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荐了两篇文了:一篇侧重影响了我自己生活思考的文——存钱、做网红,可持续生活价值观;一篇更多关于孩子学科学习的好文——小众推文如细雨。
下面这5篇,2篇关于孩子成长的三个学习之外的面向,2篇关于奔四的我(们?)。
老生常谈的话题:幼小衔接
就跟乳儿断奶幼儿入园一样,这个话题真是把本来不那么“吓人”的事儿,整的家长们都挺焦虑,感觉不准备好,就没法断奶没法入园没法上小学了似的。特别是入学这事儿,如果孩子没学好“小一上”的知识,至少在妈友舆论的声音里,感觉有点像商场里没有奶茶和咖啡卖一样空落落的。
虽然出色的幼小衔接干货文挺多的,常见于“大手牵小手”“小花生网”“大小爱玩”之类的魔/帝都教育大号。但我比较喜欢的是幼儿教育杂志里的这篇,就像商场里那杯温暖的小奶茶,熨帖着5岁孩子妈妈的心。↓
幼小衔接:从学习内容到学习品质
如果我们把精力用在知识衔接上,万一孩子有能力欠缺,家长会更加焦躁。比如发现孩子数感真是不行,为娘立刻就会无名火蹭上来并且悔不当初再早点开发,但无论怎么焦躁,娘亲都改变不了数感不行这个当下的现实。换言之,孩子不能给你入学信心,你也不能给孩子注入信任。但是,如果把精力用在学习品质的培养上,除了只会收获“正效果”之外,为娘的没法进行评估和成果判断,想急也急不起来。
这些品质有啥呢?
第一,注意力。你们会想,咳,这有啥,人人都知道嘛,那具体有啥又咋做你资道不?
做法1:不打扰孩子以加强注意力时间和稳定性。这个挺简单,就是不随便打断孩子自己玩的时间呗,“适度忽略”,我们很多从早教阶段就身体力行了。
做法2:刻意训练孩子的“有意注意”。上面的做法1是关于孩子的无意注意,但是无目的性的。有意注意是孩子对于第二信号(比如老师让翻书到哪一页)的注意力,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靠耳朵输入给大脑的。这点靠的是语言敏感性,实现路径上作者刘老师提出的是“亲子阅读”,我认为还可以加一点就是用各类APP来听书练耳朵。
第二,任务定向和完成,即任务意识和完成能力。
做法1:盲听。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孩子传达,传达不到的去幼儿园自行承担后果。
做法2:任务清单。让孩子自己定计划、定清单、收行李。这个我家的经验是,比如周末我会让她自己定一日计划,虽然她经常因为自己定的事情太多了而无法完成,或者和我告诉她的既定任务(午饭、洗澡之类)冲突,但随着一次次制定一次次失败,她可以渐渐领略到一天的容量是多少,能定的更加合理。清单我家也经常写,没完成过就是了哈哈。行李嘛就更是了,从塞满一箱子娃娃忘记带衣服,到能搭配好几天的衣服最后才插空塞娃娃。anyway,不断强化,总有收获的日子。
第三,时间管理。
做法1:认表,并且继续学习定计划,对于时间快慢长短有认知。
做法2:耽误时间的后果。这是我家最近经常做的,周末早晨穿衣吃饭拖拉了,那么出门玩的时间就缩短了;跑去偷玩手机看屏幕时间长了,那么动画片时间就缩短了;晚上洗漱太慢,那么讲故事就要少几本了。总之,烦心事后面跟着的好事总是会被耽误。
我在想小学老师如果烦我家孩子,会烦的是什么?至少不会做数学题可能不会烦,不然老师教学的成就感在哪呢?
