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带娃,我总结了两份家长大纲

娃上小学了,我突然有种上了六年“妈妈小学”毕业了的感觉,接下应该读妈妈初中了。具体体会是把娃推向了更加社会化的组织去了,虽然依然每天做饭接送,但思想上其实“松懈”了许多,或者说是想通了很多。
整个暑假没有好好更新干货,为了报答没有取关的你们,把娃上幼儿园三年我自己积累的知识体系跟大家掰扯掰扯。不是娃的知识体系啊,是我的,是我关于教育的思考的。
大概总结在两张图里。
第一张图,是竖向的思路。
即,为了长成一名正常的不给社会添乱的人,娃在接受教化的十几年的过程中,当家长的需要在ta成长过程中关注些什么,key points是什么,图里的分项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这张脑图是很久以前画的,也经常在过程中修改,所以参考文献都不记得了,但大体逃不开以前写过的这几本书。(链接:你有焦虑症?我有神药啊!)
(看不清的图的可以点链接:http://naotu.baidu.com/file/d63b7a24a977d21e294afe7227af4205token=58775f755791fd70)
第二张图,是横向的知识网络。
左半边育人是孩子大概需要的,右半边育己是家长大概需要补课的。当然,当孩子步入自主学习的门槛后,右半边基本也都是ta们需要育己的、课外的、特别文史哲相关的知识框架。
相信两张图会让一些妈妈崩溃了,要么尬捧我一通,要么内心跟我翻白眼,千言万语汇成这么一句哀叹——需要学这么多才能当家长吗??
我妈生病住院的时候,主治大夫约谈时说的一段道理我很受用。她说,我喜欢两种病人和家属。第一种是,如果你一点不懂,也不想做功课,那就采取完全信任大夫,只配合就好的态度。第二种是,你很好学,学的特别特别全面客观,跟我来讨论治疗方案,不问低级不经思考的问题,那我很愿意跟家属一起商讨方案。最不喜欢的是半瓶子醋、道听途说,然后还想决定治疗方案,很耽误病人的啊。
其实我们在教小孩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同类的问题。你要么纯佛,交给老师和社会,相信娃的内驱能量,说不定给你很多惊喜。你要么把整体关于教育的框架打起来,为的是掌控全局,不至于跟娃在无关的知识点上较劲,只在关键点上纠正。这有利于把自己打造成“权威式家长”,娃也会因为家长的一以贯之,而成长的很舒服。而如果道听途说,不顾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贴膏药式养娃,自己累是小事,娃困惑才是大事。亲子关系跟医患关系其实很像的。
同理,这两张图也只是基于我家情况进行的思考,也不可能就因为两张图就能确保娃拥有成功人生。只能品控过程,不能保出结果,娃也是独立的人,家长可以品控娃的产品(比如一份作业、一张卷子或一次社交),但并不能品控娃本身。我思考这么多,可能只是能保证娃在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思想滑坡到谷底一蹶不振。因此,两张图对于读文章的你们也是“两贴膏药”而已。
关于横向知识框架的第二张图比较好理解,也就是平铺网络而已,就不赘述了。下面详细聊聊第一张图里面的逻辑关系。
尊重发展
“尊重孩子的年龄,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这一点,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或者说是老生常谈到我们经常会忘记,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会望文生义,产生执行上的误会。
比如昨天,队友发现茉莉在10-20的加法计算中,速度非常慢,属于硬算的,于是开始加料,教她凑十法。诚然,在她这个年龄阶段,是完全有能力学会的,不往神童级别看,只看朋友圈的六岁同龄娃娃,很多也早就会了。所以按理说学会凑十法是可以掌握的,“尊重了娃的年龄”。
我为什么没有教过她呢?因为她这项能力是滞后的,不管是天生还是养育过程中环境没给够,总之她的数感相对于我六岁的时候是落后的,等量代换的思维薄弱到即使拿实物都很难去讲通。曾经五岁的时候,我们玩商店游戏的时候就发现了,只要找零的环节,娃脑子必宕机,这时候她会抵抗思考,所以不再push她去专项练这方面,这需要假以时日去点通。
