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吴利国:字素斋,别署容舍。1969年生于江西乐安,籍贯樟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新余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余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鄱湖印社副社长,新钢书法协会主席,新钢新闻中心首席记者,《袁河文艺》主编。出版《水浒传梁山好汉印谱》。
画外音,一种美妙的倾听
文/吴利国
打翻的春天
这张照片的标题是我取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合乎作者的本意。这个半圆的筒体,究竟是出水管道,还是大水瓦缸,似乎也难以确定。但有一点,摄影角度的选择,确实妙不可言——高,实在是高:占到画幅近七成的,是这一片灿烂盛开的野菊,而且自下而上延伸到筒体之内,让人感觉这一朵朵小白花是从筒体里倾泻而出的,仿佛春天被打翻了,花儿到处流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苏东坡《题西林壁》诗里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对于摄影人来说倒不失为一种提醒——有什么样的角度,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景。再放大一点来说,观景如此,看人亦然。
满 月
我把这张照片称作《满月》,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从远处的建筑物来看,欧式风格明显,由此不难判断,这是国外某座城池护城河拱桥下的一个截面。拍摄者的角度确实选得好,利用水面的倒影,构成一个满月的视觉效果。我向来不认可什么“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更圆”这一说法,太不长国人志气了。不过,这个不是月亮的月亮确实拍得圆满,从照片中的几个要素来看,天蓝、云白、水清、树绿,使得这个“月亮”显得纯净而透彻。如果水面尽是漂浮物,或者空中有雾霾,那么,这个“月亮”就属于圆而不满空留遗憾了……
秋 影
某日,当我在网上漫不经意的浏览到这幅照片时,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惊艳——这个词我好像是第一次使用。我真是醉了:直想着漂浮在水面的那一片枫叶换作是我,那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啊,悠然的栖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据了解,这是莫斯科郊外的一处秋景。照片中,十分之一不到的陆地景象,全部通过水面的倒影展现出来:一红一黑两匹马,两颗枝繁叶已落尽的老树,还有远处笔直伸展的白桦林?这一切与蓝天白云揉合在一起,色彩丰富却不凌乱且层次分明。不得不佩服摄影者构图的大胆,让一片飘落的枫叶唱主角,将观者的目光逐次引向深入,不断充盈着视觉与感受——真是美到无言了。遥 望
看到这张照片,我有一种大开眼界的获得感。如果说鹅卵石还似曾相识的话,那么,天空中仿佛触手可及的云彩,如此斑斓那也只能看看照片了。有一句成语叫做“相映成趣”,这张照片就是这个味儿。坚硬的石头,柔软的云彩,此刻的相遇,是在上演一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还是海岸边的一个童话传奇:石头上天便成云彩,云彩落地即是石头,他们的前世今生注定是无法分割,才换来这么一种遥遥相对、惺惺相惜,直至地老天荒?
出 口
这个场景似乎在我的梦境中出现过,出口处那个孤独的背影俨然就是我了。我没读过弗洛伊德的书,也不懂得易经八卦,所以对于为何出现这种梦境,我无法做出任何解释。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这幅照片显然是一种现实的写照,并非虚拟,又是怎样进入我的梦乡?想想真是不可思议。这张照片应该是摄于清晨日出时分,轻柔的光影穿透茂密的树林,这种明暗与轻重的处理,使整个画面既饱满又不显拥挤,出口处白茫茫的有如晨雾,在初升的太阳的光芒照耀下,让偏冷的色调渐次暖和起来,于是,生机或者希望便孕育其中: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约稿启事当初春的河流解冻,山间清泉叮咚流入你的心田;当雨巷中,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向你走来,你是否一直期待?当你驴行于被人遗忘的古村落,夕阳西下,你看着久违的炊烟袅袅升起,你的心底是否感到悸动?……此刻,你是否迫切需要一支笔?一支书写灵魂、书写远方、书写春秋的笔?那么,来吧,朋友!让我们一起迷失在《袁河文艺》里——做她的有情人!
投稿须知
来稿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正文用宋体五号字,正文、照片用附件的形式上传,文末写上作者个人简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微信号。投稿邮箱:515647840@qq.com赞赏:赞赏一律归作者
袁河文艺编委会刊头题字:吴利国
顾 问: 李 前
主 编: 吴利国
执行主编: 王良圣
副主编: 吴惠强
黄丽英
编 委: 敖勇珠 陈满生 黄丽英 刘文光 刘春梅 王良圣 吴利国 吴惠强 周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