉语拼音教学。
但鉴于《汉语拼音方案》教学的复杂性高、理论性强等特点,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材的编者们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逐渐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改编。就韵母的学习内容来说,一是教材简化了韵母的教学内容,《汉语拼音方案》有39个韵母,而小学拼音教材中只教24个韵母;二是教材只教韵母的省写形式,不教基本式,比如教材只教“iu”,不教“iou”等。这样的教学内容改革,大大减轻了第一学段学生对汉语拼音的记忆负担,化繁为简。
可以说,现行的小学汉语拼音教材是《汉语拼音方案》教学法改革的产物。它与《汉语拼音方案》最基本的不同在于:《汉语拼音方案》代表的是普通话语音系统;而小学汉语拼音教材则是为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而编制的教材,属于教学语音系统。当“教学语音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肩负起“推广普通话”的使命,承担起“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这一课程目标时(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要依托科学性、法定性的“普通话语音系统——《汉语拼音方案》”,借助其中相关正确的发音方式认读汉语拼音,这对科学、规范指导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观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历史,以韵母学习为例,教师在开展学习指导活动时,往往将大部分的备课精力投入到了情境创设、汉语拼音呈现的方式方法上,对汉语拼音最基础的语音学习较为简单直接地采取了“模仿读”、“迁移读”的方式方法,对“规范发音”的意识不强烈。近些年来,这一问题逐渐引起了相关学科专家的重视,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发音的规范性”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在不少名家的课堂上也逐渐看到了一些看似科学性的认读方法指导,但总体上来说,关注现象归类多,缺乏细节变化指导;关注读音识记多,缺乏识读方法指导。比如:
“读ui的时候,先发‘u’音,再马上滑向i的口型”;
“ao,先张大嘴巴做a的口型,然后嘴巴从大到小滑倒o的口型,嘴巴是有变化的”;
“我们在读复韵母的时候,嘴巴要会动,口型要从前一个音变向后一个音,声音也要从前音滑向后音。这样就能把复韵母读准确了!”
从普通话语音系统这一角度来说,上述的发音方法指导并不规范,“ui”是省写形式,并不是简单的从“u”到“i”;“ao”也并非是单韵母的“a”和“o”,最后的尾音“o”发音方式比单韵母o的舌位稍高,发音介于o、u之间。可见,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从前一个音到后一个音”这样的简便操作路径。那么,如何借助《汉语拼音方案》中理论化、规范化的科学发音方法,使其轻装上阵,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达成“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学段目标,是我们亟待思考和研究的。
笔者以“复韵母”的学习为例,尝试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发音方法和教材编排的进度,借助游戏、新媒体介入、歌谣口诀等趣味性途径,通过“观察—体验”式、“对比—探究”式、“发现—拼读”式等学习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读准”复韵母。
“观察—体验”式
小学汉语拼音教材“复韵母”的学习,编排在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的学习之后。鉴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语拼音识读能力,在开展最后一个板块的“复韵母”识读时,我们可以审时度势、大胆地采用体验性识读方法。
以首次出现的复韵母“ai”的学习为例。由于它是学生第一个正式识读的复韵母,对于日后自主科学识读其他复韵母有着特殊的导向学习功能特点,我们可以在学习时,鼓励学生仔细“看”读、“仿”读,在体验性学习中初步掌握“读准复韵母”的方法。
☑ 1.粗“观”:体验复韵母“唇动过程”
在识读初始,教师带领学生做“单韵母无声游戏操”,复习巩固“单韵母发音口型不变”的特点。随后出示本课新朋友复韵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出声,做无声“ai”的口型变化示范,向学生提出观察问题“两个单韵母兄弟合在一起变成复韵母,发音时口型还是不变吗?”学生在仔细“看”读后,可以尝试不出声“仿”读,初步感受“老师的嘴巴从大大的单韵母‘a’变成了单韵母‘i’”。在学生体验性尝试环节后,教师再范读“ai”,引导学生感受复韵母在发音时唇动的过程“由前一个单韵母的发音状态逐渐过渡到后一个单韵母的发音状态,中间气流不停止”,初步“会读”ai的发音。
☑2.细“观”:感受复韵母的“音值不同”
学生在“粗观”后的体验性练习中,逐渐对复韵母ai的发音方法有所掌握,但此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学生因为要完成复韵母唇动的“完整过程”,他们通常会把复韵母读得特别“长”,即“a”和“i”的音值长度几乎没有区别,这样的复韵母发音是一个“夸张音”,并不科学、准确。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送话辨音”,把复韵母“ai”藏在悄悄话“我爱(ai)XXX班的小朋友”里,通过不同的音值发音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读准”复韵母ai的另一要领:复韵母ai在滑向后音“i”时,“i”要轻而短。
