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stration by Kate Pugsley
最近常常想起千禧年的事。
2000年1月1日零时,我接到好朋友的电话,他在那头特别兴奋地吼道:“恭喜恭喜!”
我笑道:“又不是过年,那么兴奋做什么?”
他说:“我们平安度过了1999年呀,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现在都还活着,不值得恭喜一下吗?”
我们度过了世界末日,也跨过了20世纪。那一年我和他都升入了初中,他去了别的学校,别的城市,后来也就散了。
千禧年的时候,我们是由衷兴奋的。不仅仅因为平安度过了世界末日。
一切生活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改变。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电视里的节目越来越多,电脑和互联网慢慢走进了普通人家,一座一座的高楼拔地而起。那年我12岁,刚刚升入初中,走在大街上,都觉得脚下生风,扑面而来的全是崭新的体验,自己都好奇,到底前面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等着我。
谁能想到,脚步迈得太快,从2000年到2020年,仿佛两三步就走完了20年呢?
而所谓的未来,也隐隐约约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2000年,在我家小区大院里,有一个81年出生的姐姐,刚刚考上厦门大学。整个大院的父母都以她为荣,走到哪儿都得情不自禁地夸赞一番。整个大院的小孩都以她为榜样,暗暗许愿,以后也要去外地念好大学。
我在升学宴时看到她,意气风发,脸上都在发着光。俨然一副未来主人翁的模样。
是啊,我依稀记得那个时候,无论日子怎么难过,大多人眼里是有光的,就跟她一样。
后来再见到那位姐姐,是在去年春节的一次聚会上。她的模样大体没变,瘦了些,背有些微驼,脸上架着的眼镜好像厚了点。据她爸说,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几年,前不久又回成都考公务员了。她爸是一脸焦急:姑娘今年都37了,还没成家,不像个样子。席间频频打听哪里还有适合的对象,一定要介绍给自家女儿。老两口现在最着急的就是这事儿了……
姐姐全程不发一言,只虾着腰吃菜喝汤。偶尔露出不耐烦的表情,示意她爸少说两句。
再后来,听说节后不久她便结婚了。对方是离异过的国企员工,带着一个女儿,都上小学了。
80后已经走过40年了。
所有媒体都在感叹第一批90后已经30岁了,都在惊呼第一批00后已经到法定结婚年龄了,而80后,好像已经被默默地遗忘了。
1980年,80后出生了。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大多80后没有兄弟姐妹。三口之家是最常见的配置,挤在统共四五十平的小房子里,全家人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
1990年,80后上小学了。一个班里有六七十人很常见,爸妈忙着上班,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老师朝九晚五,也没有满大街的补习班。对假期的回忆多半是风扇、蚊香、电视机、动画片,还有四五个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捉迷藏。
2000年,80后上中学了。这时生活稍稍有些不同了,全家人搬进了大一些的房子,有钱的爸妈还能带着我们国内旅游了。
从那时起,80后的世界好像一下子开了一道窗,从窗外闪现而过的是:朴树、青春美少女、韩寒和郭敬明、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绝对是许多80后的青春期噩梦,因为她,不知道多少父母做上了虎爸虎妈的迷梦,不知道多少孩子体验了一把手捧冰块挨罚的“军队式教育”。
2010年,80后走入职场了。那时中国刚刚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在4万亿的刺激下,金融业昔日的架子还在,房地产行业日进斗金,互联网欣欣向荣,影视娱乐蓄势待发。生活虽难,但也不曾令人绝望。京城居虽大不易,好歹还有天通苑两万多一平的价值洼地在,看着自己一年一涨的工资,总觉得曙光就在前头。
80后走过的40年,也是中国天翻地覆的40年。
80年代的时候,人人都在谈论哲学与诗歌。
90年代的时候,人人都在谈论下海和发财。
00年代的时候,人人都在谈论梦想与21世纪的美好未来。