如果坐不住虽然老师会理解但肯定会腹诽;反之如果孩子做事很有条理记任务清楚,老师虽然可能也不会频繁夸但肯定也会默默给你孩子加分。总之学习品质范畴内的事物(刘老师这个文也不非常全面,这个范畴还有挺多可以做的其他事,比如旧文提过的两篇:教孩子使用文具和给家长的爱与灵药),是必备的且终身受用的。
其余的诸如讲礼貌啊、爱表达啊、体贴人啊的社会性正行为,不算太硬性啦,有则加冕,做不好也不耽误入学并且入学会还会进一步学习嘛。
“杞人忧天”的话题:选女婿
上上篇推荐过陈鲁老师写的陈百利,今天推荐她另一篇:说说我女婿该如何可靠:他至少要爬到寇尔伯格阶梯的一半。
以下为陈老师文章里的引文:
寇尔伯专门跟踪研究十岁左右孩子如何面对道德困境问题,最后发现道德思辨能力分三大阶段成长。
低段 Pre-Conventional Level:会根据社会的标签 “好” “坏” 来行事,所以他们算是 “行为端正”。但是,遵从这些标签的动机是为自己获得好处,比如避免惩罚,获得奖励,利益互换。他们的动机来自应对外界的压力,大概是4-10岁孩子的常见行为,一旦外界有漏洞,他们就不再遵从标签。
中段 Conventional Level:这个阶段的人强调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他们的价值观就是,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和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必须遵从。他们不光自己去遵从,还要尽力去维护这个体系。
高段 Post-Conventional:高段人群的特点是具有独立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可能是和外界相符的,可能是不相符的。但是,它一定是和自己探索后选择的道德标准一致的。这些道德标准强调的是公平和人性。
那么,选女婿就得观察他日常行为是否愿意去钻漏洞,在其他事物上做到第二阶段的道德内控,那在婚姻忠诚上至少多一个保险项。
而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也希望她慢慢爬到高阶段去,不然其实也难以预见中高段的伴侣。陈老师说:“如果我未来的女婿,是高坐在梯子顶端的那种人,那我一定要会去给他们看孩子!”这flag,我不敢立
(女婿颜值样本↑)
全职妈妈的自由职业
想要探讨人生,就必须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不然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呢?然而,自由落在自己身上时,其实并不开心的,其实,人都是有惰性的,因为有惰性,才需要确定的、有规律的、理性的事物来获取安全感,自由并不是对人类的馈赠,而是一种“惩罚”。因为“自由的实现”这个课题,是有条件的,并且不简单的(观点来源:人大教授张志伟的哲学史课程)。我想这个道理恰好解释了下篇自由职业的方法论。
博主林安在她公众号“土土土槽”开了个专题叫做“100种不上班的理想人生”,虽然她探讨的经常是年轻人(我意思指30岁以下)本身不想上班了的人生选择,可我因为养娃“被迫”自由职业了许久了且估计小学毕业前是不会上班了,因此感觉这个话题对于跟我同样状况的全职妈妈以及其他想要选择自由职业的朋友么都有借鉴性。↓
干货 | 自由职业初级入门指南
林安说什么适合自由职业呢?
