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国宪制(二)

历史进入周代,华夏文明才算进入有真实文字可考的文明史,就像手机从板砖时代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一样,是一种质的跨越。
周代不像夏商,继承逻辑还处在摸索阶段,“禅让制“和”家天下“都有,到了周代,继承逻辑就明确下来,是“嫡长继承“。
昨天已说,这种继承制度对农耕社会的好处,但其同样会伴生三个问题:
1、继承人个人资质不可控
王的儿子不一定生来就有当王的能力,众多儿子也肯定会良莠不齐,只论出生顺序确定继承人虽然在继承逻辑上明确了每个人的位置预期,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继承人也许能力不够的问题。
于是,围绕王位,这个核心,就建立起了一套官僚系统,“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周代的统治不再完全依托于王的个人能力,贤能忠臣与守成帝王构建的中央政府模式,是之后数千年历代王朝常规政治的理想典范。
2、 皇权争斗
其他潜在继承人与嫡长子之间巨大的利益落差,会激化围绕皇权的争斗,周代首先想到和给出的制度建设是:分封。
西周不光分封皇室子孙,也分封功臣,比如姜子牙的封国是“齐“。西周的分和封,包括分土地,土地上的人口,也包括封号,有了周天子正式颁发的封号,才算是合法的诸侯国。
像”韩赵魏三家分晋”,不管他们三家是否在实质上已经瓜分了晋国,没有得到周天子正式的受封之前,不管是同期的其他诸侯国,还是后期著史都是不承认他们诸侯的地位的。直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封三家为诸侯,韩赵魏才正式列入战国七雄,与其他诸侯有了同等地位。
周天子先圈出由自己直接统治、由嫡长子继承的“王畿”,畿内也设诸侯,但畿内诸侯只有对土地的管理权没有继承和控制权,王畿以外的天下土地,则被分成各种块,分给亲族、功臣。得到封地的诸侯王也采用同样的方式,留出本国的中心区域给嫡长子,其他土地继续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和功臣,叫“卿大夫”,封地叫“采邑”,“卿大夫”依然用此法,分下去就是贵族的最低一级“士”,土地叫“禄田”,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了地方拱卫中央的大一统国家。
3、 精神凝聚力
分封时间一长,以亲族血缘为系的宗法关系就会日渐稀薄,几代之后,各诸侯国发展的差距也会日趋加大,包括诸侯国内部各家族之间,分封的各个层级都会出现亲缘单薄,效忠力不足以引起的不臣之心。
针对这个问题,周代给出的暂时解决办法,就是推行“周礼”,周礼不仅仅是我们理解中的礼仪制度,而是通过一系列礼仪规范的规定来确定各个层级行为规范,来凝聚人心的政治制度。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为什么祭祀的重要性还排在战争的前面?
就是用一套强调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周礼,试图通过定期祭祀共同祖先,来强化内部认同与团结。不要小看这套制度的作用,周王朝能够延续800年,虽然东周时期皇室名存实亡,但好歹还有个名在,周礼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凝聚作用。
比如周襄王时期,请晋文公来帮忙平定了一场皇室内乱,周襄王在晋文公的帮助下,才顺利做成周天子,周襄王拿出土地给晋文公,晋文公不要,只想要“隧”。隧是一种丧葬规格,按礼制,只有天子的墓地可以有修一条隧道让棺椁通过,诸侯的棺椁只能用绳子吊着垂直放入墓穴。
但“晋文公请隧”的请求,被周襄王拒绝了,理由是于礼不合,重视礼更甚于土地,可见当时周礼的影响多么的深入贵族的骨血。
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痛心疾首的说他的时代“礼崩乐坏”,著春秋,想要复周礼,就是因为周礼是维系国家精神系统,让每个人各安其位,各守其分的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能够很好的稳固人心,保证天下不乱。
然而分封必然导致割据,西周后是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西汉后是四百年魏晋南北朝,都是分封造成的后遗症,所以如何合理的处置王室的其他成员,一直是皇室的重大难题,历史上有名的王室争斗掀起的那些腥风血雨,从玄武门之变到九龙夺嫡,历朝历代其实也没能摸索出一套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式。
说完家国的上层建构,再说一下国家的基础单元,“宗法制”。
“皇权不下乡”一直是华夏的基础政治形态。
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跟地方上的宗族一直是并行的两套系统。
而宗族得以维系的核心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就是血缘+亲缘构建起来的“家”,古代的“家”,并不是指我们现在理解的一家三、四、五口这样的核心家庭,这样的小家庭,在古代叫“户”,所以“齐家”并不是指经营好自己的小家,而是指参与家族事务与宗族管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像大学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三种进阶状态,而是三种不同的政治形态,是三种层面上的制度设计,三套并行的统治系统。
“齐家“通过-”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也就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来形成的一整套行为逻辑和道德规范。
这其实并不是人性中天然生成的,而是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长时间的强调和灌输才形成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至于这个设计过程,明天再讲。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