而凑十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等量代换,可想而知,本来可以靠硬算算出9+6的娃,换成凑十法反而不会做了。这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娃开始捂耳朵,拒绝思考,因为爸爸教不会自己学不会而哭了起来,这可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其实等等她,可以给她引进“凑十”的概念,并不强求娃会做,过两三个月肯定会自己想明白凑十的道理。当然这跟学校进度也有关系,如果学校进度快是需要加料的,而我们学校在数学教学上不是激进派,完全有时间去等待。有坐等收获的方法,何必拔苗助长呢。
更何况茉莉并不是所有的数理内容都滞后,有些逻辑方面图形方面其实是超前不少的,总不能样样领先吧。我也能理解到队友的心理,一腔热情也是很难得。况且本来就是一年级的内容,但这如果不是整天贴身肉搏的整娃,也是很难发现哪些薄弱哪些强势,哪些是娃“认知能力没有达到”的细节。
不强求很难做到,尤其在信息狂潮中,都是在比较中渐渐看不清自己娃的,俺也经常犯这种抽。但我们反过来想,强求能求来啥呢?不如对娃多加扫描,扬长补短。这一节是家长思想准备上的要求,心态上的要求,是为放在第一节。
相关阅读:鸡娃路上一勺汤:晚点儿没关系,早点儿也没关系
穿针引线和整幅作品
树立了尊重孩子的大原则之后,就开始要具体的成长干预技巧了。这里“穿针引线”和“整幅作品”是有前后逻辑关系的。(内容可能是在推过的那本教育心理学里看的,也可能是这里看的,也有以前介绍过得学习书籍里的内容)
就在前几天,有幸看到一篇比较实证性的论文[*],探讨的是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学习差别的,结论很具有启发性,并且正好印证了我之前这个脑图的思路。
结论是:中等生和优秀生的学业差别,在于“元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学习动机水平差异不明显;中等生和落后生的学业差别,恰反在于“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元认知能力反而差别不大。
什么意思呢,通俗点说就是差生和中等生智商差不多但差生压根就不想学习,中等生和优等生都是想要学好习的,无奈元认知水平也即“学习的能力”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智商让他们产生了差别。
那么回到我的脑图内容上——首先要先解决动机问题,至少做个中等生,而后解决元认知问题,向更高目标进军。当然,可能你的孩子天生很有赢的动机,也天生不怕输,即性格好情商高,那家长的这部分功课自然就很轻松啦。比较困难的是元认知方面的功课,很多家长自己都不具备这项能力,又怎么传授给孩子呢?
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去学习“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图中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自己如何学会了新知识的、知识的类型解构等等。比如我们之前说用脑科学的知识去鸡娃,让娃知道自己神经元是如何在学会新知识的时候连接上的,就是元认知里面的一个小技巧。而以前介绍的许多学习博主,也是因为他们元认知能力更强而获得了更优的成绩。
很少有学校会专门教学习方法,不然那些学习博主也没有市场啦,那些SA(study account)标签也没有用啦,所以元认知这部分技能真心需要家长加料,而不是让孩子去盲目崇拜学习博主(毕竟那些博主也都是些小孩嘛,理解力还是有局限)。我自己也是这几年逐渐学出来点眉目,懂得很多新的自学方法论,才得以贡献这些干货功课文给大家。
这个部分虽然最重头,但其实在这里能说的不多,可以看以前帖子和通过读书慢慢修炼。
关于元认知的:· 我又推这本书了,以及下一本。
·读 书 历 险 记
·围观完这位阿里哥,发现“好好学习的生活”真是超有干劲儿啊!
·灵光一现心一决,奋发狠磕脑科学,现学现卖来鸡娃,长尾效应令人悦。
·“一个愿望”: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会主动学习的自推型孩子?关于动机的:·那位以赫敏为榜样的Ruby,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么?
·我又去研究那些爱学习的中学生了……
· 继“上学之用”、“课改方向”后,老母亲还需要了解下“核心素养”。
·上大学有什么用?
