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长已经够努力了,可用心又花钱却总觉力不从心。

文:蜜水桃
养孩子花多少钱?这事儿有上限——横观妈友界,1岁内跟好莱坞明星用同款童车同款奶嘴同款口水巾同款尿不湿、2岁内跟国内的一线明星上一样的早教班舞蹈班各路启蒙班的大有人在。
可是上了幼儿园之后的育娃工作,差距就开始拉丝儿般变大了。
北京的孩子周末逛故宫,逛国家博物馆,我家孩子在挖沙。
上海的小伙伴周末看话剧,我家孩子在挖沙。
连动物园的动物都不一样,我们这袋鼠啊大象啊都没有。
不是菲薄自己娃整天挖沙,也不是秀挖沙的优越感,是客观地说,可选项真的很少。这导致了什么呢?
——体验差距。
对教育方面低购物欲望的家庭来说,小城市省钱,大宗消费低;可对于高教育购物欲的家庭,大城市提供的是无形资产,大于基础消费的价值。
前几天看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个研究表明:家庭差距主导了孩子的体验差距,而体验差距对学力差距产生了影响;体验得多的孩子,学力更强。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爬山、游园、文艺、体育上。
(摘自李冬梅 《家庭教育投入会影响学力吗?》)
而且小学阶段收入越高的家庭课外辅导班报的越多,但有趣的是,到了初高中阶段,课外辅导班的费用差距并不大,就是无论贫富都会给孩子报差不多的课外班。
#辅导班价格是差不多的,辅导班是日本中学生家长眼中的必选项,文体兴趣和游玩是有余钱才购买的选配项#
研究还指出,为什么会有经济水平导致的体验差距呢?这与“当前自然体验与儿童集体活动多为有偿购买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就是:1、太多的体验要花钱。2、不花钱却有时间带孩子玩的家长,也是经济能力优的占多。
古代的科举制,大家觉得至少在选拔人才上是最公平的制度之一了,是个伟大的发明。这个确实,但是背后的故事呢?本来就是不需要种地的人,才能静下心来复习,这可不是说聊斋里的穷秀才呢。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有个机构叫太学,理解为古代的国立大学。而在宋代,它并不是大学,而是一个京城才有的科举预备班,为考生科普国家政策方向为考生灌输儒家意识形态的,毕竟古时候没有互联网,必须去京城游学一段时间,才会知道国家在贯彻什么政策。而当时的科举,要考诗、经、论、策,策是考试重点。你们说穷秀才要不是天赋异禀,怎么跟能上得起太学的人竞争呢?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体验差距。
(截图自邓小南教授的中国古代史)
经常有人拿pisa来说:芬兰什么都不去辅导班一样取得好成绩。真相是,芬兰是全民免费&高质,学校咱们不说了,人家体验不需要花钱,图书馆、博物馆、游乐场遍地……说白了,芬兰的娃整体学业好,跟家庭投入关系不大,不需要辅导班了好么,而且大环境都给托底儿了。家长有底气即使不管不问,孩子也不会瞎。
(摘自文章《芬兰,可以说是全球最适合遛娃的国家了》)
再看中国呢?体验都是要付费的!这是一场school shopping。
据我观察,大抵只有在中国育娃届,才有普通放养和普通鸡娃之间教育成果的差异,而在欧美的育娃届这种差异只有纯放养和纯鸡娃之间才能看出来。
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在《不平等的童年》中讨论了不同阶层的孩子,成长的路径,有点56up的意思,当然人家是一个社会学观察,正经儿的实地研究。书中她也是得选择非常穷的放养和非常努力鸡娃的中产等等几个样本进行深入跟踪调查才得出了一系列的成果。
结论是她努力地压抑纯放养带来的弊端,可也不得不承认——中产阶级那种对孩子在家庭教育领域满格干预确实教育出了更适合社会的娃。#当然适合社会的娃不一定就是娃的最优路径,可大抵上是最靠谱的路径#
也就是说,普通放养和普通鸡娃的家庭,后者更偏向与去购买优质的教育环境资源,有的家庭甚至损失生活质量都在所不惜#极端现象并不鼓励,为的是表示消费偏好不同#,孩子的体验感跟普通放养家是千差万别的。
这里要定义一下本文语境的放养:指自己没有太多规划教育步骤相信娃能自己成长的那类家庭,跟暗中有步骤表现出来云淡风轻声称放养的不是一类,后者归普通鸡娃小分队了。
我可能没表达清楚,来换个说法。影响孩子学业乃至生涯成就的有四个变量:
娃自身努力、家庭投入的人力物力、学校的助力、社会环境的协力。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摘自《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
(摘自《童之境》,仍然是生态学理论的视角)
从微观到宏观,在家长的角度是从不好控到可控又到不可控。娃自身不说,家庭投入教育的力度,亚洲人在全世界是不分阶层地领先#也就是看不到太多差异度#,而学校就城市地区来比较,质量也没想象中这么大,第四个环境的影响于是被高亮出来了——我们没有遍地的教育环境,没有它们来协助下一代更好的成长,良好环境基本都是需要家长用钱来购买得来的,这产生的差异才是深远的。
我们把这种气氛环境分为几个领域:公共设施——不插电游乐场、插电主题乐园、普遍的孩子能玩的自然风景#山啊水啊植物啊#、公共场所的适幼设施、孩子可参与的体验场所#文体兴趣场所、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
我写过我国的城市的户外是多么的不儿童友好(旧文:没地儿遛娃的无奈),不仅体现在可利用设施少上,更多是即使有,也得花钱。
要说这种差距导致了什么?导致了普通的家庭必须付出很大的心力,才能使得孩子达到期望的正常体验水平。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家长比其他重视教育的民族更加的累,特别焦虑。
这不是抱怨,而是事实。在日本、美国等列强国家,即使私立学校学费也很贵,但不插电不花钱又能给孩子体验和放电的场所太多了!特别是欧洲那些多到招人恨的国家们,即使不是专门的孩子“放电收容所”,普通的角落里也都能见到为儿童而绽放的会心一笑。
(图片来源:荆晶《童之境》,
讨论了斯德哥尔摩的儿童友好细节)
(马德里的一个天桥)
所以他们即使普通放养的家庭,也可以享受大量的方便且免费的儿童友好环境来替家长教育孩子——家庭投入多点少点看其实都不出来啥,孩子的天资和友好的环境帮你扯平了。#完美甩锅#