适合自由职业的人都是:1、多面手,能力比较综合;2、好管闲事,啥事都想试试(且不善合作);3、喜欢独行,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喜欢闷头做事。
不适合自由职业的品质有:1、不自律; 2、怕承担责任;3、抗压能力差。
这里我需要进一步解释这个自律,其实自己定的计划完成不了我觉得算高阶不自律,并不会耽误自由职业(试问如果以这个标准,没多少人有“合格”的人生了。)但是,无视Deadline的话,就应该叫不自律了,连外界的期限都做不到的话,别说自由职业了,就算上班也算不上合格的员工吧。
其实适不适合并不是自由职业的绊脚石,做什么才是真的绊脚石。去开咖啡厅奶茶店海边民宿在我看来并不是自由职业该有的追求,如果原本没有资源,这么做的人就是逃避和跟风而已。(我跟风开过小店,深有感触哈哈哈)
关于做什么,林安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1.确定你即将自由的职业方向,和这个方向的自由职业者聊一聊,看看他们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
2.提前至少半年时间,有意识地扩展和积累你即将自由方向的客户资源和人脉。顺利走上自由职业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上班的时候就已经在即将自由的方向上,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和人脉,这些资源已经可以转化成收入养活自己。另一类是有自由职业的技能,但是在技能领域还没有足够的人脉圈,这种就需要提前为将来的自由职业铺路。
3.开始存钱,存够你将来哪怕一分钱不赚,也能生存下去半年的自由基金。
4.提前在朋友圈和社交网站上塑造个人品牌,告诉大家你的技能点和即将自由的方向。
当方向找好之后,就要进行一些测试:
1.收入测试:先拿自由方向当副业发展,测试你的自由方向一个月能带来多少收入
2.自律测试:给自己设定一项短期计划,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在固定时间做一件事情,看自己能否坚持下来
3.个人品牌测试:验证前段时间在社交网络上个人品牌的塑造,能产生多大的曝光和转化。
收入焦虑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守着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去赚钱,不要让其他你不熟悉的领域的赚钱方式占去精力。比如说朋友圈做做微商品牌的代理不费事,但其实维护客户做售前和后服都是很费时间和心力的事情,相当于微商品牌把最费心的环节外包出来了,不专心做还是做不好的;再比如我自己迷茫到在百度都当过抓虫机器人真是劳心费力没意思。
个人品牌这个点,就是前几天我们提到的“做网红”那篇里的核心思想之一了,当然了自律除了包括自己时间管理,也记得多规划一些财务管理。挣工资时自己心里有数不敢乱花,自由职业了这个月挣得多就会觉得自己每个月都挣得多,挣点钱就提高消费档次挥霍掉,很容易影响下个月心态。
测试觉得就可以坚定前行了,其实她还提出一些如何坚持下去的建议,但我觉得做到前面的并已经开弓了的话,就别回头了。无非就是自律、社交、克服收入焦虑之类的锻炼,这些都抵不过她提到的最后一条建议:自我充电。
随着学识的增加,不管是身处职场还是在家上班,在这个移动互联的全球化社会,只要在认真经营自己,能不能过得非常有钱我不敢说,但至少大概率不会饿死。
40岁开始思考养老
前年的时候上面这本《大城养老》特别火,一书难求。去年已经开始普及三网了,讲述的是上海养老的一些实践,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养老产业近年最细致的一部书了。阿沐养老我好像以前推荐过这个号,是一个做适老化改造的商业机构,但文章写的都蛮走心的。这篇读书笔记简略的勾勒出了当今养老的现状,和我们这代人的未来。
读书笔记 |《大城养老》里讲了哪写有意思的事儿?
养老院变贵、护理人员难寻,这都是不费脑子都能想出来的结果了。但它还提到了些什么呢?
互助式养老可能渐渐流行,就跟前几天那个nhk纪录片讲7个老人一起住似的,也是一个无奈之下主动出击的选择。
7个姐妹能一起养老还算是舒坦的负担小的模式(虽然我也觉得有些争议点可以讨论),但大多数老人是做不到如此自得的。而上图这种14个初老的退休老人照顾40个高龄老人的模式,可能会是未来更加多的选择。毕竟我们是421式家庭居多,“4”那一端高龄了,“1”那一端可能自身难保,“2”这一端乘以10联合起来照顾“4×10”,或许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式。
其他的点可以继续读原文,这是个大话题,一看起来我就想要逃避,每次都是逼着自己看。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也是想提前看看地图。
(打麻将是防痴呆最好方法)
老了会是什么样呢?
本文的题目说5篇,其实推了4篇,最后一篇是个轻松的。虽然大国养老十分困难,一定会把我们这代人裹挟得很辛苦,但还是经常要有自嘲的心,生活中寻找乐子哟。
日本老年人的“自嘲打油诗”大赛,个个都是人才呀
欢迎关注老桃姨,一起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