·奖励:家长手中的提线。
边角修补
在学习的物理环境方面,我算写过比较多的了,但依然不够系统。窃以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点,并且也是家长能做的比较多的方面。也不是我空穴来风瞎猜想,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关于环境-基因交互的理论。其实正向积极的环境,会激发基因的作用的,也就是好环境会让拥有某些基因(比如多巴胺相关的DRD2,比如COMT基因等等)的人得到很好发挥,但如果环境不到位有这个基因也发挥不了。甚至某些研究还认为会突变基因(我并没读懂这方面),比如环境污染等暴露影响。总之,物理环境是重要的,并且潜移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择校也是重要的,并不仅仅是择学校的成绩,而是侧重学校的氛围是否跟孩子气质契合,一方面有些孩子可能读公立会很心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自由并且课程丰富的那类磁石学校的。
相关阅读:
· 你的桌面,不仅是要用来陪作业的 | 拯救你的家庭工作台
·给自主学习加buff!?( ‘ω’ )?
·教孩子使用文具:与其焦虑教育,不如先忙眼前立刻能做的那些小事
·Bye Bye,全职妈妈的时间焦虑!
“边角修补”里最让家长需要时时警惕的就是这一部分内容了,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比学业成就可以说更重要。反之,社会化过程不顺利,也会影响成绩。不管从哪面说,都会是变成社会人的障碍。而我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个方面可以说比较薄弱的,全靠自己在遇到逆境时自己顽强地反思,耽误了不少人生宝贵时间,抓各种生命稻草,才勉强没有走向穷途。
这里比较重要几点是:自我调节能力中对结果的态度、自我效能感的稳固、亲社会行为的建立以及道德判断方面的缺失。
对结果的态度(不服输不怕输)和亲社会行为(人际沟通什么的)是很多家长日常都会注意的,前者做好了对自己不容易气馁,后者做好了不容易被校园欺凌。而校园欺凌关乎的是学校氛围,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学校环境的感觉,不仅会影响学业,更惨是会影响人生。如果原生家庭的积极环境被人重视的话,原生校园也是同样很重要的。道德判断这个需要另外开篇讲,是关于我们国家的精神内核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孩子精神内核坚实,就不容易双标以及人云亦云得摇摆,浪费人生时间。
单独说说自我效能感,这可能是个稍显陌生的概念,其实很好解释,就是“相信自己能有高效做到某件事”的能力。这跟成长型思维有点点重合,都是需要很自信的感觉。但growth mindset关乎的是给自己打气,是“学习的过程中不存在失败这个概念”的思维方式;而自我效能感更多是“我了解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个事并且知道达成路径”。
放在我身上来举例。我很善于搜集资料并整合资料,以前工作时老板给我一个我完全陌生的概念,需要做个策划案,我也敢接,因为经常有种感觉是,接到这个项目关键词,我就冥冥中好像知道去哪里搜资料能搜到。结果也确实都不错,在整合资料方面我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强的。但是,如果给我个任务是准备一桌家宴,十个菜,我就歇菜了,坚决不会接任务的。即使我好像做饭也没那么差,也不具备这份自我效能感。
放在孩子的学业上,也有研究表明,成绩问题经常是自我效能的问题,自我效能感高会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幸福感。有些孩子总是说“我天生学不好数学”,也是效能感出了偏差。具体措施此篇不聊啦,大方向就是可以帮孩子制定高目标but低成绩的计划,立大志但降低欲望,不求精准度,但提高完成度,来一点点恢复自信。当然还有很多“术”方面的方法论,可以在开篇链接里那几部大部头里找答案,比如《教育心理学》,《0-12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等都有专题解释。社会学习有延迟作用和积累作用,就是你种下种子,不能期待立刻开花,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考验的就是我们做家长的耐心和信心,要相信自己用正向念力跟孩子的互动是积极起作用的,过程中的小磕绊也都是暂时的。
结语以上就是这张竖向大图的思路了,第一次成图大概是娃中班的时候,现在回去看,虽然没有时时自检,但不知不觉的就跟这个思路在行事,还是比较欣慰的。
写下来也不是炫耀什么鸡娃成果,也没有什么成果可秀。然而我的感受是,遵循着自己的本心本愿去对孩子负责,不为了成果而作弊,不为了投机而懈怠,自己作为家长的养娃自我效能感会蹭蹭涨,收获的是家庭幸福感。

[*]论文名称:左志宏、席居哲,三种学业成绩水平学生元认知、学习动机的比较,华东师范大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