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老师请回答”第一季结束之际·感怀篇
昨天,“老师请回答”第一季播出了最后一期。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且完整参与的媒体节目;从最开始的新奇,直至季终时的不舍,心中有诸多感怀。下一季的播出时间还有待确定,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不一定有时间像这一季这样深度参与了;“杏坛赤子”公众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了;这个独特的从教经历更需要我写些东西:既为所有在这个节目给我信任的朋友,也为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参与活动的收获能够固化,更为了让我安身立命的教育。
总之,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文章分成两篇,一篇是感怀,另一篇是思考。前者写我参加节目的感受,感谢所有为节目、为教育尽心尽力的人;后者写我参与讨论案例的教育思考,为同行与家长提供参考。
这里先谈感怀。
实话说,参加这一季,我是勉为其难。蒙节目组信任,我是他们每期都会请的“名师”嘉宾。曾有几期录制在周六,我因为学校有课无法参与;不知是否与我有关,后来的录制都放在了周日,我便盛情难却。
虽说盛情难却,后来几期参与,却是自觉自愿。一个原因是被节目组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感动,我多次在朋友圈中看到节目组编导们通宵工作,更不必说自己每次录制都要八个小时;看着他们的工作,想想那些“九九六之争”实在不值一提——很多奇迹,不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吗?
因为这是个教育公益节目,教委不允许节目出现广告,北京卫视是赔钱办这个节目;后来节目组又有大量编导被抽调参与国庆七十周年的重点宣传项目:剩下王迪、闫一可等人勉力维持。像我们这些教师,实实在在参与,也是一分钱酬劳没有的。
除了感动,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其中学到太多东西,这在我的思考篇中将有更多阐述。这里先说些感受。
在最后一期节目录制中,王欢校长指出很多家庭教育问题对教师也是挑战,不少年轻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学了一些教育学知识,自己还没有孩子却要回答极其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所以欢校为广大教师呼吁,希望社会对教师多一份理解。欢校作为领导,深深体谅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但我们还要严格要求自己。
我承接王欢校长的话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们作为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学科功底,评职称也更愿意评学科方面的职称;相反,我们对于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性往往忽视,当班主任或做德育都只是顺带做或不得不做。
可是,当代教育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性,学生出现的主要不是学科问题而是教育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没有学科功底,但我们的专业尊严更来自教育学、心理学和我们的人生阅历。
节目中家长向我们求教,主要是看重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专业性。
对我而言,如果没有这个节目,我很难有机会集中思考这么多极端典型的教育案例,参加了这个节目,我更深刻体会班主任育人本领对于家庭幸福的重要性。
作为在教育领域深耕27年的从业者,在电视上多露脸并不是我所看重的,我看重的是在那种特定情境下认真倾听、及时判断并从容应对的锻炼、学习机会。
通过参加这个节目,我理解了这种电视访谈节目的组织原理;明白了何种话语能够被更多的留在播出节目中——据节目编导说,我的话采用率是极高的,在我说话时,收视率是向上走的;更学会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引导教育话题向纵深发展,并如何用最经济的语言传递想法且符合节目要求——很荣幸,我被称为“干货王”;我与史家小学温程老师、人大附中崔馨予老师三剑合璧,优势互补,撑起了节目半璧江山。
一季节目下来,这个节目越办越好。
这一季刚开始时,这个节目更像一个“劝架”节目——我第一次见到卫视编导闫一可与孙闽一时就这个词和她们开玩笑。
事实也是如此。
我记得录了两期节目以后给节目组去了封信,充分肯定这个节目的同时,也指出这个节目的“劝架”性质——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节目教育味道不足。
北京卫视的编导们学习能力真强。从后来节目组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看,他们越来越重视节目的教育特色。既保持了情感节目的温度,也有“向前一步”这类节目的冲突,同时,更重视了节目的教育公益性。
我们教师团与主持人、编导的磨合也越来越好。
第一期录制,我是非常激动的,一直在抢话说,甚至不满主持人打断我的话。逐渐地,我明白了电视节目的特定要求,更注重了自身表达的简捷、精粹,同时淡化正义旁观者的角色,强化教师的专业角色,直至成为“干货王”。
