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节选: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创造力(下)

昭为光明,焯指透彻,志作记录。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昭焯志]关注,看见人文,社会,教育万花筒。
国家间“相互作用”
01
国际友好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非常一致。而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措施缺乏惠普性;政策实施者在解读政策关键词时缺乏深层次指导;自主研发课程是当前国际理解校本研究的薄弱环节等等。
除此之外,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有关文化的教学方面,国际理解教育的有关课程在文化上依然倾向于介绍本国和其他国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历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不去探讨各国文化间相互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交流无疑是表面而浅薄的。之所以强调文化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是因为它不仅仅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更是各国人民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构建友好关系的基石。
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作用”的其中一个表现便是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众所周知,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通过和其他文化之间相互影响、补充、浸透、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的国家和地区,文化上的“共通性”的表现会更加明显。所以,这些地区也较容易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圈,文化上相近或者相通的地方也会较多。
若从文化圈理论出发,世界上存在着若干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中南美印地安文化圈等公认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划分),而每个文化圈包含着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说”由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文化史的发展规律,故被普遍采用。而以地理属性得名的东亚文化圈,包括了东亚大陆及周边半岛和岛屿。从文化人类学来看,东亚文化圈的共通性表现在汉字、汉文、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生活习俗(例如使用筷子等)。
东亚文化圈在文化上不仅具有差异性和共通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特性也非常明显。例如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拥有近2000年交流的历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中国古代汉字在这一范围内的传播。以汉字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在促进日本、朝鲜等地区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地区间的政治接触、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在国际友好交流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在了解某个国家及其文化的阶段,不能仅仅只强调两国文化间的“差异性”,“共同性”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面也需要被重视。
协同创造力
02
上一周提到,创造的定义和内容因研究领域而异。本研究从协同学习的视角出发来解说创造力。首先,协同学习是集体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协同学习比集体学习的意义更广泛。
另外,根据学者Johnson DW的说法,为了有效地进行协同学习,仅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学习是不够的。有效的协同学习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分别是“积极相互依存(promo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促进相互作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人责任(individualaccountability/ personal responsibility)、社会技能的适当使用(appropriateuse of socialskills)、小组的改善进程(group processing)。这五个条件也可看作是协同学习的概念组成。协同学习具有一般学习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协同学习中,小团体内的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较高,且在不断的沟通和协商中能够学习一定的社会沟通交流的能力。
另一方面,恩田(1974)则表示,“创造性思维具有想象和思考两方面的功能。在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中,首先通过想象力,会浮现出丰富的新形象。之后通过思考力,将其具体化、现实化、合理化。”。
学者Lubbert也研究了创造性的构成要素,而“Thinking Style”则是创造性的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智力和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内容可以发现,思考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通过写作学习,则可以培养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日本学者村上等人提出了“协同创造力”这一新概念,他认为,协同创造力强调的不仅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向着共同的目的为他人着想,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事物的力量。”由此,“协同创造力”被认为是“合力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而本文所考察的实践案例结合“协同创造力”的培养框架,着重强调通过协同学习来培养创造力。除此之外,目前新冠疫情的形势依然严峻,这也给国际友好交流的相关学习参访活动造成了巨大冲击,而通讯软件Skype等在线交流工具的活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创造汉字的课堂设计
03
在东亚文化圈中,汉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中日两国间各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另外,中日两国的文字从本质上看,在许多地方具有共通和相似之处,例如汉字。但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以及中文的表音词汇等却相距甚远。而对于双方来说,除开汉字部分的文字和词汇是完全陌生且无法交流的。
由此,为了让这一部分的文字和词汇也能够互通,本次考察的课堂实践——“制作新汉字”的主要内容便是让中日两国的小学生把日本的片假名词汇和中国的表音词汇转换为新的汉字或词汇,并通过协同合作和远程交流,最终传达给对方国家的学生。而通过课堂实践,可以感受到自己国家汉字的魅力的同时最大可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而课程中有关“协同创造力”的养成以及与道德教育视域下国际友好的视点的有效结合,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去实施与实现。
第一阶段:活用过去掌握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中国和日本的汉字的由来、特征、发展”,着眼于强化已知的学习内容。
第二阶段:协同学习。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从含义、形状、功能等方面对日文中片假名表记的词汇加以创新,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片假名词汇转换成汉字或者汉字词汇,并能够传达给中国学生,让对方充分理解。
第三阶段:创造新汉字。留意自身对于创造新汉字的意识,明确制作新汉字的依据的同时创造新的汉字或汉字词汇,并最终通过远程交流传达给中国学生。(相关文章请戳: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有关三个阶段最终达成的目标,本活动强调使儿童成为“能够活用基础知识,能发挥与人和谐相处等的功能”的人。另外,本活动旨在道德教育视野中,把协同创造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力”。而所谓“创造性的思考力”,指学生具备意义的想法和创新构思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设计也借鉴了日本学者龙泽武久真对“创造性思考能力”的五个视角理论的借鉴。这五个视角分别是:①保障培养思考能力的“场合”;②儿童自身面向思考的对象,然后根据思考的对象来进行思考;③和他人交流的同时也进行思考;④察觉出语言(知识)的作用;⑤学习与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特别是有关第一点和第二点,龙泽指出,“场合”是指“自由的场合、拥有负责感的场合”。即儿童自身如何面对思考的对象,并根据对象思考和判断的“自由”和“拥有责任感”的“场合”。因此,此次活动在营造自由创造汉字的氛围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儿童养成“促使中日两国语言相互理解沟通”的责任感。
彩蛋时间
04
读到最后相信大家也累了,最后就来欣赏一下课堂实践活动中日本5年级的小学生创造的四个汉字词汇吧,看看大家能猜出几个,全部猜中的,笔者会考虑发个红包喔。就酱啦。
参考文献
05
1亢敏.建设国际大都市背景下发展青岛国际理解教育的对策探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2).
2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恩田彰.創造心理学[M].恒星社厚生閣,1974:133.
4村上良太等. 算数科?数学科における協同的創造力の育成―創造性の基礎を育成する授業の創造―[J].広島大学学部?附属学校同研究機構研究紀要.2009(37):337.
5龍沢武久.子どもの思考力[M].岩波新書.1984:22-26.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刻删除)请扫右边二维码欢迎成为
昭焯志的读者

版权声明