挣钱。
哈哈,单纯挣钱就能解决还写这文儿干啥。虽然钱能买来很多的体验差距,可是钱买不来用心。我有个穷苦老母亲同僚兜兜妈就很用心,(点击免费围观:贫民窟少女的游戏)她的应对之策已经完美到我不用再写啥应对之策了!不过佛系和鸡系和虎系妈的教育期望清单本来就是不同的,就好比女人130斤、110和90斤对于减肥期望值是不同的。
(兜兜的游泳池~)
认清这个事实,教育采购才能更加理性和高效。#如果你家买了学区房就再也没有钱带孩子旅游了,那么在教育成果上来考虑是否买学区房就要三思了#
如果广大隐形贫困人口的对怎么提高孩子的人生体验有同样独特的见解,咱们可以一起开发开发。
综上所述,出于无奈,我们中国的广大老母亲,在没有托底大环境的情况下,励精图治,努力奋进,在家庭教育和择校上猛下力,鞠躬尽瘁,安装支架#并不是心脏支架,是维果斯基老先生的支架#,才让00后们取得了跟西方列强的后代有着差异不太大的体验:用一样的教具,读一样的课本,看一样的动画片,享受一样的运动……#不过除了同质化,也记得我国博大精深的意识形态也是很独特的,记得给孩子注入列强后代没有的文化体验哦#,这是夺么的不容易,大家作为妈妈这个职业已经够努力了!
下面该要提要求、促人类共同体发展了——下一个十年,想必各位爸爸妈妈都成了社会中坚力量,记得在自己各个工作岗位上为后代做出精细化努力哦。自家挣钱的同时,别忘了给整体孩子创造多一些福祉。
比如从事商场相关工作的,记得布置户外游乐设施记得安装儿童马桶,这样我们老母亲才愿意去你家喝奶茶吃大餐消费升级哦。
从事市政工作的,市长大人、设计人员、预算人员,balala,记得公园里布置点滑梯秋千摇摇马,这样我们人人是自媒体的老母亲们可以口口相传可劲儿夸,记录在网络世界,流传于大家心中永不忘怀,也算是一个政绩区块链了。
从事文艺活动的,多为孩子开辟一些低价甚至免费的准入场所和资源,多一些对“无用之用”感兴趣的孩子,微观说可以为这项文体事业延续香火,以便于以后单价提升嘛#各大城市都知道抢人才,咱们也别落后,有刚需才有接盘#,往宏观说是我国价值观输出的重要窗口呀。
从事博物馆事业的,即使大人的博物馆,我们也喜欢一些体验式内容。当然了,这个很难,有就很好了!想想除了北上广深省会城市,哪个城市有丰富的市民喜闻乐见的专题博物馆?更不要想故宫那欲罢不能的文创消费了。
从事体育活动的,特别体校啥的,多帮孩子低价启蒙,兴趣为第一需求力,别老让兴趣班抢了生意,整一节课试听就想挣俺们老母亲的钱。
从业图书馆的,里面的绘本质量要提高一些啊,别弄得还不如我们老母亲家庭图书馆热闹。哦不,很多城市的图书馆连绘本都没有。
做郊区旅游的,农家乐好吃还不够,愿意去农家乐的都是我们中年人了,年轻人都宅着呢,因此农家乐旁边一定要有游乐设施有小动物啊,如果弄个高级点安全点的游乐设施,菜价可以提高20%哟,几顿饭就把游乐场钱挣回来了。是不插电的游乐设施哦,不是摇摇车哟。
哪怕,搞装修的搞建设的在铺各种路的时候,也想想婴儿车能不能推,直梯够不够多?我国的行动障碍人群已经出不了门了#对比列强国家轮椅出行率#,别再让孩子们也难以出门。
有亲和力的城市建设靠大家,方能降低熊孩子率。孩子没处放电,不在大人的地方嚯嚯事儿么?家长没处给孩子放电,心情不好,教育起来暴躁,当然容易出现熊孩子了。各居其所,我为人人。
大家手拉手,降低养育成本,撬动未来的市场,噢耶!#别再抠索我们老母亲的教育基金了,让老母亲们更高效滴去提高孩子的挣钱能力,让他们长大了花钱,到时候请使劲儿宰,我们不心疼~#
—正文完—
碎碎念,还有一种情况是——别人家的省钱娃!不过,即使家庭教育最高值贡献,真牛娃降临你家的概率也是靠天意。学习有三个维度:动机、内容和互动环境。真学霸是动机取胜,没有动机提供了内容放进了环境也白搭。可是没有内容和环境的支持,动机也会力不从心的。
(截图自家长帮)
所以我的立场是,家长自己尽力满格了解孩子涉足的领域(锻炼的也是自己的独立思维嘛),对于小学生施行70%满格的支架式干预,留白三成给他们自己思考和修枝,再逐年撤支架,早日达成将孩子推向社会、老母亲环游世界的远大目标。
对本文思维有帮助的参考:
李冬梅 《家庭教育投入会影响学力吗?》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著作《不平等的童年》
阎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荆晶《童之境》

题图来源:Freepik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