从节目效果看,前两期节目更像吵架,全场围攻问题家长;越到后来,气氛越来越温馨,招数也越来越多。主持人调度得当,我自己也试图通过提问引导讨论进程,最终话题讨论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楚。
此处不得不提到三个人。
第一个总编导闫一可。她是编导团队的代表,我和她接触最多,和她一起工作的编导与她一样都是可爱与敬业的。我写她也是为了写她背后的团队。
一可是一个朴实、善良、执著的北京姑娘。
她和编导孙闽一一起到我家采访,从此我们一起合作这个节目。她与王迪一起整体设计,掌控节目大局与方向,从一个教育的外行,很快就变成教育的专家,加上她对电视节目的深刻理解,进而用她温婉细致的工作作风,带着一群年轻人完成了这样一档精品节目。
一次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她匆匆离去,因为她的孩子发烧住进了医院。我在朋友圈中看到更多的是她和她的团队熬夜赶片的辛苦。
作为主流媒体的北京卫视,确实有一批非常可贵的媒体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某些传媒人的傲慢与偏激,只有真诚与实干。
第二个是主持人马丁。
马丁是“我是演说家”的冠军,“向前一步”的主持人。他有鲜明的主持风格,反应极快,且非常强势。马丁的口才极好,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他经常会流下真诚的泪水,绝不装腔作势。这让他做教育节目有了很好的起点。今天收看最后一期时,我爱人说一季节目下来,马丁也改变了不少,温和了许多。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既是马丁自己“真”特质的体现,也有众多名师形成的气场因素。看来教育真是潜移默化改变性情的事情。
不少演艺界很是自恋与狂妄的——这次节目请的演艺界特殊家庭也有人这样。但在这样圈子中成名的马丁能够有真性情、不做作,的确可算是一股清流。
第一次和主持人有这么长时间合作,的确学到了很多。
第三个人是我的搭档温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说一说的朋友。
史家小学温程老师可谓才子,说话出口成章。前两期他是本色出演,经常会激动地站起来发表看法,引得我在第一期也坐不住了(当然后来我注意了,保持了沉稳理性的形象)。
他像一个大男孩,经常会眼含泪水——为什么他经常眼含泪水,因为他爱教育爱得深沉。他非常看重情感的力量,也一直在用真性情对待他人,对待孩子。我相信孩子,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情感。他就是用这种情感感染人,感染观众。我相信整季节目下来,他一定圈粉无数。
更可贵的是,整季下来,他不断提升;讲话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显真知,而其真诚感人始终不变。
节目结束后,我和他深情拥抱,他虽年龄比我小,但我引他为同道,在他身上学到很多。我们两个一温一火,一理性一激情,恰好互补,可称之为珠联璧合。加上小崔老师,三个人温火柔相济,理情美共生,形成“老师请回答”三剑客。
“老师请回答”第一季结束了。最后一期录制完成后,我没有像以往录制那样结束后马上离开(彼时天已经很晚了,女儿在等我,第二天我的学生还需要我),而是一个一个主动和编导、主持、名师们握手,和温程相拥抱。我当时不想走,想再回味和保留住那种感觉……
“老师请回答”是一群八零、九零年轻人为主办的节目,名师团中也有大量八零、九零的优秀教师,感受他们的爱心与执著,我每每都会为之动容,也深感我们这批“前辈”教师工作的成效,更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
工作前十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当我教的八零后、九零后走入社会后,我成了乐观主义者。我发现他们比我们年轻时出色,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习主席在纪念“五四”百年大会对青年提出期待:“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我想参与“老师请回答”节目的名师、主持、编导、摄像就是习主席期待的具体体现。
我又一次想起鲁迅的话,若问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做数的,要去看地底下。
我想“老师请回答”节目的教师、主持、编导就是一群地底下的中国脊梁。
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就用这篇感怀表达我对“老师请回答”节目的名师、主持、编导、摄像这些优秀青年的感谢和敬意,向“五四”百年致敬,期待节目越办越好,青年越来越好,教育越来越好。
写在“老师请回答”第一季结束之际·感怀篇
相关推荐
- 怎样和老师有效的沟通技巧 怎么和老师交流比较好
- 给老师拜年短信祝福语(过年了怎么给老师发信息)
- 我喜欢的老师二年级作文100字(二年级写老师怎么写才好)
- 一年级老师叫补课,有补课的必要吗 一年级老师叫学生补课怎么办
- 老师的笔画怎么写的(老师田字格)
- 关于教师的成语和诗句(赞美老师的成语30个)
- 退休老师祝福语简短(退休教师欢送词简短)
- 黄佳音的扮演者是谁(佳音老师简历)
- 王裕凯(王裕老师简介)
- 王焕清(王焕老师的简介)
- 感恩老师的画大全简单又漂亮(感恩老师最暖心图片)
- 空调制热没有风是怎么回事(空调制冷正常制热不启动)
- 馒头直播是什么(抖音的馒头老师980元学费)
- 家长为什么要配合老师的教学和家校共育最主要的一环是 家长为什么要配合老师
- 祝老师的话语简短精美(祝福老师的佳句高级)
- 风中的女王第一季(绝代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