“对比—探究”式
在小学汉语拼音教材“复韵母”的学习板块中,大部分的复韵母发音唇动过程都是“从前一个单韵母到后一个单韵母的口型变化”,但也有例外存在。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复韵母“ao”,它的发音“唇动过程”就不是从“a”滑向“o”。《汉语拼音方案》中明确指出“ao”中的“a”是后a,发音时舌头要后缩,开口度较大;而ao中的“o”并不是单韵母o,而是另外一个接近u的音。所以,“ao”在发音时,在发了a后,要向“u”的方向滑动,而不是向o的方向滑动停止,故而这个复韵母的发音结尾时会有合口的感觉。
我们在指导学生识读这个特殊的复韵母ao时,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复韵母识读能力,通过学生大胆猜读、新媒体适时介入等方式,在已有经验中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在实践对比中“读准”复韵母ao。
☑1.借助固有经验“猜读”
复韵母“ao”出现在小学汉语拼音教材“复韵母”学习板块的第二篇。在第一篇复韵母的识读过程中,学生已基本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初步积累了复韵母自我识读经验。
在此惯性思维下,当学生看到新的复韵母ao出现后,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尝试发音,即发音从“a”滑向“o”。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错,要给学生充分创设“猜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同桌猜读、小组猜读等形式,鼓励每一个学生开口“猜读”,让“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为后期“读准”复韵母ao奠定语音学习基础。
☑ 2.借助“新媒体”对比探究
在学生“猜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借助希沃拍照软件(或学生自带小镜子)等方式,将学生利用固有经验探究发音的“最后定型照”(即从“a”到“o”发音停止时的口型)即时保存下来。
在随后的读音指导环节,教师追问学生“哪一个小朋友猜读对了呢?”,顺势范读复韵母ao,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最后口型定位’与小朋友的有什么区别”,从而发现复韵母“ao”在发音时口型的特殊变化规律。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生动有趣的探究过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事半功倍地解决了“读准ao”的难度。
“发现—拼读”式
在第一学段的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受教材编排的影响,一线教师往往会将教材“固态序列化”地来教,即某个时间段里采用同一的教学方式学习同一板块的汉语拼音。譬如在教学复韵母时,统一采用“从前音滑向后音”的发音特点来识读各个复韵母,忽略了复韵母ui、iu是省写形式的识读特点,更为日后在复韵母ui、iu的应用中曝露出的种种语音问题埋下了隐患,如音节“huei”的出现。
要“读准”复韵母ui、iu,我们就要突破复韵母常态教学方式,尊重汉语拼音发音的科学性、规范性,借助游戏、歌谣口诀等,让学生获得快而省的识读方法。
☑ 1.游戏渗透“省写形式”
复韵母ui、iu,在教材编制中非常有意思,它们分别从属于“ai、ei、ui”和“ao、ou、iu”两篇相对独立的复韵母学习课文,在出现时机上又紧随本课的同类音“ai、ei”和“ao、ou”之后。当学生在识读复韵母ui、iu之初,通常会顺带迁移本课前两个复韵母的识读方式,将口型发音“从前音滑向后音”。此时,他们会遇到识读障碍,无法正确地获得“ui、iu”的发音。教师要借助省写形式的特点,渗透“ui、iu中间还藏着另一个音”。
以复韵母“ui”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遇到识读障碍后,以游戏“魔法棒”的形式,告诉学生在复韵母ui的“u”和“i”之间,还藏着一个隐形小伙伴“u(e)i”,口型的实际变化要经历“u-e-i”,纠正学生“口型从u到i”的简单化认知。
☑2.借助“同声音节”拼读
基于小学汉语拼音教材在声母中增设了“y、w”,且发音源自于韵母“i、u”。我们会发现音节“wei”“you”,与教材中复韵母“ui”“iu”的读音相同。鉴于此,我们可以以这类同声音节为识读基础,采用拼读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复韵母“ui、iu”的发音。
仍以复韵母“ui”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继续借助“魔法棒”,通过拼读“u-ei〔u(w)-ei〕”的方法,简化复韵母ui发音的唇动过程,引导学生“读准”复韵母ui。
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复韵母省写形式ui、iu的识读记忆,教师还可以采取朗朗上口的歌谣口诀等形式,如:“u-ei,u-ei,省去e音还读ui”、“i-ou,i-ou,省去o音别犹(iu)豫”。
总结
小学阶段的汉语拼音学习是学生第一次通过官方途径正式认识我们祖国的母语。尽管教材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已有所改编,我们也无需将条框式的理论发音方法直面给学生,但我们仍要秉持“科学从教”的理念,做到教者心中有“案”(《汉语拼音方案》),让学生“读准”汉语拼音。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