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荞麦花儿开 ——为高志飞《云在蓝天月在心》而序

认识高志飞,是通过德子介绍的,准确点说是认识了高志飞的文字。她的文字散发着浓浓的黄土气息,有着浓重的质朴气质,读起来亲切走心,能让人充分体会到乡土味、烟火味与生活味,没有矫情,没有浮华,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似乎只是眉眼一抬,便能信手拈来一大堆题材,然后一个一个地悉心整理出来,转眼间就用笔如刀般雕刻出了一件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来。“我是农民,出生在白于山区的一个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女。我没有本科学历,也没有博士学位,只不过是比同龄的农家女在学校里多喝了几年墨水而已。”“可偏偏我又是一个‘不安分’的农民,稍有闲暇就喜欢在文字中畅游。”——这便是高志飞给自己的定位,她喜欢文学,甚至是有些痴情于文学,但她低调内敛,不张扬,不娇艳,像极了她文字里的荞麦花。荞麦花的根茎是红色的,热血在身体内奔腾,在心中燃烧,却把洁白的花朵举在头顶,开在暮夏与浅秋握手言欢之间,这是对大自然、对白于山区爱的昭示,也是对白于山区这片土地的坚守——“人生,沏的是茶,过的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是滋味;喝的是水,醉的却是红尘。我不拒绝季节的更替,不忧伤人情的冷暖。”(散文《春雨》)
高志飞的《云在蓝天月在心》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散文,后半部分是小说。散文质朴写意,取材以白于山区风情民俗为主,语言灵动流畅,于看似平凡的抒写中表达出一位农家女子独特的审美、浪漫的情怀和不屈的灵魂。她的根在农村,她的创作源泉和灵感也扎根在农村,读了她的散文,不禁让人会产生一种想要逃离喧嚣的城市、安身农村过一种恬淡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和遐想。“夕阳西下,凝视如霞的桃花,这是农民的悠闲;红日东升,站于山顶聆听春风鸣奏,这是农民的雅致;干活累了,躺在树荫下吹凉风,这是农民的享受。我们用手中这把耕耘万顷良田的铁锹精心描绘着一幅幅人生的画面。弯腰浅笑挥汗如雨时,又怎能忘得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散文《我是农民》)每一年都耕种着200来亩的土地,春种,夏锄,秋收,东山的日头背到西山,作者却有着如此诗意的心境和达观的生活态度,不禁让人心生无限钦佩。万丈红尘,人人纷纷追名逐利,在白于山深处一个叫白坑的小山村里,却藏着一位读书写文、淡看风景、享受晨昏的农民作家,相比于她那种闲云野鹤般的心境,一直深陷于名利场中不能自拔的须眉男儿应当汗颜。高志飞写散文似乎并不怎么费劲,随便看见或者想起了什么就能马上写出一篇来,而且篇篇精彩,让人叫绝。山川沟峁、风雨霜雪、四季变换、世态人情都可以成为她笔下的文字,荞麦花、柠条花、窗花花都被赋予了她的情感,她的散文看起来平淡,却在平淡中流淌着汩汩的真情实感,像白于山漫山遍野的荞麦花,质朴却热情烂漫,平凡却香飘万里。
高志飞的小说更像乡土小说,取材乡村,人物语言具有明显的陕北特色,或写乡邻趣事,或写男女爱情,或表现山乡变化、针砭时政人性,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揭示问题点到即止而又入木三分,显示出了作者极高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底。我经常喜欢做这样一个比方:写小说就像盖大楼,设计必须得是一个有大情怀的人。高志飞是一个有大情怀的人,她的文字除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外,同时也关注到了民生疾苦与社会万象,读她的文字,除了能给我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外,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我认为,这就是《云在蓝天月在心》的魅力所在。衷心祝愿高志飞,祝愿她能继续在文学的诗意领地里种植下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庄稼,春季希望满满,盛夏荞麦花开,秋时糜谷满山,冬来炕暖情长。祝愿高志飞的文学之路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如果订购《云在蓝天月在心》,可以加高志飞微信13659224008,红包转账即可,留下通联方式,作者本人签名盖章快递,每册40元。衷心期盼你的青睐和支持!)
张景,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吴起作家协会理事,一个喜欢寄情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老师。创作了大量诗歌,部分诗歌和散文在《西安晚报》《华商报》《贵州诗刊》《中国草根》《延安日报》等省内外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有诗作收入《当代诗歌精选》。出版有诗集《涂抹心灵》、散文集《谁让桃花惹了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