10年代的时候,人人都在谈论创业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80后的童年与少年都是安稳平静的,那时我们还天真地认为,可能以后的日子都会跟父母一样,在一家包管吃穿住的企业里头,无惊无喜地过完一辈子,就好像童年那似乎长得无边无际的暑假一样。结果等到自己踏出校门,却发现已经坐上时代的火箭,一路狂奔,到底要去向哪里,连自己心里都没底。
80后是自信的。
谁说80后不自信呢?从小到大没吃过太多生活的苦,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阳光下,又多是独生子女,上头五六个长辈围着疼爱,也难怪从前会被旁人戏谑地称作小皇帝小公主。
我们不是90后,觉得玩具、漫画、零食、点心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00后,觉得手机平板是标配,一年两回的出国旅行是常态,这些新鲜刺激的玩物,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这些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转变,让我们坚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80后也是迷茫的。
谁说80后不迷茫呢?赶上了中国的婴儿潮一代,从小就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临近大学时又遇见大学扩招,大学生的金字招牌被砸得稀烂。
毕业工作没两年,房价开始芝麻开花节节高,捏着手里那点儿积蓄,也唯有望楼兴叹。和已经心如止水立地成佛的90后不同,生活对80后而言,就像驴子头上吊着的那根胡萝卜,仿佛唾手可得,又仿佛镜花水月——那种把人折磨至七上八下的心痒痒,但真不如心如死灰来得干脆。
和时不时要在媒体舞台上整出点声音的年轻人不同,80后已经彻底沉寂了。还能嚷嚷出声的累,就不是真正的累。真正被生活压榨到精疲力竭,就是下班回家后呆坐在沙发上,默默地点一根烟,一言不发,能望上一个小时的天花板。
不过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关口,80后似乎没有要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的意思。
女性80后们摇身一变,成了海淀家长、顺义妈妈,在各大补习班里舞文弄墨,在千奇百怪的家长群里争奇斗艳。
她们把以前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那里吃到的苦,十倍奉还到了自己孩子身上。英语奥数编程机器人,没有她们不明白的;各大中小学的录取政策教学质量,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大过阿里云的巨型数据库。她们把五道口学区房房价抬升到了宇宙的高度,把顺义别墅区打造成了中国的曼哈顿,凭借一桩一桩的丰功伟绩,屡屡登上热搜头条。
男性80后们的境遇稍惨一些,他们在20年代关口面临着略显悲凉的际遇:有遇上互联网寒冬,面临求职无门的35岁以上程序员;有遇到外企大撤退,一夜之间从人上人的高管跌落到失业人员的精英;有跟公司对簿公堂,莫名其妙享受行政拘留套餐的高薪从业者;有因为裁员,抛下妻儿从楼顶纵身一跃的可怜人;还有因为父亲肺炎,突如其来病逝在京城医院里的倒霉者……
80后虽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说不出话来,时代却从来不曾遗忘他们。大舞台上从来不缺乏80后的身影,只不过和90后的佛系,00后的炫富不同,80后上演的是一出真实的人生悲喜剧。
站在40岁的关口,80后看看身后走过的路,又打量一番眼前遥远的未来,突然惊觉:我们被生活的浪潮推着走到了这里,以后会被浪花打去哪里,其实谁心里也没底。这浪花可能送你上天堂,也可能推你下地狱。
我们生活在一个从不曾出现过的剧烈变化时代,就像在我们小的时候,不曾预料过庞大的国企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不曾预料过本科毕业生会在求职市场上一文不名,不曾预料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会走进千家万户,不曾预料过淘宝和京东会把传统零售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在40岁的关口,也难以预料日后会不会耗费天价购买学区房,难以预料会不会给孩子报一次4万元的美国夏令营,难以预料家里老人会不会患上突如其来的重病,难以预料中年失业的大奖会不会在明日从天而降……
此时的心情,和当年我在等待那个传闻中1999年的世界末日,并无二般。
▼ ▼ ▼
点击回顾以往文章
如果她们也遇到了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