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欺凌在所难免,我们如何降低伤害?

有人类就会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的高低不同,不管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有高低差,就很容易有欺凌现象。
只是在校园里,特别是面对身体将要成年、心理却还少年的中学生,欺凌的发生会让被欺凌者更加的难受和难忘,其实欺凌者也不见得好受。总体来说,欺凌是个双输的局面,为何却总是会发生呢?父母要怎么做呢?学校要如何做呢?
在宗春山老师的《少年江湖》里,其实写的很细致了,本文即是我对此书的读后感。
谁接过情绪的接力棒,谁就输了
欺凌者在情绪上其实是先输的一方,他们在正规途径找不到情绪输出口,需要情绪补偿,于是找一个靶子,把这份沮丧传递给被欺凌者。
为了给自己找行为的正当性,经常还会拿出“欺负你有理”的证据,各种[你让我难受了所以你要被惩罚]的甩锅,试图让被欺凌者背锅。说到底那是何其可怜乃至可悲。
那么在根源上,破解之道就在此了。你不接接力棒,欺凌者就是打在了棉花上;你如果会太极拳,那可能还能给对方内力一回击。
(妈友@隋三金 讲述的自己经历,这真是个从开始就掐灭了霸凌小火苗的太极拳好案例。)
欺凌者是缺乏同理心的,所以想要圣母一般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常是无效的(日剧式嘴炮风最没用)。只有让他自己或者乐、或者痛,或者看到后果的不妙,才能激发出同理心。
总结:不想被欺负,就一开始就不要照做,不接对方情绪。不会还击就昂首走开,会还击就太极回去。
在被欺负的当下那刻,如何反击?
前文说了,反击的方式有“乐”“痛”“明示后果”。
(学生应对篇的目录)
在事前预防上,就已经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了。第一招是不让机会靠近。1、学习好。中国的语境下,[仗着学习好所以不被欺负]依然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用成绩划线,这里有个注意点——是学习差的一般不惹学习好的而已,但同样学习好的阵营之间,可能会有学霸之间的欺凌事件。2、性格好。这个其实比学习好还要有效吧,一般性格好指的不是绝对得性格好,大概是指情商比较高,懂得怎么跟人交往,让对方比较舒服。比如夸人、自黑、不吹牛、保守秘密、及时道歉会协商等等,这是社会性发展的大课题。3、形象好。可以不好看但不能脏乱差,尽量保持阳光健康积极的仪态。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很支持中学依然强制穿校服的,少了很多无谓的麻烦,毕竟面对的都是大脑额叶在发育的学生,冲动和不理智是他们的主旋律。只是校服能不能在舒适的基础上好看一点啊!第二招是靠近了有防火墙。前一招是指遇到了“险境”也不一定会陷入或被盯上,这一招就是避免遇到险境的招数,哪怕自己不够“强”,也可以不立危墙之下。1、有朋友。朋友圈是最坚实的防火墙,这大概是共识了吧。2、不凑热闹。远离围观热闹的场所,远离正在冲突的场合。我学生时代就曾听说过一例围观校门口的火拼斗殴现场的孩子,被拼红了眼的混混误杀了的。3、不去“荒凉”的空间。除了厕所、杂物间、操场角落这类学校常见的,楼梯间、校外经营场所也是高发地点,能避免的就避免,不能避免的就多加注意。
事中应对
防火墙也不管用的时候,就要正面刚了。很多欺负事件在一开始并不是那么的具有针对性和恶意,通常是第一次得逞了,才会有变本加厉。宗老师书里的应对技法比较多,我总结总结大概有这几个目的方向:
乐:以幽默化解尴尬。很多情况,欺凌者是下不来台才硬撑的。能让人下台的方法有二,道歉或者幽默。如果事情孩子没做错,道歉反而成了下一次欺凌的把柄,幽默这种情况就成了好工具。说是幽默,其实就是自黑啦,给自己降身段,帮对方找补。
痛:让对方感到不痛快,吃闷棍。跟上一条不矛盾——对方不想下台阶的时候,受欺负的一方就要想办法上更高一级台阶。要么语言上压倒,要么行为上压倒。就像前面妈友做的那样,你偷藏我书包,我就不要了,你无法得逞。我记得当年很多女孩被男生讲黄笑话讲得气急败坏,甚至被讲哭,我也不知道为啥哭,猜测可能因为真听不懂也可能有羞愧感,总之女生不开心了男生就很开心,变本加厉得讲。我被讲之后的对策是:装作很懂,用黄段子里的梗嘲笑男生反击回去。他们自讨无趣,就基本没有下文了。因此跑个题:性教育真很重要的,娃不当事,这就不是事。(虽然我自己是通过看言情小说和杂志上的答疑栏目自我性教育的,哎。)
后果不妙:这一条更简单了,有些欺凌者是真没意识到后果——觉得自己喜欢的男孩/女孩不会知道自己这样,觉得老师不会知道,觉得警察不会知道,觉得被欺负的反正也不敢说出来。只要有“我敢说出去”的气势,就行了。
事后补救
如果伤害已然发生,那事后的安抚工作,靠自己很难自愈,就靠家长和学校,抑或是时间了。大人干预时,最大的注意就是[不要不注意],任何芝麻事儿如果孩子当事,那就是事儿。越早补救,越不容易有伤害。
日常教养中,“什么是欺凌”这个概念要灌给孩子,但是也得注意度,一不小心孩子成了个小炸毛小矫情也影响交往。芝麻小事如果孩子不觉得是事,就要暗中观察啊,孩子都在成长,曾经的“仇人”不打不成交,成为挚友,也是经常发生的。
有点小苗头的时候,在家里跟孩子多玩玩角色游戏,互相演练,很多戏,演着演着就内化啦。但要演得真,跟消防演习似的都笑嘻嘻的演习,那白搭,不入戏。至于找不找欺凌者家长呢?答案是“不”。因为基本无效,也不利于自己孩子,通常是找老师或其他第三方干预,通常能说理的地方,基本就解决了,止于此步了。第三方不干预乃至无法调和,那证明你的力量也无效,这时候再去试警局和网络媒体,但要注意尽量别让孩子觉得大人也很无力,最好还是躲开是非之地,大人不要争一时之气,一切以孩子的感受为准。若欺凌已然发生,按宗老师目录步骤来。↑↑其实,在事情甫一发生就开始干预的话,虽然家长内心比较煎熬,但干预起来并不太难,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力量,相信他们的可塑性。
其实宗老师对于欺凌者家庭也给与了很多建议,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欺凌者家长是不知情的,剩下的情况是知情也不当事的。如果欺凌者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欺负别人,会反噬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长远的看做人会吃更大的亏,比如通常学业无法持续,比如以后可能找对象容易出问题,知道了这些就不会听之任之了。

最后,想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自己有点忽略了的,即,家庭教育中,不要有欺凌的情绪。就如同宗老师书里写的:“……欺凌的一方通过欺凌行为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种情况在家庭中并不少见。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指责孩子、批评孩子、压抑孩子,甚至和孩子邀功讨巧……其实,在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挑毛病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恩主的时候,就已经变成孩子的欺凌者了,所以,孩子到了学校就自然适应一个受害者角色了。”
这本书就这样了,下一本咱们研究记忆。(啊,又要掘干货题,想起来就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